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父亲去世后,痛哭守灵一晚,把遗像装在口袋七八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20:07 1

摘要:英国作家威尔逊认为,这是因为两位伟人的性格,所以在创业合作上,毛主席适合做决定性的工作,适合一把手,而周恩来适合做一些统筹工作,比如谈判,做思想工作等。

说起伟大的周总理,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每当提到周总理,中国人的脑中都有一个形象,那就是:睿智沉稳,温文尔雅。

不错,周总理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这样。但毛主席就不同,每当说起毛主席,我们脑海中就是一个指点江山,高瞻远瞩的形象。

英国作家威尔逊认为,这是因为两位伟人的性格,所以在创业合作上,毛主席适合做决定性的工作,适合一把手,而周恩来适合做一些统筹工作,比如谈判,做思想工作等。

周恩来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今天读了《周恩来传》,我感慨万千,尤其是他和父亲的爱。

据传记记载,周恩来早年时母亲就离开,而且养母也去世了。他从小在叔叔家长大,因为是成长了书香世家,所以性格温和,从小喜欢看书,而且腼腆,喜欢干净。这从周恩来的穿着就可以看出来,喜欢穿西装,见客人时也会把自己打理一番。

在两位母亲都去世时,一个十岁少年和母亲进行痛苦的交流,字里行间让人落泪。十年后,周恩来依然对母亲去世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他当时在日记中写道:

我带着母亲亲手写的诗本读了好几遍,点燃了香,静坐一会,心里依然非常难受,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母亲已经去世十年了,不知道他还想着我这个儿子没有。

周恩来对母亲的思念,一直在精神上指导着他,教育他是做一个儒雅的人,这和周恩来可以成为日后协助毛主席打天下的关键所在。

周恩来的父亲周邵纲,是1942年在重庆去世的,很多资料都记载了父亲去世时,周恩来痛苦的场景。

周恩来的父亲因为中风去世,但恰好赶上周恩来在医院做手术,邓颖超担心周恩来因此影响身体,便没有告诉,一直到他出院后,周恩来看到邓颖超手上有黑纱,才知道父亲去世。

他蹲在地上,脸色苍白,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埋怨别人没有给他写信。哭了很久,大家好不容易才劝住,他直奔父亲灵前,泪如雨下。他为父亲守灵一天一夜,第二天也待着不动,一直到下午起灵。

周恩来到重庆后,父亲就来到身边,因为周恩来公务繁忙,父亲就悄悄到办公室看看儿子工作的样子。可惜,天不假年,让父亲享受天伦之乐的愿望没有实现,这是周恩来最痛苦的地方。

安葬了父亲后,周恩来于7月15日在新华日报为父亲刊登了“讣告”,写了一句:父亲于昨日遄归,方知已弃养三日。悲痛至极,抱恨终天。

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唯一为父亲的去世而刊登讣告的,后来,周恩来把父亲的遗像装在贴身口袋,一装就是七八年。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把叔叔接到北京,每到叔叔过大寿,周恩来还让孩子们都来,并且亲自下厨给老人尝尝。老人去世后,他还把婶子接到北京,并用自己的工资赡养。从很多照片中也可以看出,周恩来非常喜欢孩子们,他的侄女侄儿,他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丰泽园的工作人员都回忆,周恩来居住的西花厅很热闹,常有孩子的笑声。

1957年,周恩来在和杭州的一次讲话中,曾说道中国流传几年前的孝道,他说赡养老人,要做分析,辩证地看。我们要推翻封建社会,但现在不同了。所以,周恩来对父亲的爱,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

英国作家威尔逊在他的《周恩来传》中评价过,说有人怀疑这位生父的不负责任,周恩来很小的时候就尝到被抛弃的滋味,以至于让周恩来对父亲有苦涩和恼怒。

我想,这是一个西方人的看法,也或许是由于资料所限,让他得出这样一个错误的结论。从周恩来的人品和人格魅力,他对父亲绝对是挚爱的。

周恩来受到父母的影响,骨子里有哪些品质,已经数不过来,善良,认真,感恩等等。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到去世,这26年来,他在国内和国际上的评价都是非常好的。

遥想当年长征时,周恩来一直是一把手,因为发现了毛主席的天才能力,周恩来才把位置让给毛主席。按照当时的情况,周恩来在李德博古被赶下台后,握住一把手的位置,其他人都不会说什么,毕竟他威望极高,然而他还是让毛主席来领导红军,他认为只有毛主席带领才能让革命胜利。退一步说,但凡周恩来骨子里有一丝丝的自私,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美谈了。

这足以来说明,周恩来的人品是绝对过关的。

而关于骨子里的品质,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最忌“忘恩”“负义”,而“知报”已成为中国人的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在国家伦理中更显示出它的价值所在。这一点,周恩来为共产党人做了表率,也为所有中国人做了表率。

至于周恩来个人伦理和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关系,更不用赘述了。他俭朴的吃、穿、住、行,简直是有口皆碑。

周总理逝世前,曾留下三条遗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保留骨灰。邓颖超宣布后,震惊所有人。因为按照传统,中国人怎么能不留骨灰,毕竟人死就要“落叶归根”。在所有人不同意时,毛主席做出批示,遵照总理的遗愿。

就这样,周总理成为了中国不留骨灰第一人。

来源:儒雅风声N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