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405 年的江苏太仓刘家港,两百多艘远洋巨船整齐排列,帆影遮天蔽日。郑和站在旗舰 “宝船” 的甲板上,望着即将随船队远航的两万七千余名船员,目光扫过人群中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妪与挎着药箱的接生婆,眼神坚定。这支承载着大明王朝荣耀的船队,将穿越茫茫大洋,抵达亚非数
1405 年的江苏太仓刘家港,两百多艘远洋巨船整齐排列,帆影遮天蔽日。郑和站在旗舰 “宝船” 的甲板上,望着即将随船队远航的两万七千余名船员,目光扫过人群中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妪与挎着药箱的接生婆,眼神坚定。这支承载着大明王朝荣耀的船队,将穿越茫茫大洋,抵达亚非数十个国家。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两万多人的队伍里,没有一位年轻女性,取而代之的是数十位年过五旬的老妇人,以及十余名经验丰富的接生婆。
这一看似反常的安排,并非偶然。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既要宣扬大明国威,又要寻找建文帝下落,每一步都需精打细算。带老妪与接生婆出海,而非年轻女性,背后藏着后勤保障、避免纠纷、文化传播等多重考量,是古人在航海实践中摸索出的务实智慧。
一、两万 “糙汉” 的航海难题:为何不能带年轻女性?
郑和船队的船员构成极为复杂,有水手、士兵、通事(翻译)、医官、工匠等,几乎全是男性。这些人常年在海上漂泊,性格多粗犷豪爽,且需面对海上枯燥、艰苦的生活。若带年轻女性上船,会引发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 “纠纷隐患”。年轻女性正值青春,在全是男性的船队中,极易成为关注焦点。船上空间狭窄,船员们日夜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时间一长,难免有人因 “争风吃醋” 产生矛盾。轻则发生口角,重则引发斗殴,甚至可能出现伤人事件。郑和深知,船队纪律是远航成功的关键,若因男女私情打乱秩序,不仅会影响航海进度,还会有损大明的威严。
其次是 “成本与管理问题”。招募年轻女性上船,朝廷需支付高额工钱,且需为其单独划分居住舱室,安排专人管理。当时船队的船舱本就紧张,士兵与水手多是几人挤在一间舱房打地铺,根本没有多余空间容纳女性。此外,年轻女性的饮食、起居习惯与男性不同,需额外准备物资,这会大幅增加船队的后勤负担。对于航程动辄数月、甚至一两年的船队而言,每一笔开支都需精打细算,额外的成本显然不符合 “务实” 原则。
最后是 “适应能力问题”。海上航行充满凶险,暴风雨、巨浪、疾病时有发生。年轻女性大多缺乏航海经验,面对恶劣环境,容易出现晕船、生病等情况,不仅无法为船队提供帮助,还可能成为被照顾的对象,分散船员精力。相比之下,老妪与接生婆的适应能力更强,她们多来自沿海地区,熟悉海洋环境,能更快适应船上生活。
二、老妪的 “隐藏价值”:后勤保障与情感慰藉
被招募上船的老妪,大多是沿海渔民或水手的家眷,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脸上刻满岁月痕迹,双手因常年劳作布满老茧。她们虽体力不如年轻人,却在后勤保障与情感慰藉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后勤能手:缝补、做饭样样行
船队出海,物资消耗巨大,尤其是衣物与食物。船员们的衣服多为粗布材质,经海水浸泡、海风侵蚀,极易破损。年轻船员多不擅长针线活,破损的衣服若不及时缝补,很快就会无法穿着。老妪们则是缝补衣物的 “能手”,她们坐在甲板上,就着阳光穿针引线,将破洞的衣服缝补得整整齐齐,甚至能将旧衣物改造成适合船员穿着的新样式。据史料记载,有位姓王的老妪,曾在一次远航中,带领其他老妇人,用三个月时间,将船上两百多件破损衣物全部缝补完毕,为船队节省了大量购置新衣的开支。
除了缝补衣物,老妪们还是 “厨房帮手”。船队的厨师多为男性,擅长做大锅饭,却不擅长处理细致的食材。老妪们则能将有限的食材做出花样,比如将咸鱼、酱菜搭配粗粮,做出可口的饭菜;还能利用船上的简陋条件,腌制咸菜、晒制鱼干,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在淡水短缺时,她们还会想出各种节水办法,比如用洗菜水喂猪、用淘米水浇种在船上的蔬菜,最大程度减少浪费。
2. 情感纽带:像 “母亲” 一样温暖船员
海上生活枯燥乏味,船员们时常会因思念家乡而情绪低落。老妪们的存在,恰好填补了这一情感空缺。她们像 “母亲” 或 “婶子” 一样,关心船员的生活:有船员生病,她们会熬制姜汤、草药,细心照料;有船员想家,她们会坐在一旁,讲述家乡的趣闻,或教船员编织简单的手工艺品,转移注意力。
