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间里,近百台人形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搬运转箱。它们每完成一次精准抓取,关节处的电机就平稳转动一次;连续工作三小时机身不发烫,全靠内置的散热部件;遇到工人询问,还能清晰回应操作流程。这些机器人来自优必选、智元等头部企业,而驱动它们运转的"关节""体温调节器"和"
车间里,近百台人形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搬运转箱。它们每完成一次精准抓取,关节处的电机就平稳转动一次;连续工作三小时机身不发烫,全靠内置的散热部件;遇到工人询问,还能清晰回应操作流程。这些机器人来自优必选、智元等头部企业,而驱动它们运转的"关节""体温调节器"和"大脑",大多来自4家A股公司。
很多人只关注整机厂商的订单爆发,却忽略了产业链上游的这些玩家。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逻辑其实很清晰:就像造汽车要先有发动机、变速箱,造"钢铁人"也得先配齐精密零件。现在国标正在推进,主机厂订单从千万级往更高规模走,零件厂商的日子也跟着热闹起来。但热闹背后,是真的站稳脚跟,还是暂时的热度?这需要好好说道说道。
人形机器人的手指要捏起细小零件,关节要灵活转动,全靠精密电机驱动。这就像人类的肌肉,得有力量还得够精准。鸣志电器做的就是这类"肌肉"部件。
这家公司早就在机器人电机领域布局,已经能实现从电机到驱动系统的全栈供应。它的产品能达到0.1毫米的控制精度,这种精度让机器人手指可以灵活抓握不同形状的物体。目前,公司已经向国内外百余家整机厂送样,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批量供货 。优必选上半年拿到觅亿汽车近亿元的工业订单,计划交付数百台机器人,每台机器人需要几十个精密电机,这些电机就有来自鸣志电器的产品 。
从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机器人应用板块收入同比增长约20% ,这个增速在制造业领域不算低。但光鲜数据背后藏着压力。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总营收虽然微增3.92%,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32.66%,净利润率只有2.08% 。这说明行业虽然在增长,但竞争已经很激烈,产品盈利空间可能在被压缩。
更关键的是技术壁垒问题。高端精密电机市场长期被瑞士、德国企业垄断,国内企业虽然在突破,但绕线工艺等核心环节仍有瓶颈 。如果不能持续突破技术,现有订单优势可能会被替代。这也是整个国产精密电机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机器人连续高强度工作后,芯片和电机会发热。如果温度过高,零件就容易损坏,这时候热管理部件就成了刚需。三花智控做的就是给机器人"降温"的生意。
这家公司的优势很明显:它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已经深耕多年,车用电子膨胀阀全球市场份额领先,与特斯拉等车企合作超过10年 。这种技术积累可以直接复用在机器人领域。机器人需要的微型冷却板、电子膨胀阀,三花智控已经能稳定供应,并且进入了优必选的供应链 。2025年三季度,它的机器人业务订单环比增长40% ,这个增速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快速提升。
热管理部件的好处是通用性强。不管机器人是在工厂干活,还是在商场服务,只要运转就需要降温,不存在场景限制 。再加上公司传统制冷业务市占率超过50%,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也超40% ,即使机器人业务短期波动,整体基本盘也很稳。
但风险同样存在。首先是原材料价格波动,铜、铝等金属价格变化会直接影响生产成本 。其次是技术迭代风险,机器人对热管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比如更小型化、更低能耗,如果研发跟不上,现有优势可能会流失。另外,头部整机厂比如特斯拉已经在自研线性执行器,虽然目前还需要外部供应,但长期来看存在被替代的可能 。
如果说电机是肌肉,热管理是循环系统,那AI交互系统就是机器人的"大脑"。科大讯飞做的就是让机器人能听懂、会回应的生意。
这家公司与优必选有股权关联,还深度合作开发智能交互系统 。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2能实现复杂的语音交互,背后就有它的技术支撑 。2025年3月,科大讯飞在互动平台确认,与智元机器人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保持良好合作 。随着服务型机器人的普及,商场导览、营业厅接待等场景对语音交互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给相关业务带来了增长空间。
