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台收割机跑田间,2座烘干塔连农户,李村镇秋粮收储 “无缝衔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5:55 1

摘要:“多亏镇里帮着联系收割机和烘干塔,不然我这三亩玉米搁地里再淋两天雨,就得发芽霉烂了!”10月9日,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大屯村的田埂上,62岁的张桂英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泞,一边帮着工人将刚掰下的玉米棒子往农用车上装,一边抹了把额头的汗水,语气里满是庆幸。

“多亏镇里帮着联系收割机和烘干塔,不然我这三亩玉米搁地里再淋两天雨,就得发芽霉烂了!”10月9日,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大屯村的田埂上,62岁的张桂英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泞,一边帮着工人将刚掰下的玉米棒子往农用车上装,一边抹了把额头的汗水,语气里满是庆幸。

当天,她的玉米刚完成机械收割,就直接运往镇里的福源粮食收购站烘干,全程无缝衔接。张桂英的担忧并非个例。国庆假期期间,李村镇遭遇连续降雨,田间积水最深时达15厘米,即将成熟的玉米若不及时收割,不仅容易倒伏,籽粒还会因潮湿发霉。

李村镇福源粮食收购站的烘干塔24小时不停歇。

“我家就老两口,儿子在外地打工赶不回来,眼看雨停了,我拿着手机翻遍通讯录,也没找到收割机师傅的电话,急得整夜没合眼。”张桂英说,10月8日一早,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没想到镇里驻村干部袁安鲁当天就给了答复。

“我们10月7日就成立了秋粮抢收专班,分5个片区摸排农户需求。”正在田间巡查的袁安鲁穿着沾满泥点的胶鞋,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村的收割机需求、积水地块面积和农户联系方式。

袁安鲁告诉记者,降雨结束后,专班第一时间统计辖区内46台履带式收割机的位置、作业状态和空闲时段,通过村广播、微信群、上门告知三种方式,把机械调度信息送到农户手里,“张桂英大姐反映情况时,正好有台收割机在隔壁王楼村作业,我们协调师傅收完那边的地块,当天下午就到了她的田里。”

为解决积水地块收割难题,专班还联合农机手制定了“一田一策”,对积水较浅的地块,用履带式收割机正常作业;对积水过深的地块,先组织村民和志愿者挖排水沟排水,待水位下降后再进场收割。

牡丹区副区长田坤阳(左二)到地头查看机收情况。

10月8日下午,大屯村村民李建国的两亩玉米地因积水严重无法机械作业,袁安鲁带着5名志愿者,扛着铁锹、拿着水泵赶到现场,花了3个小时排出积水,第二天一早履带式收割机顺利进场。“要是等水自己干,最少得耽误两天,现在一天就收完了,太感谢他们了!”李建国说。

收割难题解决了,湿粮烘干又成了农户关心的重点。“玉米刚收下来水分含量高,堆在院子里一天就发热,要是赶上阴雨天,很容易发芽。”张桂英说,往年她都是把湿粮摊在院子里晾晒,遇到雨天就得赶紧往屋里搬,既费力又不安全。

今年,镇里提前梳理了辖区内2座烘干塔的信息,通过村广播、微信群等渠道,公布了烘干塔的地址、联系方式、烘干能力和收费标准,还安排专人帮农户联系运输车辆,让湿粮能及时送进烘干塔。

10月9日上午,在李村镇福源粮食收购站的烘干塔前,拉着湿粮的农用车排起了长队,工人正忙着将湿粮卸下来,通过传送带送进烘干塔。

“我们的烘干塔24小时不停作业,每天能烘干湿粮300多吨,从农户送粮到烘干完成,最快6个小时就能取粮。”收购站负责人李福生指着烘干塔的显示屏介绍,烘干过程中,温度会控制在38℃—42℃之间,既能保证快速烘干,又能避免高温损伤粮食品质,“烘干后的玉米水分含量能降到14%以下,符合储存标准,农户可以直接卖给粮站,也能拉回家储存。”

为保障农户利益,李村镇市场监管所还组建了价格监督专班,定期对烘干塔的收费情况进行检查,防止出现哄抬价格、乱收费等问题。“我们制定了烘干服务指导价,每斤湿粮烘干费用不超过0.1元,要是发现有企业违规收费,会第一时间责令整改。”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王磊说,截至目前,专班已开展3次价格检查,未发现违规收费情况,农户对烘干服务的满意度很高。

截至目前,李村镇已完成秋粮收割面积3.2万亩,占总面积的75%,烘干湿粮累计达1200吨。“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加大机械调度力度,加快抢收进度,同时保障烘干塔满负荷运转,让农户的粮食颗粒归仓。”李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申昕表示,镇里还会持续关注粮食市场价格,为农户提供售粮信息,帮助农户卖个好价钱,切实保障农户的种粮收益。

来源:东明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