一位随船的医官在日记中写道:“船上有位张妪,年六十余,待人温和。有水手因思念妻儿而落泪,张妪得知后,每日与其闲聊,教其缝制布偶,水手渐开朗,工作也愈发勤勉。” 老妪们的这种情感慰藉,虽不似物质保障那般直接,却能稳定船员情绪,提升船队的凝聚力。
3. 成本优势:工钱低,需求少
从成本角度看,招募老妪上船也更为划算。年轻女性上船,每月需支付三四两银子的工钱,还需提供较好的生活待遇;而老妪们对工钱要求较低,每月一两银子便能满足,且对居住、饮食条件没有过多要求,能与船员们同吃同住。据统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带了五十位老妪,每月仅需支付五十两银子工钱,若换成年轻女性,则需支付两百两银子,差距悬殊。对于耗资巨大的航海工程而言,这种成本节约至关重要。
三、接生婆的 “特殊使命”:文化传播与民心拉拢
除了老妪,船队中的接生婆同样不可或缺。这些接生婆多来自民间,经验丰富,有的甚至曾为皇宫贵族接生。她们随船队出海,并非为船员服务,而是承担着 “文化传播” 与 “民心拉拢” 的特殊使命。
1. 解决海外 “生育难题”,赢得民心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多为当时的 “蛮夷之地”,医疗条件落后,尤其是生育领域。当地妇女分娩时,多由缺乏经验的家人或女巫协助,难产死亡率极高。据《瀛涯胜览》记载,船队抵达占城(今越南中部)时,当地酋长的妻子难产三天三夜,生命垂危,酋长遍寻当地 “医者”,均束手无策。郑和得知后,立即派船上的接生婆前往救治。
接生婆抵达后,先观察产妇情况,判断出是 “胎位不正”,随后用在大明习得的手法,轻轻调整胎儿位置,再指导产妇正确用力。半个时辰后,产妇顺利生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酋长感激涕零,不仅向郑和赠送大量香料、象牙,还亲自率领族人到码头迎接船队,全程以最高礼仪相待。此后,占城与大明建立了长期的朝贡关系,成为大明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友。
类似的场景,在郑和的七次远航中多次上演。接生婆们每到一处,都会主动为当地妇女提供接生服务,教她们孕期保养、产后护理的知识。比如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接生婆们发现当地妇女产后不注意保暖,容易落下病根,便教她们用热水泡脚、喝姜汤驱寒,还将草药配方传授给当地医者。这些实用的知识,拯救了无数母婴的生命,也让当地百姓对大明产生了深厚的好感。
2. 传播大明文化,实现 “润物细无声” 的渗透
接生婆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传播着大明的文化与习俗。她们教当地妇女 “坐月子”,告诉她们产后需休息一个月,避免劳累;教她们制作小米粥、鸡蛋羹等滋补食物,补充营养;甚至还会教她们缝制婴儿的衣物,传授中原的刺绣技艺。
在暹罗(今泰国),当地百姓原本没有 “婴儿满月” 的习俗。接生婆们在为当地妇女接生后,建议她们在婴儿满月时举办仪式,邀请亲友庆祝,并为婴儿穿上新衣。这一习俗逐渐在暹罗流传开来,后来还融入了当地文化,成为暹罗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此外,接生婆们还会将大明的价值观传递给当地百姓。她们告诉当地妇女,女性生育是伟大的事,应得到尊重;还会讲述大明 “尊老爱幼” 的传统,影响当地的社会风气。这种文化传播,不依靠武力,也不依靠说教,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当地百姓主动接受大明文化,比任何外交手段都更有效。
3. 长期驻守,巩固大明影响力
为了让接生技术在海外扎根,郑和每次远航,都会留下几位接生婆在当地长期驻守。这些接生婆会在当地开设 “医馆”,免费为妇女接生,并招收学徒,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当地人。朝廷会定期派船为她们送去粮食、药品与银子,保障她们的生活。
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位姓刘的接生婆驻守了十年,培养出二十余名当地接生婆。这些当地接生婆不仅掌握了大明的接生技术,还将大明的文化习俗传播到周边地区。十年后,当郑和再次抵达满剌加时,当地百姓自发到码头迎接,还向郑和赠送了刻有 “大明恩” 的金匾,以感谢接生婆们的帮助。这种长期的文化渗透,让大明在海外的影响力得以巩固,为后续的朝贡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海上生死考验:老妪与接生婆的 “硬核适应力”
