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戎瑶简析物理层安全通信技术在 5G 网络中的应用与挑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20:41 1

摘要:物理层安全基于无线信道的随机性、时变性、空间唯一性等物理特性,通过“轻量级、低延迟、适配无线环境”的机制补充传统密码学安全(如AES、RSA),重点解决5G三大场景(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URLLC/超可靠低延迟通信)的安全痛点:

一、物理层安全通信技术在5G网络中的核心应用

物理层安全基于无线信道的随机性、时变性、空间唯一性等物理特性,通过“轻量级、低延迟、适配无线环境”的机制补充传统密码学安全(如AES、RSA),重点解决5G三大场景(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URLLC/超可靠低延迟通信)的安全痛点:

1.增强移动宽带(eMBB):高速传输下的轻量化机密性保障

eMBB场景(如4K/8K视频、云游戏)需高吞吐量,传统加密(如端到端加密)会增加计算延迟。物理层安全通过信道编码与人工噪声结合(如在合法信道中注入定向噪声),利用eMBB的大带宽特性稀释窃听信号——合法用户因信道匹配可抵消噪声,窃听者因信道失配无法恢复有效数据。此外,5G的大规模MIMO预编码技术可将信号定向聚焦到合法用户,压缩窃听空间,提升高速传输的机密性。

2.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低功耗设备的轻量级身份认证与密钥生成

mMTC场景(如工业传感器、智能电表)的终端多为低功耗、弱计算能力设备,传统密码学(如RSA密钥协商)会耗尽设备电量。物理层安全利用信道互易性(Channel Reciprocity)生成共享密钥:合法终端与基站通过同一信道的双向传输提取相同信道特征(如信号强度、相位),转化为对称密钥——无需复杂计算,适配mMTC的低功耗需求。同时,基于信道特征的身份认证可快速验证终端合法性,避免传统认证的信令过载。

3.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低延迟下的实时安全保障

URLLC场景(如自动驾驶、远程手术)要求端到端延迟≤1ms,传统加密的“计算-传输-解密”流程会突破延迟上限。物理层安全通过波束赋形(Beamforming)的空间定向性,将信号精准发送给合法用户(如自动驾驶车机),减少广播范围以降低窃听概率;同时,物理层完整性校验(如利用信道噪声的唯一性生成消息认证码)可实时检测数据篡改,满足URLLC的“超可靠”需求。

4.5G独立专网:物理环境下的空口安全增强

行业5G独立专网(如工厂、电力系统)的设备常部署在非机房环境,易受物理攻击(如非法接入I/O接口、伪基站)。物理层安全通过空口信号的物理特征验证(如信号的调制方式、功率谱密度),识别伪基站的非法信号;同时,抗干扰技术(如自适应跳频、干扰抑制编码)可抵御空口恶意干扰,保障行业专网的敏感数据传输安全。

二、物理层安全在5G网络中的关键挑战

尽管物理层安全适配5G的特性,但5G的复杂性、多样性、高性能需求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难题:

1.复杂信道环境下的安全机制鲁棒性不足

5G采用毫米波、大规模MIMO等技术,信道带宽大、时变性强(如毫米波易受遮挡导致信道突变)。物理层安全依赖精准的信道估计,但5G信道的快速变化会降低密钥生成的稳定性(如信道特征提取不一致)和人工噪声的定向性(如波束方向因信道突变偏离合法用户),导致安全性能下降。

2.多场景、多切片的安全适配难度大

5G的网络切片技术(如eMBB切片、URLLC切片)需定制化安全策略:eMBB需高吞吐量安全,URLLC需低延迟安全,mMTC需低功耗安全。物理层安全机制需跨切片适配,但现有技术多针对单一场景设计(如mMTC的低功耗密钥生成无法满足URLLC的低延迟),缺乏统一的适配框架。

3.大规模MIMO与波束赋形的新安全风险

5G的大规模MIMO和波束赋形提升了容量,但也带来波束劫持风险:攻击者可通过捕获波束方向(如监听参考信号),伪装成合法用户接入波束;同时,波束的方向性会导致“盲区”——若合法用户移动出波束范围,物理层安全的空间隔离失效,易被窃听。

4.终端多样性带来的安全平衡难题

5G终端涵盖手机、工业设备、传感器等,计算能力(如CPU性能)和功耗约束差异大。物理层安全需轻量化与安全性的平衡:若机制太轻(如简单信道特征提取),易被攻击者破解;若机制复杂(如高阶预编码),则无法适配低功耗终端。

5.标准化与兼容性缺失

目前物理层安全的标准化进程滞后于5G网络部署,如信道特征提取协议、密钥生成格式未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不同厂商的5G设备(如基站、终端)无法兼容物理层安全机制,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

三、总结

物理层安全是5G网络安全的“底层防线”,通过适配5G的无线特性解决传统密码学的痛点,但需突破信道鲁棒性、多场景适配、新风险抵御等挑战。未来需结合机器学习(如用AI预测信道变化)、跨层协同(如物理层与网络层安全机制联动)和标准化推进,才能真正发挥物理层安全在5G中的价值。

来源:小火看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