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徐渭《李白草书歌行诗卷》,是中国书法史上狂草艺术的巅峰之作。这幅作品不仅是徐渭个人艺术风格的极致展现,更是明代中晚期"狂放"书风的缩影。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徐渭《李白草书歌行诗卷》,是中国书法史上狂草艺术的巅峰之作。这幅作品不仅是徐渭个人艺术风格的极致展现,更是明代中晚期"狂放"书风的缩影。
整幅作品气势磅礴,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徐渭以奔放不羁的笔触,将李白诗中赞美怀素草书的豪情,转化为纸上的视觉风暴。
开篇"少年上人号怀素"数句,笔势尚属稳健。随着诗意推进,墨迹渐趋狂放。到"飘风骤雨惊飒飒"等处,笔走龙蛇,墨色浓淡变化丰富。枯笔与湿笔交替出现,营造出"落花飞雪何茫茫"的意境。
徐渭的笔法极具个性。他善用侧锋,线条跌宕起伏,充满张力。"左盘右蹙如惊电"的笔画转折处,常以急促的顿挫表现,仿佛能听到纸上的摩擦声。
字形大小错落,打破常规章法。有时一字独占数格,有时数字挤作一团。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排布,实则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作品的后半部分更为精彩。"王逸少,张伯英"几句,笔势更为迅疾。徐渭似乎借李白之口,表达对传统书家的挑战。"古来万事贵天生"的结句处,笔墨尤为酣畅。最后一笔如剑出鞘,力透纸背。
落款"漱老书"三字,虽较正文收敛,却仍见筋骨。钤印"徐渭之印"与"黑三昧",为整幅作品点睛。
这幅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书法本身的艺术高度,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徐渭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和艺术理想融入创作。他打破了明代前期"台阁体"的僵化束缚,开创了书法表达个性情感的新境界。
在这幅作品中,诗、书、情三者完美融合。李白的诗为骨,徐渭的笔为魂,共同谱写了一曲书法艺术的狂想曲。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在于模仿古人,而在于发自内心的创造。
今天看来,这幅《李白草书歌行诗卷》依然散发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它是徐渭"疯癫"外表下,对艺术极致追求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个性解放的光辉篇章。
附:释文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辞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家家)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款识:今古皆以此为太白诗,不知乃□□僧之敌体,都亦飘洒可诵读。漱老书。
钤印:徐渭之印(白文),黑三昧(白文)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