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到太多“极致断舍离”的视频:有人把衣柜清空只剩3套衣服,有人把厨房精简到3个碗,甚至有人为了“极简”每天啃馒头省钱……评论区却满是吐槽:“上周刚扔的电水壶,今天煮中药又得重买”“省了5块钱,花2小时拼单,这时间不值钱吗?”——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极简生活
最近刷到太多“极致断舍离”的视频:有人把衣柜清空只剩3套衣服,有人把厨房精简到3个碗,甚至有人为了“极简”每天啃馒头省钱……评论区却满是吐槽:“上周刚扔的电水壶,今天煮中药又得重买”“省了5块钱,花2小时拼单,这时间不值钱吗?”——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极简生活”吗?
这两年“极简生活”火到出圈,小红书、抖音上“100件物品过一年”“空无一物的家”这类话题,点赞量动不动破百万。可仔细看评论,很多人却在倒苦水:跟风扔了常用的卷发棒,结果约会前只能顶着乱发出门;为了“断舍离”把闲置的烤箱送人,现在孩子想吃蛋糕只能去买;更离谱的是有人学网上“每周大扫除”,明明家里没灰还硬擦,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这些现象背后,藏着对“断舍离”的严重误读。《断舍离》原书里,创始人山下英子说得清楚:“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不是物品。”判断一件东西该不该留,关键是“我要不要用”,而不是“能不能用”。可现在很多人把“断舍离”简化成“扔东西比赛”——别人扔10件,我就得扔20件;别人空了半面墙,我就得空整面墙。就像网友@小夏吐槽的:“我妈看了视频,把我高中的日记本都扔了,说‘没用的东西留着占地方’,可那是我最珍贵的回忆啊!”
这种误读,其实折射出当代人的两种焦虑。
一种是“跟风焦虑”:看到别人晒“极简生活”的精致照片,就觉得“我不这么做就是不够高级”。就像有位网友分享,她为了“极简”把所有彩妆都扔了,结果公司年会只能借同事的口红,“当时就想,我图个啥呢?”另一种是“省钱焦虑”:有人把“极简”和“抠门”划等号,为了省10块钱花2小时比价,为了自制花肥在阳台沤鱼肠,结果满屋子臭味,花还死了——这哪是“极简”,分明是“自虐”。
《断舍离》里早就提醒过:“断,是让生活入口变窄;舍,是让出口变宽;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可现在很多人只做到了“舍”和“离”,却忘了“断”——盲目接受“必须扔光”的标准,反而被这种标准绑架。就像个人成长作家张德芬说的:“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如果为了“符合极简”而降低生活质量,甚至牺牲情感需求,那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极简”?楼下开咖啡馆的王姐给了我答案。她的店不大,却收拾得特别舒服:咖啡杯就6个,都是用了5年的老物件;书架上只有20本书,全是她反复读过的;连绿植都只有两盆,“多了照顾不过来”。她说:“我以前也跟风扔东西,后来发现,留下的得是‘用着舒服、看着开心’的。就像这几个杯子,每次端起来都觉得亲切,比那些‘好看但烫手’的新杯子强多了。”
这才是极简的真谛——不是“空无一物”,而是“物尽其用”;不是“苦行僧式节俭”,而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就像《断舍离》里说的:“留在身边的东西,一定要是最少量、最适合、最好的。”同事小林的例子更生动:她以前为了“极简”不买鲜花,后来发现每周买一束百合能让她心情好三天,“这钱花得值!”现在她的桌面永远有一束花,“这不是浪费,是给生活添点甜。”
走在傍晚的小区里,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蹲在垃圾桶旁翻找刚被扔掉的玩偶,有人抱着新买的电水壶叹气——这些被“断舍离”误伤的,何尝不是我们对生活的期待?真正的极简,从来不是和自己较劲,而是学会“筛选”:留下让你心动的,扔掉消耗你的;珍惜当下需要的,拒绝未来可能的。就像网友@阿月说的:“以前我觉得极简是‘做减法’,现在才明白,它更像‘做除法’——把生活分成‘重要’和‘不重要’,然后把精力留给前者。”
下次再刷到“极致断舍离”的视频,不妨问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还是别人定义的?”毕竟,生活是自己的,舒服比“符合标准”重要一万倍。
你说呢?
来源:卷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