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胡逸民回到祖国,专赴方志敏烈士墓拜谒:你的重托我已完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6:42 1

摘要:1935年3月的一天夜里,南昌绥靖公署看守所的廊灯摇晃。押房尽头,年仅36岁的方志敏正把一叠纸塞回破旧草席。一声门响,他抬头,看见同样戴着手铐的胡逸民。两人都没想到,这次擦肩,会把彼此的命运栓到一起。

1935年3月的一天夜里,南昌绥靖公署看守所的廊灯摇晃。押房尽头,年仅36岁的方志敏正把一叠纸塞回破旧草席。一声门响,他抬头,看见同样戴着手铐的胡逸民。两人都没想到,这次擦肩,会把彼此的命运栓到一起。

胡逸民比方志敏大整整25岁,出身法政,跟随孙中山护法,又给蒋介石当过军法官,外号“北伐刽子手”。此刻却成了阶下囚。原因简单——蒋介石需要一个“通共”替罪羊。胡逸民用自嘲换来自由,索性在牢里“躲清净”。正因如此,他有机会走到方志敏跟前说一句:“老方,需要什么吩咐一声。”

最初方志敏并不搭理。可胡逸民每日送来报纸,还偷偷塞进《纽约时报》《申报》的剪页。三天后,方志敏终于开口:“要几支铅笔。”那一刻,胡逸民意识到,对方想写的绝不只是日记。他回身托看守买来铅笔、油纸,再在饭盒双层夹缝里送过去。自此,《可爱的中国》的章节在潮湿的牢房里一点点成形。

写稿之外,两人常在天井踱步。方志敏谈红军北上抗日遭遇的挫折,谈贫苦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胡逸民则复盘北伐军内部的派系倾轧。一次交谈结束,胡逸民低声说:“真想不到,我曾经枪决过的矿主,正是你们要替百姓清算的对象。”方志敏笑了笑:“道路不同,但总有人会回到人民这边。”

四月中旬,军法处上报“立即处决”建议,南京却批了“缓办”。胡逸民悄悄探到消息,半夜敲方志敏木门,用气音提醒:“还有时间,抓紧写。”方志敏咬着笔,连续四夜没合眼。五月,《可爱的中国》定稿;七月,《死——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清贫》《狱中纪实》相继完成。

稿子写成,如何送出才是难题。胡逸民与妻子探监时,借换洗衣物把手稿夹在棉线里。还动员了文书上士高家骏,高家骏又拉来未婚妻程全昭,四个人形成一条暗线。七月底最后一批稿件运出,胡逸民松了口气,却没有告诉方志敏已经安全送达。他怕对方心生侥幸,反而放慢笔速。

1935年8月6日凌晨,方志敏被秘密押往下沙窝。临行前,他递给胡逸民一个布包:“倘若我回不来,这些字句拜托。”胡逸民点头,仅一句“放心”,再无多言。三小时后,枪声划破荒滩。方志敏遇害,年仅36岁。

消息传来,胡逸民在牢房里整整沉默了一昼夜。紧接着,他开始打点关系。1936年春,他携带全部手稿潜至上海,原本想面见鲁迅,不料鲁迅十月病逝。转折出现于1937年初,他找到章乃器寓所,将手稿交给章妻胡子婴,后者再递给宋庆龄。至此,方志敏狱中文稿总算有了归宿。

抗战爆发后,胡逸民被蒋介石再次羁押,又被放出。1945年8月,他却因旧日政敌检举第三度入狱,这一次关进了自己当年亲手设计的“江苏第一模范监狱”。阴湿的墙壁、铁锈的锁链提醒他:“多少共产党人在此受尽折磨?”他在墙角画下一行字——“造狱者囚于狱,此亦天道”。

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前夕,二野38军军长孔从洲奉命接管南京监狱,一眼认出昔日的“胡监长”。孔从洲将他带到部队驻地,几天后,南京和平解放的消息传遍城头。胡逸民以68岁高龄第一次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六个字,他的第一反应是给北京写信,请求把狱中那封方志敏写给党中央的介绍信补交档案。

建国后,周恩来和刘少奇先后见过胡逸民,劝他留在大陆工作。胡逸民心有惴惴,最终选择1950年南下香港静养。三十年风云流转,他始终在打听方志敏著作的出版情况。《可爱的中国》1956年正式结集发行,他托人买来百册,签名后寄赠故旧,附言:“全赖方君笔墨之勇。”

1981年10月,91岁的胡逸民踏上回乡列车。出关后第一站不是浙江永康,而是南昌梅岭。那天秋阳尚烈,157级台阶险而陡,随行亲友都劝他改坐滑竿,他倔强摆手。登顶后,老人扶着墓碑,颤声重复:“志敏,我没辜负你。”泪水滴在青石板上,衣袖却擦得干干净净。他说话极轻,可墓旁松涛突然扬起,让在场的人都听见了那句话。

五年后,胡逸民在家乡病逝,享年96岁。遗物中,有一本1956年版《可爱的中国》,封面折痕极深,内页却保存完好。第一页空白处,只有七个字:重托已了,可以安。

来源:文溪的好玩的国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