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直播写作业”的流量喧嚣淹没教育本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11:24 1

摘要:昨天假期最后一天,多少娃正在赶作业创造“女娲补天”的奇迹?怎样才能让娃写作业不磨叽?妈妈圈流行一个“邪修法”——直播写作业。一个手机支架、一部手机,连接着镜头另一边成千上万个“云监工”。面对镜头,孩子和妈妈都有了偶像包袱,娃变得坐姿端正、下笔如飞,妈妈也克制情

昨天假期最后一天,多少娃正在赶作业创造“女娲补天”的奇迹?怎样才能让娃写作业不磨叽?妈妈圈流行一个“邪修法”——直播写作业。一个手机支架、一部手机,连接着镜头另一边成千上万个“云监工”。面对镜头,孩子和妈妈都有了偶像包袱,娃变得坐姿端正、下笔如飞,妈妈也克制情绪,减少发火。当辅导作业的鸡飞狗跳遇上直播间的点赞鲜花,一场原本可能爆发的亲子战争,变成了母子联手的“综艺现场”。(10月9日 红星新闻)

假期尾声,作业如山,孩子们奋笔疾书,“女娲补天”成了网络热梗。而今,一种名为“直播写作业”的育儿新潮流正席卷妈妈圈:手机支架一搭,直播间一开,孩子在镜头前写作业,成千上万的“云监工”在线围观、点赞送花。原本令人头疼的亲子“作业大战”,竟在流量的加持下,演变成一场温馨又高效的“家庭直播秀”。然而,在这看似其乐融融的表象之下,我们不得不警惕:当教育被搬上直播间,被点赞和关注所驱动,我们是否正在用流量的喧嚣,淹没教育最本真的意义?

“直播写作业”之所以走红,源于其立竿见影的“疗效”。在镜头的凝视下,孩子因“被看见”而产生心理约束,坐姿端正、下笔迅速;家长也因“公众监督”而收敛情绪,避免了“辅导即吵架”的窘境。这种“公开监督+社交激励”的模式,短期内确实提升了作业效率。但效率的提升,是否等同于教育的进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快”,而是“懂”;不是“完成”,而是“成长”。

当写作业变成一场表演,学习的内在动力便悄然被外在评价所替代。孩子专注,不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而是因为“有人在看”;家长耐心,不是因为教育理念的转变,而是因为“不能在镜头前丢脸”。这种建立在“偶像包袱”和社交压力上的学习状态,注定难以持久。一旦直播结束,流量退去,孩子是否还能在无人监督的夜晚,自觉翻开作业本?教育若只靠“被观看”才能推进,那它早已偏离了轨道。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将家庭教育私密场景公开化的做法,正在模糊亲子关系的边界,甚至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埋下隐患。写作业本是孩子独立思考、试错成长的过程,需要的是安静与尊重,而非围观与评判。当孩子的学习状态、家庭互动被置于公众视野,他们不仅承受着学业压力,还背负着“表演完美”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讨好型人格,或对隐私失去敏感,这与教育“立德树人”的初心背道而驰。

“直播写作业”的流行,本质上是教育焦虑在流量时代的畸形投射。家长渴望找到“一招制胜”的育儿秘籍,平台乐于制造“高效学习”的爆款内容,观众则在“云监工”中获得参与感与优越感。三方合谋下,教育被简化为一场可量化、可展示、可传播的“行为艺术”,而真正的学习过程——思考、困惑、探索、顿悟——却被忽略。

破解“作业磨蹭”难题,不能靠“直播”这类治标不治本的“流量解药”,而应回归教育本源:优化作业设计,减少机械重复;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与自主学习能力;家长转变角色,从“监工”变为“引导者”。学校、家庭、社会需共同构建支持性环境,而非将教育责任转嫁给社交媒体。

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不应被流量的喧嚣所裹挟。别让直播间里的点赞,淹没了书桌前的沉思;别让短暂的“高效”,遮蔽了长远的成长。守护教育的本真,才是对孩子未来真正的负责。(舒朗秋)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