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巴勒斯坦国只是开始?法国社会在巴以问题上的撕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13:44 1

摘要:它是欧盟核心,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北大西洋阵营里能定议程,所以这次承认分量真不轻,法国主流媒体都叫它“外交大转弯”。

2025年9月22号,马克龙在联合国一句话,法国媒体直接刷屏了,法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这事说起来不算新鲜,欧洲早有国家认了,但法国不一样。

它是欧盟核心,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北大西洋阵营里能定议程,所以这次承认分量真不轻,法国主流媒体都叫它“外交大转弯”。

说实话,这表态未必能立马改了战场情况,但象征意义拉满,国内很快就有了连锁反应。

马克龙在联合国说完没几个小时,法国不少城镇的市政厅就飘起了巴勒斯坦旗。

后来统计了下,大概有86个城镇参与,带头的是法国社会党领导人奥利维耶・福尔,他早呼吁市长们这么做。

但法国内政部早有警告,说公共建筑不能挂这种带政治立场的旗,理由也实在,法国有欧洲最多的犹太人和穆斯林,怕闹矛盾。

最受关注的是巴黎近郊的马拉科夫,这小城三万多人,工人和中产混住,长期是左翼掌权。

市长雅克琳娜・贝洛姆是法国共产党的,从上周五就把巴勒斯坦旗挂在市政厅。

内政部下了命令让撤,她直接拒了,跟美联社说“跟巴勒斯坦人民站一起,这象征意义比啥都重要”。

还有西南部的莫莱翁-利沙尔,就三千来人的小镇,共产党背景的市长路易・拉巴多也挂了旗。

可没两天就被送上行政法庭,无奈之下只能撤了,后来跟当地电台吐槽“旗现在在我办公室,这就是冲我思想自由来的”。

不光小镇,里昂、南特这些大城也有挂旗的,连巴黎左翼市议员都不管社会党市长安妮・伊达尔戈的反对,在市政厅挂了30分钟巴勒斯坦旗。

本来想觉得挂个旗而已,至于这么折腾?后来发现还真至于。

今年6月尼斯市长挂以色列旗支持哈马斯人质,结果被法院要求撤了。

这么一看,联合国的演讲像场外交戏,法国城市的这些旗帜,就是戏里藏着的社会裂缝,一扯就显形了。

旗帜的事还没捋顺,法国文化圈又炸了个雷,东京宫的重要赞助人撤资了。

这事发生在2024年5月,赞助人叫桑德拉・赫杰杜什,她在社交媒体上说,要退出“东京宫的朋友”组织,以后不资助了。

理由是东京宫“走了政治化的新方向”,还点名一场巴勒斯坦相关的展览“历史观点偏得很,还误导人”。

东京宫可不是小机构,是欧洲最大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一,总说自己是“反博物馆”,不搞收藏,专做临时展览和公共教育。

引发争议的展览叫“过去的不安”,其实策划了好多年,2008年就由两位策展人克里斯汀・胡里和拉沙・萨尔蒂启动了。

展览讲的是1960到1980年代,国际反帝国主义运动里的艺术支持史,涉及巴勒斯坦、尼加拉瓜这些国家,还复原了当年的“流亡博物馆”“团结博物馆”,比如1978年在贝鲁特办的《巴勒斯坦国际艺术展览》。

赫杰杜什自己说是“自豪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之前给东京宫捐了不少钱,支持过好几个艺术家展览。

她觉得撤资是“资助者不认同方向的正当选择”,可东京宫管理层立马反驳,说“强烈拒绝这些指控”,还强调展览是多年前策划的,不是针对当前事件,艺术机构就该提供反思对话的地方,不是当政治工具。

