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营山县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05:13 1

摘要:中共旅欧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旅欧勤工俭学生中建立的早期组织。1920年11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张申府受陈独秀委托赴法在欧洲筹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三四月间,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922年初,旅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

中共旅欧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旅欧勤工俭学生中建立的早期组织。1920年11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张申府受陈独秀委托赴法在欧洲筹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三四月间,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922年初,旅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1924年1月,国内实现国共合作,中共旅欧组织号召党团员回国。10月,中共留法组接到中央有关留德、留法组合并的指示。1925年3月,留德、留法组合并,改称中国共产党留德法组,后又改为中共旅欧支部,任卓宣(四川南充人,后叛党)、肖朴生先后任书记。

6月底,中共旅欧支部召开巴黎支部干事联席会议,表决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区临时执行委员会,傅钟任秘书,傅钟未到职前由支部书记肖朴生代理。同时成立归国干事会,将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的革命分子一部分送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一部分回国参加革命工作。1926年2月,中共旅欧支部召开大会改选支部。委员会由三人组成,宗锡钧任书记,下属巴黎、柏林两个小组。国内北伐战争后,大部分党、团员回国服务。大革命失败后,滞留在西欧的少数党团员,分别加入所在国的共产党组织。

中共旅欧支部:背景、活动、影响与核心成员

一、成立背景

1. 思想动因:五四运动后,国内先进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掀起赴欧勤工俭学热潮,希望从欧洲获取马克思主义真理,破解中国社会变革难题。

2. 人员基础:1919-1920年,大批青年(如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等)赴法、德、比等国,形成规模庞大的旅欧进步群体,为组织建立提供了核心力量。

3. 组织前提:国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1年),旅欧共产主义者(张申府、周恩来等)主动联络,推动海外革命力量整合,为支部建立奠定组织基础。

二、主要活动

1. 思想宣传:创办《少年》(后改《赤光》)月刊,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错误思潮,明确革命方向。

2. 组织建设:先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后改组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团内设共产党小组,实现党团协同运作。

3. 群众动员:组织旅欧华人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借款、声援国内五卅运动等,凝聚海外华人革命力量。

4. 干部培养: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斗争,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兼具国际视野和革命经验的骨干,多数成员后来成为党和军队的核心力量。

三、重大影响

1. 理论传播:将欧洲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为国内革命提供了更系统的思想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2. 人才输送:向国内输送了周恩来、邓小平、陈延年、聂荣臻等大批干部,成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时期的领导核心,直接影响中国革命进程。

3. 国际联结:搭建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早期沟通桥梁,使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支持,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革命的诉求。

4. 历史奠基:作为党早期海外组织的典范,为后续海外党组织建设提供了经验,也彰显了中国革命的国际主义属性。

四、重要成员

- 核心领导者:周恩来(旅欧支部重要组织者,负责宣传与组织工作)、赵世炎(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首任书记,主持早期组织建设)。

- 骨干成员:邓小平(参与《赤光》编辑,负责油印工作)、陈延年(负责组织动员,后成为国内农民运动领袖)、李维汉(参与支部改组,推动党团协同)、聂荣臻(负责军事相关工作,后成为开国元帅)。

▲留法时期的周总理与邓主席

- 其他重要成员:蔡和森、向警予、陈毅等,均在理论宣传、群众运动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现就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几位营山县人做简单介绍。

黄知风

黄知风(1902—1942),又名正彦,又作直锋,四川营山县城守镇(今郎池街道)人。在顺庆联合中学读书。1919年秋,考入留法预备学校,12月15日赴法勤工俭学,进入亚尔萨斯高等工业学校学习。留法期间,参加赵世炎、周恩来领导的中国留学生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中国共产党支部。留学比利时。1925年秋,黄知风从法国回到上海,回家乡创建中共营山支部。

柏载鹍

柏载鹍 (1901—1936),又名继霄,四川营山县骆市乡(今骆市镇)人。多误作“柏载鹃”。1919年夏,考入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学习。“五四” 运动爆发,和赵世炎等人上街讲演、散发传单, 游行中与军警发生冲突被马刀砍伤。1920年学习期满,于6月25日同刘伯坚等人去法国里昂中法大学,一面做工,一面读书,学习《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大量革命书刊。1921年2月,参加以争取吃饭权、求学权为主要斗争内容的“2·28”学生运动;7 月,又参加反对北京政府媚帝卖国、向法国大借款的运动。在法国参加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共产党员。1925年秋回到上海,回到老家骆市一带发表演说,宣传革命。1936年在西征中壮烈牺牲。

