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国庆我跟着朋友去山西晃了一圈,晋北的古寺庙、晋中的老院子看了个够,最后还特地去大同晋华宫煤矿下了次井。
去年国庆我跟着朋友去山西晃了一圈,晋北的古寺庙、晋中的老院子看了个够,最后还特地去大同晋华宫煤矿下了次井。
这趟旅行下来,古建筑的震撼劲儿过了之后,反而琢磨出个更有意思的事儿——现在全球分工好像真就这么回事儿,有的国家一门心思搞科技、造东西,有的国家就盯着旅游、足球这些活儿干,各有各的活法。
就拿马尔代夫说吧,你让它搞制造业确实不现实,全国就那么些小岛,除了海水沙滩啥工业底子没有。
所以它干脆一门心思做旅游,靠招待全世界的游客赚钱、给本地人找工作,这也算是把自己的优势用到了极致。
但欧洲那些国家就不一样了,像西班牙、葡萄牙这些,以前也算是有过工业风光的,现在却越来越依赖旅游。
说实话,我之前查过,西班牙光靠足球就能带动不少人就业,联赛火了之后,卖票的、做周边的、甚至球场周边的餐馆都跟着受益。
可问题是,实体产业跟不上,光靠旅游和足球撑着,总觉得少了点“硬气”的底子。
英国就更明显了,以前的工业实力不用多说,现在呢?实体产业没了,就靠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古建筑吸引游客,再把教育搞成“生意”——听说现在还在滥发文凭,连中学教育都开始透支名声了。
本来想这可能只是暂时的,后来发现它的IPO市场都跌出全球前20了,这产业结构往下走的趋势,真是藏都藏不住。
疫情之后,不光亚洲游客多,连西方游客都往日本跑,东京、京都这些地方挤得不行。
旅游业确实给当地带来了收入,也多了些工作岗位,可普通人却有点烦。
物价被炒高了,出门买个菜都得排队,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压缩得厉害。
更关键的是,大多数人没从旅游里拿到好处,就光跟着承受这些麻烦,时间长了能不有情绪吗?
而且你发现没,现在日本人总觉得游客来是“占便宜”,其实这背后是他们自己的焦虑——以前经济好的时候,日本人拿着相机满世界旅游消费,现在却要靠别人来自己家里花钱,这落差搁谁身上都不好受。
本来想只说旅游这事儿,后来发现不管是欧洲还是南美,足球都成了不少国家的“后路”。
实体产业不行了,年轻人找工作难,足球这种团队运动就能装下不少人。
一个足球队不光要11个上场的球员,背后还有教练、队医、运营人员,甚至卖票的、做转播的,都能靠这行吃饭。
像巴西、阿根廷就不用说了,足球几乎是全民运动,多少孩子指着踢球改变命运。
我去年听朋友说去格鲁吉亚旅游,那边中产阶级都觉得孩子踢足球是个好出路,不是因为多热爱,实在是当地没太多其他产业可选,足球好歹是条能看到头的路。
日本足球这几年起来得快,其实也离不开这原因。
首先日本人素质高,中产阶级基数大,教育水平摆在那儿;再加上传统产业在走下坡路,年轻人没那么多好工作可选;更重要的是,日本足球是跟教育绑在一起的,孩子在学校就能踢球,不用非得去体校脱离正常教育。
这么一来,愿意让孩子踢球的家长多了,再加上人口基数大,能选出的好球员自然就多。
说实话,照这趋势下去,日本足球想不厉害都难。
再看咱们中国,现在明显还没到那步。
大家还是盯着高考、职业教育这些传统路子,足球在很多中产阶级眼里就是“分心”的事儿,怕耽误孩子学习。
而且咱们的体校跟普通教育是分开的,想踢球就得放弃正常上学,这谁愿意啊?本来想是不是咱们不重视足球,后来发现不是,就是“时候没到”。
现在咱们主要精力还在搞生产、搞科技,要给全球造东西,没太多心思琢磨足球这些事儿,毕竟先把“饭碗”端稳了才是正经的。
说实话,中国不是搞不好足球,关键是路子没走对。
你看日本,足球和教育是一体的,孩子从初中到高中都能在学校踢球,就算踢不出来,也能正常考大学,不用担心中途没退路。
咱们这边呢,想踢球就得去体校,跟普通教育彻底分开,这就把很多有天赋的孩子挡在门外了——谁家愿意让孩子赌一把,万一踢不出来,连学都没上完咋办?
不过现在民间其实有热情,比如贵州的“村超”,去年火得一塌糊涂,不光本地人爱看,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去打卡,带动当地旅游和就业。
这说明咱们不缺喜欢足球的人,也不缺市场。
可问题是,民间热情和职业足球接不上,职业联赛这边还总出各种问题,俱乐部运营、青训体系都没理顺,想起来自然难。
这么一圈看下来,全球分工其实挺清晰的:有的国家负责生产造东西,有的负责让别人来消费。
小国靠旅游、足球能活得不错,毕竟盘子小,容易撑起来;但大国要是只靠这些就危险了,不光容易跟本地人闹矛盾,还没足够的产业支撑底气。
咱们中国现在是负责给全球造东西,这是咱们的优势,不用像有些国家那样靠服务业“救急”。
至于足球,真不用急。
等啥时候咱们能把足球放进教育体系里,让中产阶级觉得踢球也是条正经出路,不用再担心“踢球没前途”,那时候自然就起来了。
毕竟咱们不缺人、不缺热情,缺的只是一个让足球和生活不冲突的路子。
而且咱们现在有实体产业撑着,不用靠足球解决就业,反而能沉下心来慢慢搞,说不定反而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来源:养成H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