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淘宝官方旗舰店数据显示,国庆期间上线的秋季新品,均价约5000元的商品近7天有超3万人浏览、9000多人加购、200多人购买,周销量较此前上涨约5倍。
国庆黄金周已经过去,此前深陷环保危机的始祖鸟,在这段时间异常低调。
淘宝官方旗舰店数据显示,国庆期间上线的秋季新品,均价约5000元的商品近7天有超3万人浏览、9000多人加购、200多人购买,周销量较此前上涨约5倍。
在户外品牌中,除萨洛蒙鞋类产品保持强劲竞争力外,其他品牌在多项销售指标上与始祖鸟存在差距,尤其外层夹克品类,始祖鸟四项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即便面向大众市场的骆驼也难以全面压制。
同时,闲鱼平台数据显示,始祖鸟成交均价从年中的300多元飙升至当前的1000多元,近7日仍有小幅上涨。
对始祖鸟提出批评的主要是两类人群:部分专业户外爱好者和非核心消费群体的“吃瓜群众”。
专业户外爱好者认为,始祖鸟从专业户外品牌向泛户外、奢侈化方向发展,偏离了户外精神内核,导致他们对品牌的认同感下降,不少人表示未来可能转向其他专业或小众品牌。
“吃瓜群众”则更多是基于环保伦理对品牌行为提出质疑,但这两类人群并非始祖鸟的核心消费力量。
真正支撑起始祖鸟销售的,是态度更为多元的核心消费者。
其中,部分专业用户虽对环保事件感到失望,却因难以快速找到在性能和使用习惯上能完全替代始祖鸟的品牌,仍选择保留对品牌的忠诚度。
还有受访者提到,始祖鸟在“山地课堂”等户外相关项目上表现尚可,认为此次环保事件是营销环节的失误,而非品牌主观恶意。
他们对环保事件的看法与舆论主流观点存在明显差异:部分人最初甚至觉得涉事宣传活动“浪漫”“高级”,直至舆情发酵才意识到问题。
不少人将事件归咎于营销环节,认为不应只追责品牌,还应考虑审批流程等因素。
同时,在他们眼中,环保议题的“道德权重”低于民族尊严类议题,认为这与奢侈品牌辱华事件性质不同,环保是集体责任,而非品牌主观犯错。
城市中产在讨论始祖鸟时,鲜少提及“户外精神”,他们更看重品牌带来的社交辨识度和阶层认同。
对他们而言,始祖鸟服饰的使用场景多为办公室、社交场合,而非户外探险,这种符号价值成为品牌销售稳定的关键。
有受访者表示,环保危机对自己的影响甚至不如“撞衫”,担心穿着始祖鸟的人过多会降低品牌的高端属性,这也印证了他们对品牌符号价值的重视远超产品本身的户外性能。
始祖鸟能在争议中维持销售稳定,与其品牌定位的转变密切相关。
安踏集团多年运营下,始祖鸟已从专业户外品牌转型为城市中产的身份象征,这一定位转变得到了核心消费者的认可,也使得环保这类与“户外精神”相关的争议,对核心消费群体的影响被大幅削弱。
从财报数据看,其所在的技术功能性服饰部门增速已出现放缓趋势:2023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45%,2024年降至36%。季度数据更能体现这一趋势,以第二季度同店销售为例,2023年同比增长80%,2024年降至26%,2025年进一步跌至15%,季度营收增速也从34%降至23%。
始祖鸟的处境,也折射出中国户外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始祖鸟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众多户外品牌加速布局,试图在市场中抢占更多份额,其中既有国际品牌,也有本土品牌。
2023年其销售额同比增长85%,2024年增幅升至97%。2024年“双十一”大促开场20分钟销量就达到去年同期4小时的水平,2025年“618”大促中GMV迅速超越去年同期全周期成交额,明星单品销量亮眼。
同时,猛犸象还通过拓展门店、进驻高端商场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其“硬壳始祖鸟,软壳猛犸象”的口号在市场中广泛传播。
李宁收购的火柴棍也在加速拓展中国市场,2024年7月在上海淮海中路开设全球首家旗舰店,被视为始祖鸟的潜在竞争者。
本土品牌方面,安踏旗下的可隆、萨洛蒙、迪桑特等各有布局。
可隆被认为是安踏内部最直接模仿始祖鸟“运动奢侈品”路径的品牌,主打泛户外产品,设计偏向都市通勤与精致露营,价格虽有提升但未达到始祖鸟水平,目标用户与始祖鸟部分重叠但消费力诉求存在差异。
萨洛蒙、迪桑特则依托特定运动标签,走垂直品类高端化路线,与始祖鸟的泛户外定位形成差异。
骆驼则在大众市场站稳脚跟后向高端发力,连续六年冲锋衣销量全球第一,2024年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57.6%,“双十一”期间单日销售额最高突破6000万元,同比增长超374%。2024年6月,骆驼推出喜马拉雅品牌,正式进军高端户外市场。
此外,迪卡侬冲刺高端、伯希和启动港股IPO,本土户外品牌在不同市场层级的竞争愈发激烈。
这些品牌在高端化过程中,多借鉴始祖鸟的路径:通过进驻高端商场实现渠道升级,开设生活方式概念店打造空间叙事,推出高阶系列拉升产品线。
但这种同质化的路径也引发一些质疑,部分原有消费者认为品牌“变贵了”,甚至调侃部分品牌“得了鸟病”,反映出品牌在高端化过程中与原有用户群体的疏离。
当前中国户外品牌集体向高端化迈进,但市场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是否需要“下一个始祖鸟”?
从市场现状看,高端户外市场的核心客群仍是城市中产,而这一群体的购买力已渐显疲态,市场增量空间有限,各品牌的高端化更多是在存量市场中争夺份额,而非开拓新的增量市场。
对品牌而言,成为“下一个始祖鸟”意味着需要复制其品牌定位转变的路径,从专业户外转向服务城市中产的身份象征,但这一过程中,品牌需承担起点基因稀释、核心用户流失的风险。
猛犸象等专业户外品牌若向此方向转型,需考虑是否放弃原有专业用户群体。骆驼等大众品牌进军高端,也需平衡原有大众市场与新的高端客群需求。可隆虽明确对标始祖鸟,但同质化的打法能否成功仍需时间检验。
当前多数品牌在价格、渠道上对标始祖鸟,但在品牌故事构建、用户教育方面仍存在差距。始祖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产品,更在于其通过长期运营构建的品牌叙事和用户认知,这一壁垒难以在短期内被打破。
若品牌仅在表面模仿,而未形成自身差异化的价值主张和场景生态,最终可能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中国户外市场潜力巨大,但市场需求并非单一的高端中产需求。
品牌不应将“成为下一个始祖鸟”视为唯一的高端化路径,而应结合自身优势,明确目标客群和定位,在专业户外、大众户外、高端户外等不同细分领域找到差异化发展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非陷入对单一品牌模式的盲目模仿。
国庆期间的热卖,或许只是始祖鸟存量用户消费惯性的体现。
面对增长压力和市场竞争,始祖鸟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现有用户需求与品牌长期发展,而其他户外品牌也需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中国户外市场的未来,不应是“下一个始祖鸟”的复制,而是多元品牌生态的共同繁荣。
来源:科技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