但具体到财务数据,外界能看到的信息有限。公开信息显示,公司智能硬件营收有一定增长,但人形机器人业务占比还很小,仍处于从研发向供货过渡的阶段 。这种阶段的业务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强:可能因为一个技术突破快速起量,也可能因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陷入停滞。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AI算法领域竞争激烈。不仅有同行企业在发力,主机厂也在自研算法。如果不能持续提供更优的交互体验,仅靠早期合作积累的优势很难长久。而且,机器人"大脑"的价值需要整机放量才能体现,在行业量产初期,这部分业务的贡献会比较有限。
机器人在工厂、商场等复杂环境里工作,关节处的密封件、结构件必须耐用。这些"关节连接件"虽然不起眼,却是保障机器人可靠性的关键。中鼎股份就是这类部件的供应商。
这家公司与优必选成立了合资公司,专门研发生产机器人密封件、结构件 。2025年8月,公司还宣布要在合肥建设机器人产业链项目,覆盖减速器、传感器、关节总成等多个环节 。它的优势在于制造能力,能批量生产高精度部件,这正好匹配主机厂量产时的需求 。
但公司的业务结构决定了短期爆发力不足。中鼎股份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业,人形机器人业务目前占营收的比例很低,大约在5%左右 。这种业务结构让公司抗风险能力强,但也意味着机器人业务很难获得优先资源投入。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增长1.83%,归母净利润增长14.11% ,整体增速平缓,很难看到机器人业务的直接拉动。
另外,结构件、密封件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毛利率也不高 。如果不能向减速器、关节总成等更高价值的环节突破,即使行业放量,能分到的利润也比较有限。这也是公司要在合肥布局全产业链的原因,但从布局到落地产生效益,还需要很长时间。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公司真的在做事,还是在蹭热度?
答案可以从两个维度看。从落地场景说,优必选、智元的机器人已经进入工业场景。富临精工的工厂里,近百台远征A2-W机器人负责原材料配送,单班次搬箱近万次,已经成为生产核心运力 。2025年7月的直播显示,这些机器人能连续工作两班制,三小时作业零失误 。这说明机器人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已经能实实在在干活。
从行业规范说,国标正在加速推进。国家标准委已经发布126项机器人相关国标,还有41项在研制,其中15项专门针对人形机器人,重点攻关安全、驱动技术等关键领域 。标准的出台会淘汰不合规的企业,让真正有技术的企业获得更多机会。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行业还处在初期阶段。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只有1.2万台,市场规模18亿美元 。即使按乐观预测,到2030年出货量达到260万台,这个过程也需要时间 。对供应商来说,现在的订单更多是"种子客户"的验证单,真正的大规模放量还没到来。
了解完这些信息,不管是从业者还是观察者,都能得到一些启发。
如果想关注行业动态,建议多盯两个指标:一是国标制定的进展,特别是安全和驱动技术标准,这直接决定行业门槛;二是头部主机厂的量产进度,只有整机批量交付,零部件企业的业绩才能真正释放。
如果是企业从业者,要警惕"技术陷阱"。电机、热管理等领域看似有机会,但国际巨头的优势还很明显 。与其在低附加值环节内卷,不如聚焦细分技术突破,比如微型电机的能耗控制、热管理的小型化方案,这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对普通读者来说,要分清短期热度和长期价值。现在行业的关注度很高,但大部分企业的机器人业务还没形成规模。与其追逐短期热点,不如多了解技术迭代的逻辑,比如国产替代的关键环节、不同部件的价值占比,这些知识能帮助你更理性地看待行业发展。
人形机器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它不像手机那样能快速普及,而是需要技术、标准、场景的长期磨合。这四家公司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难题。它们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升级的缩影。
你觉得在机器人产业链里,硬件部件和软件系统哪个会先实现突破?哪些技术环节最值得关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风险提示:本文仅为行业分析和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商业推广。投资者应基于独立思考,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健聊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