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版图正上演一场颇为剧烈的改变进程,许多城市一直在努力探寻经由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区域协同等方式来谋求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每座城市都蕴含着自身独有的发展特性与潜力。
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版图正上演一场颇为剧烈的改变进程,许多城市一直在努力探寻经由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区域协同等方式来谋求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每座城市都蕴含着自身独有的发展特性与潜力。
2025年上半年,中西部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其中重庆的表现依旧抢眼,在15929.58亿元的GDP带动下继续担当起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头角色。成都和武汉保持在第二、 第三位,依然保持着近年来的增长态势,这三个城市无论是从产业的规模还是韧性来看都比其他中西部的城市要强。
西安和合肥之间的经济战争愈加火爆,两地的GDP差从2024年的417亿缩减到只有区区的156亿元,在这背后也表明两座城市的发展进入到你争我夺、势不相让的白热化阶段。近几年西安在科技驱动方面的成果很出色,“双中心”的建设带动了很多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两个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量增加42%,比亚迪二期项目的总投资已经超过200亿。西安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规模已经正式进入千亿行列,并且也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持续动力。
合肥同样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新型显示及人工智能领域深耕使它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京东方的10. 第五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5%,这既表明了产业链的高度成熟,又表现出市场需求很大。科大讯飞属于合肥的明星公司,它开放出来的平台被超500万开发者采纳,给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推行形成不错的根基。
除了科技之城之间的比拼,洛阳这样的传统工业城市也暗中发力谋求经济破局。洛阳的经济体量不断逼近3000亿,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达18%。像中信重工这样子的企业,它的智能矿山装备出口增加以后,这个出口额就提高了32%,而且洛阳不仅仅依靠着工业发展,在文旅产业这块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龙门石窟景区经过智慧化的改造之后,接待的游客数量增长了百分之四十,文化遗产同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这座古都便又展现出了新气象。
滁州属于今年增速最快的中部城市之一,它7.74%的GDP增长、2124.6亿元的经济总量显示了后起之秀的潜力。滁州近些年在长三角产业发展合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吸引着南京和苏州地区的产业向其转移,并签订了八十六个重点投资项目,投资量同比增长35%。当地的光伏链也是急速发展着,许多隆基、福莱特等企业的生产扩大,带来的是工业的发展还有百分之二十的就业提升。加上宁滁城际的开通使得南京与滁州之间通勤只需要18分钟,交通的改善也提高了滁州市的位置优势。
成都也不甘落后,作为中西部的“创新标杆”,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破万亿与科技创新板块优质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息息相关。去年这一年,成都新增加了1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再一次稳固了它在全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地位。
呼和浩特的经济值得我们关注,它作为我国北方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今年实现了GDP增速达到11.72%的成绩。快速的发展,跟乳品行业全部数码化改革脱不开关系,在改良供应链和提高品牌价值方面做的努力使整个乳品集群焕然一新并且显示出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城的定位下,绵阳的经济也初见成效,GDP总量为2130亿。在军民融合发展的模式之下,相关产业增加值有15%左右的增长幅度,在同类城市里面属于比较优秀的水平。宜昌专攻绿色化工转型,精细化学品所占比重迅速升至全部化工业的35%,绿色化改革成果逐步展现。
资源型城市有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挑战,以榆林、鄂尔多斯为代表的能源城市因为资源价格波动出现了GDP负增长的情况;太原则受到了产业转型的困局影响,增速下滑到-3.88%。
对中西部经济总体的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在内、外部情况复杂多变的情形下,“强者愈强”现象越发突出。西安、 成都等城市依靠创新技术和产业升级获得了竞争优势,而以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结构优化而导致发展疲弱。从成都科创板的崛起、洛阳国家级专精特新的增加中可以看出更多城市对于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并且这些城市的创新发展也为以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区域协同、跨省合作成为今年另一个亮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直接助力滁州这座中西部城市跃升。类似从经济“单打独斗”转变为“协作共赢”的故事也在很多其它城市中不断上演。城际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城市之间资源交流、产业联动。新能源、文旅产业等优势产业的兴起使传统城市追赶复杂的竞争环境驶入了快车道。
中西部城市群的经济格局正处在重新布局之中,此次变迁既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下不可逆转的趋势,又是各个城市主动谋求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结果。无论是科创引领还是绿色化转型,中西部经济正在绘制一幅变化又充满生机的时代新画卷。
来源:万物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