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单日暴涨3000元!有色狂欢的底层逻辑,行情能否稳住看这三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12:17 1

摘要:10月10日,有色金属市场迎来强势爆发,多品种价格集体走高,其中铜价的表现格外引人关注。当天早盘,沪铜主连价格一度冲至88090元/吨,较近期低位单日最大涨幅接近3000元,最终收于87140元/吨;与此同时,成交量也大幅攀升至172236手,创下近一个月以来

10月10日,有色金属市场迎来强势爆发,多品种价格集体走高,其中铜价的表现格外引人关注。当天早盘,沪铜主连价格一度冲至88090元/吨,较近期低位单日最大涨幅接近3000元,最终收于87140元/吨;与此同时,成交量也大幅攀升至172236手,创下近一个月以来的最高值。这波突如其来的大涨,让不少投资者既感到兴奋,又难免心生疑惑:铜价为何能突然发力?这轮上涨行情又能维持多久?

一、行情预判:三大变量决定铜价“续航能力”

在分析铜价上涨逻辑之前,我们不妨先聚焦行情的可持续性——毕竟对投资者而言,判断“行情能走多远”比“为什么涨”更具操作价值。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铜价短期上涨的基础虽然扎实,但要从“短期脉冲式上涨”转向“长期稳健上行”,还需重点关注三大核心变量的后续变化。

1. 美联储政策:降息预期与现实的“温差”

当前,市场对美联储年内再降息两次的预期,是支撑铜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这一预期能否兑现仍存在不确定性。此前,美国9月ADP就业人数意外萎缩,叠加政府自10月1日起陷入停摆导致非农报告延迟发布,才让降息预期显著升温。但如果后续美国政府停摆结束,发布的非农报告、通胀数据显示经济韧性超出预期,当前的降息预期就可能被修正,进而对铜价形成直接压力。正如高盛在最新分析中提到的,短期铜价要稳定在10200-10500美元/吨区间,前提是政策预期不发生逆转,足见美联储政策动向对行情的关键影响。

2. 需求端表现:旺季“接棒”力度与长期支撑

有色金属价格要实现持续上涨,最终离不开需求端的配合。10月正值国内有色金属消费的传统旺季,下游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对铜的需求能否有效释放,将直接决定这轮行情的持续性。从最新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7月,国内铜表观消费量已达137.45万吨,处于历史同期高位,临近旺季,虽然铜价有所上涨,但下游成交已出现好转迹象。不过需要警惕的是,上期所库存已出现小幅增加,较上周增长6633吨,加上进口量上升以及高价可能抑制部分需求,旺季预期能否完全兑现,还需要持续跟踪。

从长期来看,铜的“绿色金属”属性为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一辆新能源汽车的铜使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而且太阳能板、智能电网以及AI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高纯度铜。再叠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年均增长12%的目标,未来五年铜消费量有望突破历史峰值。当然,高价也可能对非核心需求产生抑制,需求释放的节奏仍需密切关注。

3. 供应缺口:从“预期”到“现实”的转化进度

目前,铜供应紧缺的信号虽然不少,但部分仍停留在“预期阶段”,后续实际影响程度还需进一步观察。一方面,要跟踪印尼格拉斯伯格等停产矿山的复产进度——该铜矿因9月泥石流事故停产,年产能约81.6万吨,占全球总供应量的2%,原本预计2026年产量较原计划减少35%,如果产能恢复速度快于市场预期,紧缺情绪就会随之降温;另一方面,要关注国内冶炼厂的实际限产规模,若因检修、原料短缺导致的减产力度超出预期,供应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只有当供应紧缺从“预期”真正转化为“实际产量下降”,铜价上涨的基础才会更稳固。

二、上涨溯源:宏观与供需的“双重共振”

了解了影响行情续航的关键变量后,我们再回头拆解铜价上涨的底层逻辑。其实,铜价此次领涨有色金属板块,并非偶然的资金炒作,而是宏观预期与供需基本面深度契合的必然结果,两大核心因素共同推动了价格上涨。

