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武校给山东带来了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15:29 1

摘要:四秩风华,文魂武韵。从一个“萌芽”于防震棚中的办学计划,到如今闪耀齐鲁的响亮教育品牌;从21名“狗娃”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到北京“双奥”开幕式上的惊艳亮相;从两位农民朴素的创业梦想,到如今集教育、武术与文旅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这便是宋江武校走过的四十年。

四秩风华,文魂武韵。从一个“萌芽”于防震棚中的办学计划,到如今闪耀齐鲁的响亮教育品牌;从21名“狗娃”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到北京“双奥”开幕式上的惊艳亮相;从两位农民朴素的创业梦想,到如今集教育、武术与文旅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这便是宋江武校走过的四十年。

四十年,是时间的标尺,更是发展的里程碑。宋江武校为齐鲁大地带来的,是一个教体融合的育人典范、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一个活力迸发的产业矩阵,更是一座照亮前路的精神灯塔。

9月30日,当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训练场上洒下斑驳金光,宋江武校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晨练。他们整齐的呐喊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其矫健的身影与飘落的黄叶共舞,构成了一幅力与美交织的秋日画卷。

“一穷二白!”回忆建校之初的窘迫境况,全国人大代表、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脱口而出。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影《少林寺》风靡大江南北,全国掀起习武热潮,各地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宋江武校正是在此背景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创立。

“化缘”筹资、拉砖盖楼……随着一座三层武术楼的落成,宋江武校诞生了。在多数菏泽人尚为温饱发愁的年代,樊庆斌、刘国庆两位农民白手起家,创办一所文武并进的学校,吸引全国学子,堪称奇迹。奇迹的背后,闪烁着“勇立潮头敢为先”的思想之光。

在教育与体育领域,宋江武校四十年的探索,为山东乃至全国提供了“教体结合”的鲜活范本,尤其在县域教育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方面,其价值尤为凸显。

“民办公助”的先行先试。建校初期,宋江武校便尝试“民办公助”模式,郓城县委县政府派遣教师支持。这在20世纪八十年代体现了地方政府的解放思想与对民办教育的新认识,展现了体制内外的良性互动与合力。

“文武并进”方针的坚守与成效。面对竞争与时代变迁,宋江武校能稳步发展,关键在于始终坚持“文武并进”。学生在接受系统武术训练的同时,不脱离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如最美大学生村官胡建党,国际武术家协会会长、菏泽牡丹海外宣传顾问侯敏等一大批兼具坚韧品格与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广大国办体校面临困境时,宋江武校担当起为山东乃至国家培养、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堪称山东教体结合的典范。

宋江武校学生在山东省武术散打锦标赛上创佳绩

“武术+”战略的跨界拓展。宋江武校未固守传统武术范畴,而是积极推行“武术+”战略,开展武术与摔跤、拳击、滑雪、攀岩、足球等项目的结合。北京冬奥会上获得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第五名的李方慧,便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从宋江武校输送的优秀代表。这种开放、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顺应现代体育发展趋势,为山东竞技体育在更广阔领域摘金夺银开辟了新通道。

四十年来,宋江武校向国家队、省队等输送了5000多名专业体育人才,涌现出袁新东、袁晓超、康永刚等一大批武术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培育出潘元甲、王文杰等一大批影视明星。在菏泽,宋江武校更是撑起了竞技体育的“半壁江山”。一枚枚奖牌,不仅是宋江武校的荣光,更是“体育强省”山东版图上不可或缺的拼图。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而宋江武校四十年的实践,则为山东文化图谱增添了刚健有为、勇于担当的“武术气韵”,与厚重的儒家文化相得益彰,共同构成齐鲁文化“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生动局面。

如果说电影《少林寺》让世界知道了河南嵩山,那么1994年央视春晚的《狗娃闹春》,则让全国观众记住了山东郓城。

“山上飘来个小妞妞,山下的葫芦呦圆溜溜……”当21名充满乡土气息的“狗娃”将武术与舞蹈、音乐完美融合,一举夺得当年央视春晚歌舞类一等奖时,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原来武术还可以这么演。

“那不只是武术,那是艺术,是生命力!”回忆起当年“狗娃”闹春的盛况,校长樊庆斌依然十分激动。“狗娃”成了宋江武校的金字招牌,也让“山东武术”以全新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狗娃闹春》有多火?“最多一天演过9场。”樊庆斌回忆。

此后的故事如同一部不断升级的励志大片——北京奥运会《地球奔跑》的磅礴,北京冬奥会《立春》的诗意,宋江武校的孩子们一次次站上世界级舞台,用身体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新时代山东的开放与自信。

从《狗娃闹春》到《立春》,宋江武校完成了一次次升华,让山东的武术文化以更富创意、更具美感的方式走向全国,惊艳世界。

宋江武校独特的“双奥情缘”,不仅为山东赢得荣誉,更在国家级舞台上展示了齐鲁文化的创新活力。《地球奔跑》《人体鸟巢》《立春》这些作品,已超越单纯的技艺展示,成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山东样本”。它们向世界宣告,山东不仅有至圣先师的智慧哲思,也有好汉故里的侠肝义胆与时代风采。

山东是水浒故事的重要发生地,宋江武校未停留在历史文本的叙述,而是通过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水浒好汉城,以及宋江湖、宋家庄等实体项目,将水浒文化从书本文字、口头传说“活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互动的文旅空间。这使得“水浒故里”不再是抽象的地理概念,而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IP。这种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产业化运作,为山东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郓城模式”,有力推动了“文化山东”建设的多样性与实践深度。

