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不能满足身体代谢需求。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对其进行早期的精准筛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因能灵敏反映心脏血流动力学负荷变化,而被广泛用于心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5个标志物,谁的预测性能更优?
用药小妙招
整理:五五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不能满足身体代谢需求。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对其进行早期的精准筛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因能灵敏反映心脏血流动力学负荷变化,而被广泛用于心衰筛查与风险预测[1],然而,研究表明该指标单独用于心力衰竭预测时仍存在局限性,难以完全满足临床精准评估的需求[2]。
2025年8月29日—9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举行。会上A. Mark Richards教授就“四种新型生物标志物相较于NT-proBNP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1年预后风险的预测效能比较”这一主题进行了演讲,本文将摘取演讲的精彩部分,以供读者参考。
图 A. Mark Richards教授在会上演讲
预测心衰与死亡风险,新型生物标志物出现!
A. Mark Richards教授指出,提升心力衰竭预测的能力是目前心血管研究的重点方向。近年来,一些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受到广泛的关注,例如与免疫炎症激活相关,能够预测心血管疾病的不良结局的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参与血管调节的中段肾上腺髓质素原(MR-proADM)及其活性形式bio-ADM;以及与肾功能密切相关的前脑啡肽(p-ENK)。
为了系统评估这些标志物单独或联合使用时,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一年内发生心衰或死亡的预测价值,A. Mark Richards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该研究在新西兰基督城医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同步开展,共纳入982例因非创伤性急性呼吸困难就诊且疑似心衰的成人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小时内采集血液样本,并进行了主要终点为心衰复发或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的为期一年的随访。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在新西兰与新加坡两地同步开展,但两地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图1):
平均年龄:新西兰患者(72岁)相较于新加坡患者(55岁)更大。
肾功能[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新加坡患者(平均89ml/min/1.73m²)显著优于新西兰患者(平均62ml/min/1.73m²)。
糖尿病患病率:新加坡患者糖尿病比例更高。
最终诊断为急性失代偿性心衰(ADHF)的比例:新西兰患者为37.1%,新加坡为24.0%。
图1
五种生物标志物,谁的预测性能更优?
为验证上述生物标志物在不同人群心力衰竭预测中的普适性,A. Mark Richards教授及其团队对新西兰与新加坡两地队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标志物,在新西兰队列中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新加坡队列,且新西兰患者一年内心衰或死亡发生率发生率显著高于新加坡。
然而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无论患者来自哪个地区,有心衰病史或最终发生心衰/死亡复合终点的患者,其各类标志物水平均显著升高,这一发现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五种标志物在识别疾病和进行风险分层方面具有跨人群的普遍适用性(图2)。
图2
在证实普适性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评估了各标志物的基础判别性能。通过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比值比等指标的分析发现,所有标志物对一年期预后的敏感性均低于其急性诊断时的表现。在五种标志物的横向比较中,NT-proBNP、suPAR和MR-proADM的整体性能相近,且在多项指标上均优于Bio-ADM与P-ENK,展现出更为可靠的综合预测价值(图3)。
图3
这两个指标,与心衰/死亡事件独立相关!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个标志物的独立预测能力,A. Mark Richards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仅NT-proBNP与suPAR仍表现出与1年内心衰/死亡事件的显著独立相关性(图4)。具体而言,两者浓度每增加一倍,终点事件风险分别提升约1.25倍和1.77倍,且这一关联在总人群及包括既往心衰患者、新西兰及新加坡人群的不同亚组中均保持一致,证明了其作为预测因子具有优异的稳健性与泛化能力。
图4
在证实NT-proBNP与suPAR具有独立预测能力基础上,研究进一步评估了其临床实用性与联合应用的潜力。通过设定NT-proBNP≥1000pg/ml和suPAR≥3.8ng/ml作为临界值,构建联合模型,显示出显著的风险分层能力:双标志物均升高患者组的调整后风险比高达4.73,远高于单一标志物升高组(图5)。该联合策略不仅预测效力优于任一标志物单独使用,也显著优于NT-proBNP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组合,显示出重要的增量价值。
图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模型区分度(AUC)来看,以NT-proBNP+suPAR为例,联合模型相比单一NT-proBNP仅从0.80提高至0.81,增幅有限,但联合模型在识别极端高风险人群方面表现突出,因其大幅提升的风险比更具临床指导意义(图6)。这表明,在已有强预测因子的基础上,联合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区分度提升,更在于能够有效筛选出需强化干预的高危患者,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前景。
图6
小结
A. Mark Richards教授总结道,对于因急性呼吸困难入院患者,suPAR可作为NT-proBNP的有效补充标志物,两者联合可显著提升风险分层能力,提供更优的预后信息。临床实践中,suPAR高水平者无论NT-proBNP水平如何,均应视为高风险人群,并采取更积极的监测与管理措施。
B. 此外,suPAR的预后价值凸显了炎症机制在心衰进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针对炎症通路的靶向治疗研究提供了依据,suPAR也有望成为相关治疗中的筛选或疗效评估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1]Fu S, Luo L, Ye P, Yi S, Liu Y, Zhu B, Wang L, Xiao T, Bai Y. The ability of NT-proBNP to detect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predict all-cause mortality is higher in elderly Chine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lin Interv Aging. 2013;8:409-17.
[2]陈红, 赵敬东, 李兴升.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恶化的风险模型构建及NT-proBNP的预测价值探讨[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4, 40(3): 199-206.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健康传播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