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休后的林阿姨,68岁整,生活一向规律。每天早晨六点起,晚上十点准时上床,几十年如一日。可最近她总觉得睡得不实,早早醒来,白天头脑发沉、脾气也变得暴躁。
退休后的林阿姨,68岁整,生活一向规律。每天早晨六点起,晚上十点准时上床,几十年如一日。可最近她总觉得睡得不实,早早醒来,白天头脑发沉、脾气也变得暴躁。
周围人都劝她:“是不是年纪大了,本来就睡不稳?”她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坚持的“十点睡”根本不适合现在的身体节奏。
关于“晚上十点必须睡”的说法,很多人深信不疑,仿佛晚一分钟,身体就撑不住似的。但这条规律,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吗?尤其是过了68岁以后,身体的节律、睡眠结构、荷尔蒙分泌,早就悄悄改变了。睡觉这件事,年纪越大,越不能被“统一标准”绑架。
反而,真正该在意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东西。
很多老年人会发现,自己睡得越来越浅,醒得越来越早,半夜上厕所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这不是毛病,是自然的衰老过程。褪黑素分泌减少,深度睡眠时间缩短,这些都是常态。十点睡,不一定是对的,但睡觉前后的一些习惯,才真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第二天的精神面貌。
睡前总看新闻联播、刷信息,说是“了解世界”,其实把大脑搞得特别兴奋,一闭眼就是满脑子的事。大脑皮层难以放松,怎么能睡得踏实?相比之下,听点舒缓音乐、泡泡脚,反倒更容易让身体进入“撤退”状态。
还有不少人一上床就想“快点睡着”。结果越想睡,越睡不着。焦虑本身就是失眠的源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早已是老年阶段的生理现象。如果总想用“控制”的方式入睡,只会让睡眠更失控。
也有人习惯白天小睡一觉,尤其午饭后“眯一会儿”,说是养精神。其实这事也得看怎么睡。午睡超过30分钟,晚上反而容易失眠。午睡是“补”,不是“抢”。把白天的困意全用掉了,晚上自然没得用了。
还有些老年朋友,睡前喜欢喝点热牛奶或者泡点养生茶。热饮确实能带来温暖感,但别忽略了液体摄入量影响夜间排尿的问题。尤其是前列腺增生、膀胱功能减弱的人,稍不注意,半夜得爬起来好几次。睡眠被打断,哪还谈得上深度修复?
很多人会纠结:“我怎么总是在凌晨三四点醒来?”其实这是老年人睡眠周期提前的表现,属于正常生理变化。此时最忌讳的,就是醒来后看手机、点灯、起身溜达。这些行为会让大脑误以为“天亮了”,后半夜基本就废了。
取而代之的,是闭着眼,静静躺着。即使没睡着,也能让身体保持休息状态。身体的恢复,不完全依赖于意识上的“睡着”,而是靠整体放松。这种“醒着休息”,也比满屋子转悠强多了。
再说一个常被忽略的点。很多家庭,床垫用了十几年舍不得换,枕头凹得像个小坑还在用。脊柱、颈椎的支撑度,对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床不舒服,哪怕你十点就睡,也睡不好。一个不支撑腰背的床垫,能让人整夜翻来覆去。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普遍:白天活动太少,晚上躺下睡不着。身体没累,脑子还转,怎么可能入睡?适当增加白天的日照接触、轻微运动,比如散步、做缓和操,哪怕只是在阳台上坐一会儿晒太阳,都会让褪黑素分泌更自然,昼夜节律更清晰。
总有人追求“一觉到天亮”,但对大多数超过68岁的人来说,这已经不是现实目标。与其强求整夜无醒,不如接受身体的节奏变化。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不对抗自然醒来、不过度在意一时的失眠,反而能帮助身体找到它自己的平衡点。
说到底,睡觉这事,讲究的是“顺”,而不是“控”。睡不着时别硬撑,困了就小睡一会儿,醒了也不要焦虑。把睡眠当作一种“条件反射”而不是“任务”去完成,才是老年阶段最该有的心态。
尤其是过了68岁以后,身体的很多功能都开始走下坡路,不比年轻时候那样随便折腾。睡眠,是修复,是保命,是自我缓冲的唯一机会。但它从来不是靠“时间”来衡量的,而是靠“质量”堆起来的。
别再纠结晚上十点要不要睡了。关键是睡得稳、醒得顺、整晚不折腾。如果能做到这些,几点睡,其实没那么重要。
真正该关注的,是以下这些:
避免睡前刺激,包括情绪、光线、声音。
保持规律作息,哪怕每天只早起十分钟,也能慢慢调整节律。
晚饭别太晚,消化系统老化后,晚上吃太撑,只会让胃肠夜班加班。
睡前别喝太多水,尤其对夜尿频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适度午休但不过长,控制在20~30分钟之间,别到晚上抢觉。
营造舒适睡眠环境,不只是床垫枕头,温度、湿度、光线都要考虑。
接受年龄带来的变化,别拿年轻时候的标准要求自己。
也别总想着“我要改善睡眠”。睡觉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种投降。投降给身体的节律,投降给自然的衰老。这种顺势而为,反而更能让人安心。
生活节奏变了,身体节奏也得跟着变。68岁以后,睡觉这事,不靠早睡,而靠聪明地睡。不跟自己较劲,就是最大的养生。
参考文献:
张文宏,刘俊.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8):4789-4792.
李春霞,王小勇.老年人昼夜节律变化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0,46(10):623-627.
高洁,刘颖.老年期健康睡眠管理策略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22,16(3):215-21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岳硕士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