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34岁的刘靖康在公司年会上甩出一沓沓现金,这个手握1200亿市值的90后,正把影石创新推到大疆的枪口下。国庆前后,两大智能影像巨头在运动相机、无人机战场短兵相接,四天内隔空互怼,定价精准卡位,火药味呛得整个行业窒息。但比股价飙涨更刺眼的,是影石半年报里51%
当34岁的刘靖康在公司年会上甩出一沓沓现金,这个手握1200亿市值的90后,正把影石创新推到大疆的枪口下。国庆前后,两大智能影像巨头在运动相机、无人机战场短兵相接,四天内隔空互怼,定价精准卡位,火药味呛得整个行业窒息。但比股价飙涨更刺眼的,是影石半年报里51%营收增长与0.25%利润增长的撕裂——当全景相机市场摸到67%市占率的天花板,这个靠“即拍即得”技术起家的极客,必须在大疆的地盘上杀出一条生路。
刘靖康的创业故事,始终飘着一股“不按常理出牌”的技术极客味儿。2012年,南京大学软件学院的教室里,这个21岁的学生对着电视屏幕上的电话按键音发呆——半小时后,他破译了周鸿祎的手机号。这个被网友戏称“技术恶作剧”的操作,本质是对频谱分析算法的极致把玩;更早前,他用7000张同学照片合成“院系标准脸”,则是对图像算法的原始探索。
这种对技术的敏锐嗅觉,在2014年撞上了商业机会。彼时三星、理光的全景相机需要5分钟传输拼接,用户骂声一片。刘靖康扔下刚跑通的“名校直播”项目(覆盖20所高校、千万观看量),带着IDG的470万天使投资扎进深圳工厂。“做不出来公司就倒闭”,他身兼CEO、产品经理、工程师,每天睡3小时,亲自拧螺丝调试设备。2016年,首款消费级全景相机Insta360 Nano横空出世,“即拍即得”的无缝拼接技术,直接把行业等待时间从5分钟砍到10秒。
这种“技术解决痛点”的偏执,成了影石的标签。上市敲钟不用锣槌,改用自家旗舰相机X5;年会上发金条、iPhone、茅台,7年送27辆新车,中奖率77%;甚至搞“百万减重计划”,员工减1斤奖500元,反弹罚800元——看似荒诞的规则里,藏着刘靖康对“极致”的追求:对员工大方,是为了留住技术团队;对产品抠细节,是他能推迟上市、砍掉千万生产线的底气。
但极客的浪漫在商业现实面前,总要撞出火花。2025年6月科创板上市,影石开盘暴涨274%,市值破700亿,3个月飙到1400亿。可34岁的刘靖康还没来得及庆祝“科创板首位90后创始人”的头衔,半年报就泼来冷水:营收36.7亿(+51%),净利润5.2亿(+0.25%),利润率从21.35%暴跌到14.16%。研发费用5.6亿(+100%)、销售费用6.3亿(+75%)的疯涨,像两只大手,死死按住了利润的脖子。
影石的焦虑,藏在那组“67.2%”的数字里。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这家公司已垄断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听起来是王者战绩,实则是“增长天花板”的警示灯。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仅50.3亿元,预计2027年才到78.5亿;而大疆称霸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2023年就有511亿盘子。
更棘手的是“硬件依赖症”。近三年影石85%收入来自消费级硬件,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一来,利润空间立马被挤压。2024年营收55.7亿(+53%),净利润增速却从2023年的103.7%掉到19.9%;2025年上半年存货飙到15亿(+50%),存货周转率从2.1掉到1.43,意味着产品卖不动了;外协加工费占成本10.14%,1.8亿的支出暴露供应链控制力不足——当核心市场见顶,这些问题突然从“发展中的烦恼”变成“生死命题”。
刘靖康的破局答案很直接:闯进大疆的地盘。今年8月,影石在柏林电子展亮出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8K全景录制、249克轻量化,精准卡欧盟C0类标准;9月大疆反击,推出全景相机Osmo 360,1英寸CMOS、8K 50帧、1.2亿像素,参数碾压影石主力机型X5(4K 60帧、6000万像素),价格还低22%(2999元 vs 3798元)。
四天内,两大巨头在对方腹地扔下“定价炸弹”,这场“互攻战”看似势均力敌,实则影石风险更高。大疆2024年营收超800亿,消费级无人机市占率70%+,3.8万项专利筑成技术壁垒;影石的无人机要从零搭建飞控、避障系统,而大疆的Osmo 360能接入无人机、运动相机生态,用户用DJI Mimo APP就能无缝剪辑全景与航拍画面——这种生态协同,是影石短期内学不来的“降维打击”。
这场对决,本质是“技术极客”与“生态霸主”的较量。影石的筹码是“全景+AI算法”:Antigravity无人机主打的8K全景录制,是其多年积累的看家本领;而大疆的武器是“生态护城河”:用3.8万项专利把飞行控制、影像处理、软件生态焊成铁板一块。
参数对比更能看清差距:影石Antigravity无人机重249克,符合欧盟轻量化标准,适合全球市场;但大疆Osmo 360的1英寸CMOS传感器,比影石X5的小尺寸传感器感光能力更强,8K 50帧比4K 60帧更吸引专业用户。价格上,两者同定2999元,可大疆的品牌溢价、渠道网络、用户粘性,都是影石要补课的地方。
长江证券的乐观预测给了市场信心:若影石能在无人机市场抢下20%份额,对应营收可达192亿,相当于2024年总营收的3.4倍。但现实是,大疆2024年光消费级无人机收入就超500亿,影石要从这个“70%市占率”的巨头手里抢食,无异于“虎口拔牙”。
更关键的是“生态协同”。大疆用户买了无人机,能无缝连接运动相机、手持云台,用同一套APP剪辑;影石的无人机、全景相机、运动相机却还是“各自为战”。当行业竞争从“单品比拼”升级到“生态对抗”,影石的“单点技术优势”就显得单薄了——这也是刘靖康说“成为另一个大疆还不够酷”的潜台词:他要的不是复制大疆,而是用全景技术重构影像生态。
现在的影石,像极了2015年刚转型全景相机的自己:一边是“不做就等死”的生存压力,一边是“做了可能死更快”的冒险。但刘靖康的极客基因里,本就带着“敢赌”的血液——当年放弃千万观看量的名校直播,all in全景相机,靠“即拍即得”技术撕开市场;如今押注无人机,或许也是基于同一个逻辑:用差异化技术创造新需求。
数据显示,影石无人机公测后,股价一度涨停,市值冲1400亿,市场用脚投票表达了期待。但资本的热情终会冷却,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把全景技术嫁接到无人机、运动相机,构建起“全景影像生态”?比如,用户用影石无人机拍全景,用运动相机拍第一视角,通过AI算法自动剪辑成“360度沉浸式视频”——这才是大疆短期内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当刘靖康在内部发钱的视频流传时,有人说他“作秀”,有人赞他“真性情”。但对这个34岁的90后而言,比现金更重要的,是让影石在大疆的阴影下活下来。1200亿市值不是终点,而是这场“生态突围战”的起点——毕竟,极客的浪漫,从来都不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而是在别人不敢碰的领域,用代码和算法,写出新的规则。
这场仗,影石或许赢不了当下,但只要能在大疆的生态壁垒上砸开一道缝,这个靠“即拍即得”起家的极客公司,就有可能在智能影像的江湖里,活成另一种“酷”的模样。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