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日农历乙巳年八月十八,当晨露沾湿青瓦,桂香裹着秋凉漫进窗棂,农历八月十八的晨光里,老辈人常念叨的“除日”到了。这一日,檐下有人晒冬被,场院有人理农具,田埂有人清杂草——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藏着老祖宗千百年的生活智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日农历乙巳年八月十八,当晨露沾湿青瓦,桂香裹着秋凉漫进窗棂,农历八月十八的晨光里,老辈人常念叨的“除日”到了。这一日,檐下有人晒冬被,场院有人理农具,田埂有人清杂草——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藏着老祖宗千百年的生活智慧。
要懂“除日”,得先明白古人的“十二值日”。这是一套用“建、除、满、平、定、执、成、收、破、危、开、闭”十二字循环标记每日吉凶的择吉体系,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后被《协纪辨方书》等古籍系统收录。简单说,古人把每一天“贴标签”,指导何时宜动、何时宜静。
按“月建起建”规则,农历八月的第一个值日是“建日”,次日为“除日”。2025年农历八月十八的干支为壬戌日,恰是酉月的第二个值日——除日。古籍《协纪辨方书》解释:“除者,除旧布新之谓也。”作为“黄道吉日”,除日主“去旧迎新”,最适合打扫、搬迁、清理等与“清除旧物”相关的事。但它有个核心讲究:宜除不宜积,宜动不宜静,像囤旧物、动土建房这类“添新”或“固守”的事,反而要避开。
江浙一带流传着“八月十八扫檐尘,灶王见了笑盈盈”的俗语。过去扫尘讲究多:用竹枝扎的“软把扫帚”,从门槛往屋里扫,最后把灰尘用红布包着丢到村外,寓意“扫走旧岁晦气,迎来新岁清净”。
这习俗不只是图吉利。白露后秋燥渐起,夏季残留的潮湿气与屋内浮尘混合,最易滋生霉菌。此时打扫,竹扫帚的软枝能扫净墙角缝隙的积灰,减少尘螨、霉菌;把灰尘集中丢弃,也避免了“二次扬尘”。现代研究发现,秋季定期打扫可使室内PM2.5降低30%以上,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减少20%——老辈人的“扫尘”,实则是顺应秋燥气候的健康管理。
“除日不囤旧,仓满粮不陈”,这句农谚在农村传了上百年。过去物资匮乏,除日这天总要翻箱倒柜:旧衣裤拆了做鞋里,破陶瓮洗干净腌秋菜,旧竹席拆了编菜篮。如今生活好了,理旧物的意义却更显重要——新稻要进仓,旧物得清走:能送人的送,能卖的卖,占地方的全清理。屋子空了,心也空了,秋收的新粮才有地儿搁。
心理学上有个“空间整理效应”:当物理空间变得清爽,人的注意力会更集中,焦虑感降低。定期整理冗余物品,既是对资源的珍惜,也是通过“断舍离”获得生活掌控感的过程。正如《朱子家训》说“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物尽其用的智慧,从未过时。
长江中下游的稻作区,过去有“除日祭田头,虫鼠不咬豆”的习俗。老辈人用新收的稻谷蒸“五谷饭”,摘带露的艾草扎成“驱邪束”,摆在田埂边。仪式简单,却满是对土地的敬畏——“除旧”不仅是打扫屋子,更是清理田间的“灾厄”。
现在虽不兴摆供桌,但“除日除根”的智慧仍在延续。把田埂杂草除干净,虫窝没了,新种的油菜苗才长得壮。农业专家解释:秋后的田埂是害虫越冬的“温床”,像稻飞虱、螟虫的虫卵常藏在杂草根际。白露后气温下降,虫卵进入休眠期,此时清理田埂,能减少50%以上的越冬虫源,来年病虫害少一半。这不是迷信,是老祖宗用千百年经验总结的“生态防治法”。
“除日动土,家宅生苦”——这句老话,过去盖房的工匠都牢记。除日虽为“黄道”,却主“除旧”,若此时动土建房,相当于“一边拆旧一边添新”,容易打乱“新旧交替”的自然节奏。
从实际角度看,白露后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变化快。若此时挖地基,潮湿的泥土遇冷易板结,影响墙体稳固;新砌的砖因早晚温差大,容易出现裂缝。更关键的是,八月正是“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大忙时节,劳动力本就紧张。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早稻刚收完,晚稻正灌浆,油菜、小麦即将播种,若此时建房,不仅耽误农事,还可能因赶工导致安全隐患。所以说“除日不动土”,既是顺应天时,也是对人力的合理调配。
今日八月十八,处处可见“除旧”的身影:屋檐下晒洗冬被的主妇,场院里擦拭农具的老汉,田埂边清理杂草的农人。这些看似普通的举动,藏着老祖宗用千百年经验总结的生活哲学——“除”不是简单的清除,而是为“新”腾出空间。
屋子清清爽爽,收稻子都带劲儿;田埂利利落落,种油菜都有盼头。无论是扫屋尘、理旧物,还是清田埂,本质都是通过外在的“除旧”,唤醒内心对生活的掌控感。
今日不妨也动手整理一番:扫净窗台的积灰,理出衣柜里的旧衣,去田埂拔几棵杂草。让生活从“除日”开始,迎来新的生机。
来源:古老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