1. 供应缺口扩大,紧缺成“硬支撑”

如果说宏观预期是行情的“催化剂”,那么供应端的紧缺格局就是铜价上涨的“压舱石”。2025年全球铜市已从年初预计的12.1万吨过剩,转变为约5.5万吨缺口,这是自2004年以来最严峻的供应失衡局面。除了前文提到的格拉斯伯格铜矿停产,机构对供应缺口的预判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紧张情绪:BMI已将2026年铜供应缺口预测从7.2万吨大幅上调至40万吨,花旗银行警告若铜价无法有效刺激新增产能,2027年或将再出现35万吨短缺,高盛也因这次停产下调了今明两年的供应预测,预计2025年下半年供应减少16万吨、2026年减少20万吨。

供应紧张的态势还体现在核心指标上:TC加工费持续走低,这一指标直接反映冶炼厂的议价能力,加工费下降意味着铜精矿供应偏紧;全球交易所显性库存的可用天数已不足10天,供需失衡的迹象十分明显。国内市场方面,铜产量还将受到废铜进口减少和冶炼厂检修的双重影响,预计会出现大幅下降,这进一步加固了铜价的支撑基础。

2. 降息预期升温,资金加速入场

美国经济数据与政策动态,是搅动全球商品市场的关键变量。如前所述,9月美国ADP就业人数意外萎缩,作为非农数据的“先行指标”,这一信号直接引发了市场对美国经济降温的担忧;再加上美国政府停摆导致非农报告延迟发布,在关键数据缺失的背景下,交易员对美联储年内再降息两次的预期显著升温。

降息预期直接降低了持有铜等大宗商品的机会成本,大量资金开始提前布局商品市场。从交易数据就能看出,沪铜主连当日成交量较前几日环比增幅超过30%,资金进场的痕迹十分清晰。与此同时,贵金属板块也同步走强,白银单日涨幅超2%,黄金温和收涨0.81%,这进一步印证了宏观市场的风险偏好与通胀预期,正在为商品价格提供有力支撑。

三、操作指南:不同投资者的“精准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的铜价行情,盲目追高的风险较高,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需要结合自身定位,制定差异化的操作策略。

1. 短期交易者:顺势操作,严控风险

短期交易者可以依托宏观降息预期与供应紧缺的逻辑顺势操作,但必须设置严格的止盈止损机制。操作中要重点关注两个关键点:一是沪铜主连88000元/吨关口的突破情况,二是成交量能否持续放大。如果价格突破关口失败,同时成交量明显萎缩,就需要及时离场,规避回调风险。

2. 中长期投资者:聚焦长期逻辑,耐心布局

中长期投资者不必过度纠结短期行情波动,可重点关注机构给出的长期逻辑——某国际投行预计第四季度铜价均价将达到11000美元/吨,花旗更是看涨未来6-12个月铜价至12000-14000美元/吨,核心支撑在于矿产开采挑战加剧与新能源需求增长。操作上,要重点跟踪供应缺口变化与需求数据,等到美联储政策方向明确后,再逐步布局。

3. 产业参与者:锁定成本,把握机会

对产业参与者而言,下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需求,适度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提前锁定采购成本,避免后续铜价进一步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上游企业则可以把握价格上涨后的利润兑现机会,同时密切关注库存变化,警惕行情反转的风险。

总的来说,10月10日铜价的暴涨并非没有逻辑支撑,宏观降息预期与供应紧缺形成的共振效应,让短期市场偏强的态势大概率会延续。但行情最终“稳不稳”,还是要看降息预期能否落地、供应缺口能否扩大以及旺季需求能否兑现。对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行情会不会“一路高歌”,不如聚焦核心逻辑的变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把握机会。你如何看待这波有色金属行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薄荷紫苏很嗨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