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门诊一热,家长扎堆,问得最多的不是感冒发烧,而是两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的病: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别说名字相似,连高发时间都撞档,难怪不少人搞混。
最近门诊一热,家长扎堆,问得最多的不是感冒发烧,而是两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的病: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别说名字相似,连高发时间都撞档,难怪不少人搞混。
其实这俩病,就像是“亲戚”,都属于肠道病毒感染,传播方式、症状表现、易感人群都有交集。每年春末夏初和秋季是它们的“高光时刻”,尤其是10月,开学季、换季、聚集多,孩子们就更容易中招。
别看它们听起来不严重,但真碰上,孩子难受,大人操心。发热、口腔疱疹、手脚出疹子……这些症状一上来,吃饭睡觉统统乱了套。很多家长一紧张,恨不得立刻上药、打针,其实大多数时候,过度焦虑反而容易忽略了真正该做的事。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先搞清楚怎么预防,怎么识别,怎么处理日常照护。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比如孩子摸了被污染的玩具、门把手,再揉眼睛、抠鼻子、吃东西,就容易“中招”。
说回生活,很多人以为孩子得了病,是因为“身体虚”,或者“火气大”。其实这些说法没有科学根据,真正的诱因往往是卫生习惯不到位。比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玩完玩具不清洁、家里地面湿滑潮湿,这些才是病毒的温床。
孩子年纪小,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是高发人群。而托幼机构、幼儿园、游乐场这些人多密集的地方,病毒可不缺“跑道”,只要一个孩子中招,传播速度就像多米诺骨牌。
有时候家长也会疑惑:孩子只是发烧,嘴里疼,是不是就一定是这两个病?其实判断不靠猜,更不能只看一个症状。比如口腔溃疡,它也会让孩子哭闹、拒食,但和疱疹性咽峡炎的“成簇疱疹”还是不一样的。
这时候观察口咽部位很关键。手足口病的疱疹通常出现在口腔、手心、脚底,疱疹性咽峡炎则更集中在咽后壁、扁桃体附近,疼得孩子连吞口水都艰难。家长可以用手电筒简单看看,但别强行翻孩子嘴巴,容易引起呕吐、抗拒。
除了观察症状,家长还要重视日常通风。秋季早晚温差大,很多人习惯关窗保暖,但空气不流通,病毒反而积聚。建议每天至少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孩子抵抗力差,除了外界防护,体内的“防线”也要建好。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锌等有助于免疫功能的营养素,别盲目相信所谓“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
天气转凉,很多家长开始给孩子穿得像粽子,其实过度保暖反而容易出汗、着凉。保持适宜穿着,不冷不热,是更聪明的做法。孩子活泼好动,穿太多也不利于活动,容易出汗后着凉。
公共场所是高危区域,带娃外出时,尽量避免去密闭空间,如地下游乐场、封闭教室、人员拥挤的商场。户外活动更安全,空气流通好,阳光还能帮助合成维生素D,对增强体质是加分项。
每次说到这些病,很多人都在问:“那是不是打疫苗就好?”目前,EV71疫苗只针对一种严重型手足口病病毒,对其他肠道病毒还没有覆盖。疫苗不是万能的,防护措施才是真正的“日常盔甲”。
家里有孩子生病,一定要做好隔离措施,尤其是共用毛巾、餐具、玩具这些传染风险大的物品,要及时清洗消毒,避免“家里一人得,全家都遭殃”的局面。
清洁时,建议选择含氯的消毒液,如次氯酸钠稀释液,擦拭桌面、玩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别光看着干净,实际上病毒肉眼是看不见的,清洁和消毒是两回事。
洗手这件事,说得多做得少。有效的洗手方式,是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液,搓洗至少20秒,特别是在吃饭前、如厕后、外出归来。别图方便,只用湿巾代替,湿巾不能杀灭病毒。
有时候孩子刚好转,家长就急着送回幼儿园,其实这是传播风险最大的时刻。病毒排出期可以持续一周甚至更久,即使症状缓解,病毒依然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所以在恢复期,注意观察排便情况,防止交叉感染,换尿布、清理排泄物时,成人也要佩戴手套,处理完后立刻洗手,避免二次污染。
说到底,孩子不是“大人缩小版”,他们的抵抗力、表达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大人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细致,别把“习惯”当成“天经地义”。
不能指望孩子自己养成卫生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做”来带“教”。比如每天出门前的一次手部清洁演练,或者用游戏化的方式教孩子认识“细菌和病毒”,效果远比说教来得牢靠。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孩子生病时,睡眠质量是康复的关键。别总担心吃不吃得下,先让身体休息好,免疫系统才能好好工作。减少刺激性饮食,保持环境安静,睡眠规律,是最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
很多家庭喜欢用香薰、清新剂营造“温馨”氛围,但这些香味物质其实可能刺激孩子的呼吸道。尤其在生病期间,空气清洁度比香味更重要,建议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产品。
每一次换季,都是身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孩子生病,其实也是在“练兵”。我们不能杜绝病毒的存在,但可以让孩子的身体学会更健康地应对。这才是从容面对高发期的底气。
最后提醒一句,有些“网传偏方”,比如用牙膏、风油精涂疱疹,或者喝绿豆汤、吃黄连素预防,统统没有科学依据。科学防护意识,才是我们该给孩子的最好“护身符”。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陈德育,蒋荣猛,张世琦.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相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9):1173-1176.
[2]王倩,刘晓霞.幼儿园儿童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3):439-442.
[3]赵婧,张艳.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防控对策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2):1502-1505.
来源:仙人果健康私人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