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至2027年是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年,10月10日也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北京青年报记者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首儿所)了解到,该院已建立了以“全院一张床”为核心的多学科协同诊疗机制,打破
2025年至2027年是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年,10月10日也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北京青年报记者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首儿所)了解到,该院已建立了以“全院一张床”为核心的多学科协同诊疗机制,打破科室壁垒,实现了“心理评估—心理支持—精神科诊疗”这一无缝衔接的服务模式,真正实现“身心同治”。
首儿所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晓鸣介绍,当临床科室的医生发现患儿有心理服务需求时,均可启动该流程,为患儿提供心理评估及精神科会诊。根据会诊结果,对于需要心理支持的患儿,精神心理科会预约心理咨询师或医务社工开展心理相关工作,提供初步心理支持;对于较为严重的患儿,精神科医生会制定治疗方案。这确保了每一位有需要的患儿,无论他住在哪个病区,都能获得专业、连续的心理关怀,真正将“身心同治”落在实处。
为了满足不同患儿及家庭多样化的需求,首儿所可为健康、亚健康、亚疾病、疾病不同需求的患儿及家庭提供立体化服务矩阵。门诊方面,可提供儿童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等常见心理精神疾病的专业诊断与治疗。病房会诊方面,将心理服务深度嵌入所有临床科室的日常诊疗中。
此外,首儿所还提供短程心理咨询服务,针对住院患者发展性心理问题、亲子关系冲突、轻度情绪困扰等,提供个体、家庭及团体心理咨询。精神心理科医务社工也会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包括游戏陪伴、术前陪伴、哀伤辅导等非治疗性支持服务。经培训的社工还会重点关注患儿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链接社会资源,协助解决就医过程中的经济、学业等现实困难。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首儿所正大力推动服务场景、服务理念从医院向家庭延伸,积极为家长赋能。张晓鸣表示,首儿所将定期开设面向不同疾病群体家长的专题工作坊,如“慢性病患儿的情绪管理”“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等。同时,搭建官方的家长互动平台,由专业人士引导,让家长们能够相互支持、分享经验,减少孤立无援感。线上则将定期开展专题科普直播,主题涵盖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关键问题,并定期推送原创心理健康科普文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来源:青瞳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