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很直接,约瑟夫-杨在10月9日通过个人社交账号确认要去青岛打球。消息先被直播吧放出来,后来就铺开了,俱乐部方面也没有否认。就是这么一句话,合同敲定了,这笔签约在休赛期里算是比较明确的一桩。
结果很直接,约瑟夫-杨在10月9日通过个人社交账号确认要去青岛打球。消息先被直播吧放出来,后来就铺开了,俱乐部方面也没有否认。就是这么一句话,合同敲定了,这笔签约在休赛期里算是比较明确的一桩。
倒回去讲过程,杨上个赛季在福建的表演能说明很多问题。场均得分23.7分,篮板2.9个,助攻4.9次,抢断1.6个,投篮命中率达到46.4%,三分球命中率34.2%。数据看起来挺漂亮,得分的表演明显是他的主武器。不过观赛的人都知道,他偶尔会比较偏重个人进攻,不太愿意做太多牺牲型的无球跑位。这样球风有利有弊,能得分拉开空间就能,但有时候球队配合会有摩擦。用一句市井话说就是“有点儿自我”,但能投能砍,这就是优势。
青岛这边看准了他的得分线。球队的补强方向显而易见,需要一个能迅速稳定得分的外线单打点,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能承担一部分进攻。青岛这边看准了他的得分线。俱乐部操作上也算果断,谈拢速度快,短时间内把这事落地。俱乐部操作上也算果断,谈拢速度快,短时间内把这事落地。
同一时间,别的球队也在看人,山东的动作尤其被拿出来说。近几年山东的选援常被吐槽,外界评价他们每年都是赶在最后一刻才敲定,像是总比别人慢半拍。可这趟出国观摩回来后,最后签下的竟然是个曾在青岛打过的外援。外界看起来觉得他们准备了很久,结果跟别人抢人没抢到,自家方案也没特别亮眼,让人感觉有点儿心有余而力不足。
把时间线再往前拉一点,可以看到杨当时成为自由球员后,市场上有若干球队试探性接触。签约不仅看数据,还看合约条款、薪资、队内角色、个人意愿这些细节。青岛谈得比较干脆,把能给的角色和空间都说明白了,谈判也没有绕太多弯。这样一来,双方效率就高,签约就顺了。对比之下,一些队的沟通比较拖拉,或是在角色承诺上犹豫,或是预算上反复,最后就丢失了目标球员。
再细说杨的特点,能把外线投射和突破结合起来,进攻手段多样。防守端不算顶尖,但有抢断的嗅觉,这在数据上也能看出1.6次的抢断并不是偶然。他的投篮选择倾向于自己能够把握的出手机会,队友配置如果能适配他的节奏,输出会更稳定。青岛如果能在战术上给他更多空间,同时在防守端补强,整体效果会好看一些。
签约发布后的反应也不难理解,球迷里有人高兴有人担忧。支持的说青岛补强到位,终于找到了稳定火力;质疑的认为杨那种偶尔偏自我的打法,可能需要时间磨合。个人觉得,连年跑动但结果反复的情况,对俱乐部声誉影响不小,但具体为什么会这样,内部的考量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来源:山谷间感受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