石琼

石琼(1897—1927),又名玉若、玉坤,四川营山县城守镇(今郎池街道)正西街人。误作石群。1912年入顺庆联中读书。1916年同好友杨伯恺去上海深造,后考进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1919年3月15日,坐“因幡丸”号船赴法勤工俭学,是法国第一批勤工俭学学生。在里昂做苦工,因法国经济不佳而被解雇。又到三德涧,同杨伯恺、李富春、赵世炎、聂荣臻等进入制造火车头的史乃德工厂。1920年后,与杨伯恺、傅昌矩、李仲元等转到列夫来威铁厂做工。1921年2月28日,到中国驻公使馆请愿, 争吃饭权和学习权。1922年6月,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支部,1923年2月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正式共产党员。曾任执委和下属团支部负责人。他给营山的亲友石玉琼、张雪岩等寄回《赤光》报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照片多张。1925年从巴黎回国。1927年,在上海组织工人武装暴动,壮烈牺牲, 时年30岁。

杨伯恺

杨伯恺(1894—1949),原名杨洵,字道融,四川营山县小蓬乡(今骆市镇)杨家坝人。顺庆联合中学毕业后,1916年, 与石琼同往上海求学深造,后去北京考入高等法文专修馆。1919年3月17日,作为第一批勤工俭学学生,从上海乘日轮“因幡丸”号赴法勤工俭学。进入史乃德工厂。1920年,转到列夫来威铁厂做工。1921年2 月28日,到中国驻公使馆请愿,争取吃饭权和学习权。1922年6月 3日, 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2月,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Bar Sur Sube 支部书记。1925年回国。1949年1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将杨伯恺和31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秘密杀害于成都十二桥。杨伯恺遇难后的遗体,1950年1月3日,成都军管会将杨伯恺烈士遗体迁葬在文化公园。

▲杨伯恺

郭达垓(1898—?),四川营山县骆市乡(今骆市镇)人。1919年考入成都留法预备学校学习法文,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进入就读于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期间,勤以做工、俭以求学,研读马列、投身实践。打工常被厂家冷落, 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1920年12月31日,与王良翰、石琼、赵世炎等联名致函巴黎华法教育会学生事务部(载《晨报》1921年3月9—13日),要求切实解决学生面临的工作和生活困难问题。后与刘伯坚取得联系。1924年9月22日晚9时55分,与旅欧支部的聂荣臻、石琼等28人从巴黎起程,赴莫斯科留学;并由旅欧支部刘伯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1933年,参加红九军长征,以后失去音讯。

何以端

何以端(1898—1978),又作何肇绪、何一端,四川营山县大庙乡人。1919年,入武昌外国语言专门学校学习,同年转到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 参加“五四” 运动, 期间与同学赵世炎等人共同创办进步刊物《工读》。1920年11月7日,乘坐法国邮轮“博尔多斯” 号, 赴法勤工俭学。在蒙特利马公学补习法文,曾先后在法国克鲁邹铁工厂、法国煤铁矿及矿山厂生活。1923年参加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旅欧共青团支部书记,旅欧、旅法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负责人。不久,受中共旅欧支部指示,加入法国共产党,期间代表旅欧支部与法国共产党沟通联系,任法共中国语言组书记。1925年从法国北方杜埃矿业专科学校毕业。1978年7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何以端

杨长茂

杨长茂(1897—1978),又名杨如松,四川营山县回龙乡(今回龙镇)人。1918年在顺庆联中求学,1919年考入成都留法预备学校学习法文,组织进步团体“劳人团”。1920年就读法国巴黎机械学校电力专业。1922年经周恩来、杨伯恺介绍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转入共产党。1925年春回国,夏抵重庆,在中共重庆地委工作,任中法大学总务长。1926年回到营山,在回龙、福源、县城、骆市、小桥等地组织农民运动。

何肇禹

何肇禹(?—1927),又名何家模,四川营山县福源乡人。何再仪之子。1920年考入成都留法预备学校,12月经上海赴法勤工俭学,就读于法国巴黎机械学校。在巴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5年回国,在成都从事工农运动,为成都党组织负责人之一。1927年脱党, 不久因病去世。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