海上航行充满未知风险,暴风雨、海盗、疾病等,随时可能威胁船员的生命。在这些生死考验面前,老妪与接生婆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适应力与韧性。
1. 应对暴风雨:冷静沉着保物资
1407 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船队在印度洋遭遇特大暴风雨。巨浪拍打着船身,甲板上的物资被冲得七零八落,船员们惊慌失措,有的甚至想弃船逃生。此时,几位老妪却异常冷静,她们一边安抚年轻船员的情绪,一边带头抢救物资。
姓周的老妪曾在沿海生活多年,熟悉暴风雨的规律。她告诉船员:“这暴风雨来得猛,去得也快,大家别慌,先把粮食和淡水搬进船舱!” 在她的带领下,船员们逐渐冷静下来,齐心协力将重要物资转移到安全地带。暴风雨过后,船队虽有损失,但粮食与淡水基本完好,为后续航行提供了保障。
2. 抵御海盗:沉着应对护船队
郑和船队携带大量丝绸、瓷器、金银等贵重物品,时常遭遇海盗袭击。1411 年,船队在途经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时,遭遇数千名海盗围攻。船员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老妪与接生婆们则躲进船舱,做好后勤支援。
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船员们疲惫不堪。老妪们便在船舱里做饭,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战斗岗位;接生婆们则负责照顾受伤的船员,为他们清洗伤口、包扎换药。有位接生婆在为受伤船员处理伤口时,听到甲板上有海盗闯入,她果断拿起身边的药杵,砸向海盗的头部,为船员争取了反击时间。最终,船队成功击退海盗,而老妪与接生婆们的支援,功不可没。
3. 防治疾病:草药知识救船员
海上环境潮湿,船员们容易患上痢疾、疟疾等疾病。医官虽能治疗,但药品有限。老妪们则熟悉各种草药的功效,她们会在停靠岛屿时,采摘草药带回船上,晒干后储存起来。
有一次,船队中有数十名船员患上痢疾,医官的药品很快用完。一位老妪想起家乡用 “马齿苋” 治疗痢疾的偏方,便带领其他老妇人到附近岛屿采摘马齿苋,熬成汤药给患病船员服用。三天后,患病船员的症状明显缓解,一周后便全部康复。这种来自民间的草药知识,在关键时刻补充了医官的治疗手段,挽救了许多船员的生命。
五、被遗忘的贡献:老妪与接生婆的历史价值
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常被归功于郑和的领导、船员的勇敢,以及大明强大的国力。然而,那些随船远航的老妪与接生婆,却很少被历史记载。她们没有留下名字,也没有获得荣誉,却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为远航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从 1405 年到 1433 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期间,老妪与接生婆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病死在海上,有的老得无法再远航,却始终有人接替她们的工作。她们缝补的衣物,温暖了船员的身体;她们做的饭菜,慰藉了船员的乡愁;她们传授的接生技术,拯救了海外无数母婴的生命;她们传播的文化,让大明的影响力远播四方。
这些老妪与接生婆,是大明航海事业的 “幕后英雄”。她们的存在,让郑和船队不仅是一支 “威武之师”,更是一支 “仁爱之师”。她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大明 “以德服人” 的外交理念,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人的务实与智慧。
夕阳下的刘家港,郑和船队最后一次远航归来,老妪与接生婆们走下船,脸上满是疲惫,却带着自豪。她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段传奇;她们更不知道,几百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会为她们的贡献而感动。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名字,虽未被镌刻在石碑上,却永远留在了航海事业的丰碑中。
来源:曹县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