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的来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14:00 3

摘要:1949年7月,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面向全国征集国旗设计方案,共收到约2992幅(另有记载为3012幅)投稿。由上海职工曾联松设计的图案(编号复字第32号)经适当修改后被正式采纳。同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

在清朝以前,中国古代并没有像现代意义上代表整个国家的"国旗"。当时更多的是代表皇帝或军队的"军旗"或"王旗"。

秦朝:以黑色为尊。当时的旗帜主要是黑色,上面可能会有玄鸟(秦朝的图腾)或"秦"字。

汉朝:以红色为尊。军队旗帜多为红色,常见的有"汉"字旗或"幡旗"(一种长条形的旗帜)。

唐朝:以黄色为尊。皇家旗帜多为黄色,上面常有龙纹。军队中则普遍使用"唐"字旗。

宋朝:沿用唐朝传统,皇家用黄龙旗。军队中除了"宋"字旗,最有名的就是岳家军的"岳"字旗。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旗帜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最著名的是"九斿白纛",这是一面白色的旗帜,上面有九条飘带,象征着蒙古大汗的权威。

明朝:皇家使用日月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字旗,设计为一个"日"字和一个"月"字组合而成。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拥有"国旗"的朝代。初期使用黄龙旗(三角形),后来在1888年正式确定为长方形的黄龙旗,作为大清国的国旗。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与标志,承载着国家的主权与民族尊严,凝聚着国家的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

1949年7月,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面向全国征集国旗设计方案,共收到约2992幅(另有记载为3012幅)投稿。由上海职工曾联松设计的图案(编号复字第32号)经适当修改后被正式采纳。同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

国旗旗面为红色,呈长方形,其长与高比例为3:2。旗面左上方缀有五颗黄色五角星,左侧为一颗大星,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的十分之三;四颗小星外接圆直径为旗高的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右侧,每一颗小星均有一个角尖指向大星中心。国旗共有五种通用规格,从大到小依次为:288×192厘米、240×160厘米、192×128厘米、144×96厘米、96×64厘米。

红色旗面象征革命,五颗黄色的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黄色寓意在红色大地上展现光明。四颗小星各有一个角尖对准大星中心,代表全国人民心向党中央,紧密团结在一起。

北京天安门广场、新华门等特定场所及机构驻地须每日升挂国旗;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等应于工作日升挂国旗;在国庆节、劳动节等重要节日与纪念日,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应升挂国旗;举办重大庆祝活动、纪念仪式、文体盛会或大型展览时,也可升挂国旗。

国旗应于早晨升起,傍晚降下,恶劣天气条件下可不升挂。升旗时可举行仪式,参与者应面向国旗肃立,并行注目礼或按规定行礼。不得使用破损、污损、褪色或不符合规格的国旗,严禁倒挂、倒插或其他有损国旗尊严的行为。国旗及其图案不得用于商标、广告等不适宜场合。

来源:木子竹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