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每天走的每一步,其实身体早就记下了。别看脚在最底下,它可不是“边缘角色”。恰恰脚是你健康状态的“前哨站”,很多时候,身体出问题,脚会先“说话”。
你每天走的每一步,其实身体早就记下了。别看脚在最底下,它可不是“边缘角色”。恰恰脚是你健康状态的“前哨站”,很多时候,身体出问题,脚会先“说话”。
有三种脚部变化,常常被人忽视,但它们背后藏着不小的风险。不是说看到就一定是大病,但如果你碰巧对上号,最好别硬扛,更别当成“年纪大了正常”。身体有时候不吵不闹,只是悄悄给你几个信号,看你听不听得懂。
别忙着怪鞋子缩水,也别急着换大一码。如果你发现自己穿了一整天鞋,晚上脱下来脚背像发面团似的鼓起来,甚至按下去一个坑,要好几个秒才弹回来——这不是水喝多了的问题,而是可能出了循环系统的故障。
多数人会以为是“站久了”或者“走太多”,但下肢持续性水肿,尤其是双侧脚背对称性浮肿,临床上最常见的三大可能:心脏、肾脏、肝脏。
心功能不全时,血液回流受阻,水分就堆在了远离心脏的地方——脚。你躺着休息,水肿可能会稍缓,但第二天早上又卷土重来。
肾功能异常时,身体排水能力下降,蛋白流失让血管里的水分“跑”到组织间隙;而肝硬化导致的低白蛋白血症,也会让水肿从脚开始蔓延。
2021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有研究指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超六成出现不同程度的双脚水肿,而很多人直到开始喘不过气才意识到问题。
别再一边泡脚一边安慰自己“气血不通”。真正的气血问题,是从内脏开始的。如果你连续几天脚肿不退,尤其是早晨起床后还肿,那就别等了,请医生查查心肾功能。
这不是冻着了,尤其是那些明明家里开着暖气、脚上还套了两层袜子,却还是冰冷到发紫的情况,要高度警惕动脉供血不足。
最常见的元凶,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不是老年人专利,越来越多糖尿病、高血脂、中年吸烟人群也开始中招。
动脉是把血送到脚的“高速公路”,堵了、窄了,血供不到,脚自然冷得发紫。严重时,甚至走路不到百米就酸痛到不行,得停下来歇一歇,这种症状叫“间歇性跛行”。
2022年《中华血管外科杂志》发布的全国多中心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13.4%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但真正得到规范治疗的不到一半。
还有一些人,脚趾颜色忽红忽紫,一遇冷就变白发麻,这可能是雷诺现象,背后可能是风湿免疫系统在作怪,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硬皮病。
如果你的脚趾总是比别人冷、颜色怪怪的,别只想着“泡热水澡”解决问题。热水泡脚解决不了血管堵塞,反而可能把问题掩盖了。
建议你查一个下肢动脉彩超,再测个踝臂指数(ABI),这些检查不贵、不难,却能提前拦住一个大麻烦。
脚底不是踩到东西,也不是鞋底穿了,而是你自己的神经出了事。
很多糖尿病患者有个共同点:脚底像有蚂蚁在爬、像踩在针上、像穿着袜子却没知觉。这不是错觉,而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它高的是毒性。长期高血糖会慢慢“腐蚀”神经,尤其是最长的那些——从腰到脚趾的外周神经最先遭殃。
你可能不知道,有些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脚底没知觉,踩到了钉子都不知道,最后感染溃烂,甚至截肢。
某年《中华糖尿病杂志》的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超过50%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神经病变,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明显痛感,只是觉得“怪怪的”。
还有一类人,脚底麻木但血糖正常,这时候要考虑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或者长期久坐压迫神经通路。还有部分人是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脱髓鞘,尤其是长期素食、不吃肉的人。
如果你发现自己脚底开始“没感觉”了,别等到摔一跤、破了皮才看医生。建议你去做一个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再配合肌电图,看看神经是不是“堵车”了。
很多人总觉得,脚就是走路的工具,疼了忍忍,麻了甩甩,肿了泡泡。可你不知道,脚是最诚实的告密者。它不会说话,但会“变样”。变的是形,藏的是病。
你可能熬夜熬出了黑眼圈,但脚不会熬——它只知道实打实地反馈身体的内在变化。你对身体的忽视,脚都记得。
如果你已经对号入座,那我劝你别再拖。别把脚当“终点”,其实它是身体健康的“起点”。
临床上见过太多“从脚开始”的悲剧:脚肿被忽视,半年后查出肾衰;脚凉被当作血虚,结果是动脉闭塞险些截肢;脚麻以为是鞋不合脚,最后查出糖尿病晚期。
你说脚不重要?可它承载着你一辈子的重量。
给自己一个承诺,从今天起,每天脱鞋子的时候,不妨多看一眼脚的颜色、形状、温度。如果它在悄悄“说话”,请你听见。
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温柔提醒:很多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身体一天天“提示”你不曾察觉的小变化。
脚,是最底下的地方,但它懂你身体的“天机”。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水肿机制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3):198-202.
[2]陈立新.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22,14(1):7-12.
[3]李红.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4):261-265.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