非遗保护的“武校实践”。作为大洪拳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校长樊庆斌将“非遗”保护融入武校的日常教学与传播。宋江武校不仅传授大洪拳,还在水浒好汉城内为曹州面人、水浒纸牌、古筝制作等多种“非遗”项目提供传承场地和支持,形成“非遗大观园”。这种集传承、展示、发扬、提高于一体的综合保护模式,增强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利于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存续与焕新。

“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人在郓城”。如何让历史传说“活”起来?宋江武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打造水浒好汉城。走进这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仿佛穿越回宋朝:郓城县衙、晁家庄、宋江武馆、孙二娘客栈……36个院落、72处景观、108个景点,将水浒文化从书本搬进了现实。

4A级旅游景区水浒好汉城游客云集

“如果没有郓城水浒好汉城,人们到哪里寻找水浒历史和文化?”一位游客感慨道。宋江武校的发展,早已超越单一办学范畴,形成了一条以教育为核心,辐射武术、旅游、演艺、健康养生等领域的特色产业链,成为山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亮眼标杆。

从“一校”到“一体”的产业拓展。如今的宋江武校,已发展成为集“一校(宋江武校)、一城(水浒好汉城)、一湖(宋江湖)、一庄(宋家庄)、一瓶酒(水浒酒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这种“围绕核心文化资源,多点布局,联动发展”的模式,极大提升了产业规模和抗风险能力,为山东各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范式。

这种通过文化赋能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正是山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县域层面的生动体现。郓城县明确提出支持水浒好汉城争创5A级景区,并以此为核心推动全域旅游,彰显了宋江武校带来的产业效应对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刻影响。

水浒好汉城璀璨夜景

“东有曲阜学文,西有郓城学文习武”,近年来,樊庆斌提出的这一目标,精准定位了宋江武校在山东文化格局中的坐标。它使山东的文化旅游线路更加丰满,形成儒家文化体验与水浒武术文化体验并驾齐驱的态势,增强了“好客山东”品牌的内涵与吸引力。今天,宋江武校及其产业矩阵,已成为鲁西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回顾宋江武校四十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勇立潮头的创业史,其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深深融入了山东改革发展的时代洪流。

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团结协作精神。“那几年,年年创业,年年欠债,年年还账。”樊庆斌回忆建校初期的艰辛时说,“最困难的时候,我们7个月没发工资,当时要还银行贷款。一步走不对,宋江武校就会毁于一旦。”关键时刻,全校教师站了出来,他们用7天时间凑了360万元,成为宋江武校发展的“及时雨”。这种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精神,已经成为宋江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勇立潮头敢为先”的开拓精神。鲜为人知的是,建校伊始,宋江武校并不叫现在这个名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取名为‘南关武校’。有人说,南关武校所涉地域太小,建议叫‘城关镇武校’。后来又有人说这个地域还小,又改名为‘郓城育英武校’。”樊庆斌回忆道,“考虑到郓城是水浒故里、水浒故事的发祥地之一,水浒所涉区域较大,我们又将校名改为‘宋江育英武校’。”几经周折,最终定名为郓城宋江武校。一个校名的变迁,折射的是办学理念的不断升华,更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

“如履薄冰”的忧患与担当。“在发展道路上,我总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樊庆斌说,“化用国歌中的一句歌词,我们永远处于最危险的时候。”这种忧患意识,让宋江武校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行。宋江武校是郓城县最早为员工缴纳“三险一金”的私营单位,多年前便建立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率先实行“民办公助”模式,开创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新路径;积极探索“非遗+旅游”模式,建设了非遗一条街,为曹州面人、水浒纸牌、大洪拳等非遗项目提供传承场地。

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注脚。“我们要努力奋斗,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樊庆斌将办好宋江武校、发展产业、传承文化视为责任和使命。这种将个人事业、学校发展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紧密相连的自觉,体现了新时代山东人的担当与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齐鲁大地的生动实践。

“双奥学校”以独特方式演绎中国浪漫。2008年,宋江武校的一群孩子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奔跑于直径18米的“地球”之巅,生动演绎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深远内涵。14年后,又一群孩子站在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挥动熠熠生辉的发光杆,以摇曳的光芒唤醒沉睡的春天,真情诉说“一起向未来”的动人愿景。北京,由此成为世界上首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而宋江武校,也成为唯一一所同时参与夏奥与冬奥开幕式演出的“双奥学校”,它用坚韧与信念,串联起两个奥运的梦想与荣光。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宋江武校给山东带来的,不仅是闪亮的奖牌、精彩的演出、兴旺的产业,更是一种生生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力量。“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个硕果累累的秋天,宋江武校迎来了四十周年华诞。站在新起点上,宋江武校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我们要逐步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教育体系,打造一所百年名校。”樊庆斌坚定地说。春华秋实,薪火相传,宋江武校目前已经在有意识地培养下一代领军人物。

四十年,于人生为不惑,于事业见根基。宋江武校用四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证明,个人艰苦奋斗一旦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就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从菏泽一隅走向齐鲁大地,宋江武校的发展故事,是山东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的一个微观缩影,是齐鲁儿女文化自信与创造活力的有力彰显,是山东推动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站在四十周年的新起点上,宋江武校建设“百年名校”的梦想,与山东“走在前、开新局”的宏伟蓝图交织共振。金风送爽,大地飞歌。展望未来,宋江武校必将在齐鲁大地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菏泽广电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