更热闹的是,近百位国际艺术界大佬联名支持东京宫,包括卡地亚基金会总监、著名艺术家皮埃尔・于热这些人,说“别用资金当刀制约策展自由”。

老实讲,这事根儿上还是钱的问题。

法国近年文化预算一直在砍,公共机构不得不靠私人赞助,东京宫私人赞助占比都快三分之一了,金主一撤资,机构就难受。

这跟德国2022年卡塞尔文献展后的情况还不一样,德国是怕“反犹”搞文化高压,法国这边是钱和立场掰手腕,难办得很。

文化圈的钱的事儿没吵完,人道领域又出了岔子,PAUSE项目停了。

这项目是2017年法国政府和法兰西公学院一起搞的,专门帮那些在冲突里受威胁的科学家、艺术家流亡,到2024年已经帮了六百多人,俄乌战争后还帮了不少乌克兰流亡者。

今年夏天,项目出了问题,一个叫努尔・阿塔拉的加沙学生,本来拿了里尔政治学院的奖学金,要去学法学和传播学,7月都到法国了。

结果有人在X上发截图,说她之前发过希特勒图像,还有反犹言论,甚至帮哈马斯说话。

相关账号很快删了,但舆论已经起来了,里尔政治学院直接取消了她的入学资格,说“跟学校反对仇恨的价值观冲突”。

更严重的是,法国政府8月1号宣布,暂停所有从加沙赴法的撤离项目,要先调查审核流程。

内政部长布鲁诺・勒泰约还在社交媒体上说“哈马斯宣传者在法国没立足之地”。

这一暂停可坑了不少人,至少7位本来要离境的加沙艺术家,全被卡在那儿了。

这些人大多不到40岁,本来想先自己来法国,再想办法接家人,结果现在全泡汤了。

《世界报》还专门提了个叫艾哈迈德・沙米亚的建筑师,也是PAUSE项目的受助者,今年5月死于以军对加沙城的空袭,法国外交部还发了讣闻。

如此看来,这暂停不是简单的流程问题,对那些还在加沙的人来说,可能就是生死之别。

后来二十多位国际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古尔纳这些人,都联名要求恢复项目,说“一人犯错搞集体惩罚,太不合理”。

这边人道项目卡壳,法国校园里也没闲着。

去年4月,巴黎政治学院的学生直接占了教学楼,这事现在还被当成标志性事件。

这学校可不一般,培养过好几位法国总统总理,算是精英中的精英。

学生们学美国的“加沙团结营地”,挂巴勒斯坦旗,要求校方调查并切断和以色列高校、企业的合作。

4月24号那天,临时校长让・巴塞尔第一次叫了警察入校,清走了60多个静坐的学生。

可第二天学生又占回去了,4月26号校门口还发生了亲以色列和学生的对峙,场面一度很紧张。

到5月初,校方又一次叫了警察,还关了主楼,课程全转线上。

说实话,法国校园有个老传统,一般不让警察进来,靠校长维持秩序。

这两次“请警”,算是打破了常态,跟美国学生长期搭帐篷不一样,法国这边是快速清场,怕占领成了常态。

后来索邦大学的占领也被清场,还抓了不少人,全法校园都跟着紧张。

不过这事也不是没效果,虽然校方没答应“全面切割以色列”,但巴黎政治学院在2024到2026年,跟巴勒斯坦的伯兹特大学搞了合作,加了奖学金和交流名额。

法国高层的话也变了,2024年初还说“要持久的人道主义停火”,到2025年直接说“立即停火”,还把两国方案当明确路径。

《世界报》后来回顾,说那60天里,校园就是“全国政治辩论的中心”。

学生们未必能直接改政策,但至少把这事推到了聚光灯下,给了不少道德压力。

说到底,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看着是一步外交棋,其实掀开了国内的多重张力。

政治上,国家表态和地方行动拧巴,文化上,艺术自由和资金控制打架,人道和校园里,规则和情理又掰扯不清。

法国总说自己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可面对巴以这事儿,这份底蕴能不能扛住复杂的矛盾,还得看后续怎么解。

毕竟,区分开“反犹主义”和“批评以色列政府”,让多元声音能好好说话,才是真的有底蕴。

来源:游史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