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 / 吴子鹏)10 月 8 日,瑞士工程巨头 ABB 宣布,将以 53.75 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机器人业务出售给日本软银集团。这一交易不仅标志着 ABB 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也预示着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 / 吴子鹏)10 月 8 日,瑞士工程巨头 ABB 宣布,将以 53.75 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机器人业务出售给日本软银集团。这一交易不仅标志着 ABB 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也预示着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
该决定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 “四大家族” 之一,ABB 机器人业务 2024 年营收约为 23 亿美元,占集团总收入的 7%。而收购方掌舵人孙正义则直言,此举是其 “物理 AI” 愿景的关键落子。
对 ABB 而言,出售机器人业务并非被动 “割肉”,而是经过审慎权衡的主动战略调整,背后暗藏着业务协同、财务回报与市场竞争的多重考量。
从战略聚焦维度看,机器人业务早已不是 ABB 的 “核心命脉”。数据显示,该业务 2024 年营收仅占集团总收入的 7%,且与电气化、自动化等核心板块的技术协同效应有限 —— 前者需快速响应 AI 技术迭代及消费电子、汽车等终端市场波动,后者则聚焦电网、工业流程等长周期、高稳定性领域,二者发展节奏差异显著。正如 ABB 首席执行官莫滕・维罗德所言:“机器人业务的市场波动性高于 ABB 其他业务。” 这一判断的背后,是 ABB 对自身业务结构的深刻反思。
财务回报是最直接的动因。软银的报价远超市场预期:瑞士投行 Vontobel 分析指出,若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估值预计不足 40 亿美元;而软银给出的 53.75 亿美元报价,不仅充分体现其技术价值,更能为 ABB 带来约 53 亿美元净现金收益及 24 亿美元非经营性税前账面收益。
市场竞争压力则是关键推动力。近年来,机器人业务面临多重挑战:2024 年全球机器人新装机量基本持平,维持在 54.2 万台;亚洲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持续低迷,企业因经济不确定性纷纷推迟资本投资。与此同时,在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中国,ABB 等 “四大家族” 正遭遇本土厂商的猛烈冲击 ——2024 年中国本土机器人品牌市场份额已攀升至 58%,首次超过外资品牌;而汽车、消费电子等传统优势领域需求持续疲软,进一步挤压了 ABB 的增长空间。
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将此次收购定位为构建 “物理 AI” 生态的关键一步。在他的愿景中,“物理 AI” 是 “能够开启下一次工业革命” 的前沿领域,代表着超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
此次收购并非软银在机器人领域的首次布局。此前,软银已通过旗下软银机器人公司专注人形机器人开发,投资 Berkshire Grey 深耕物流机器人技术,并借助 AutoStore、Agile Robots 和 Skild AI 等企业,构建起从硬件制造到智能算法的完整产业链。ABB 机器人业务的加入,将为软银补充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深厚积淀。
同时,该交易将对全球机器人产业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它将加速行业整合进程。作为全球四大机器人企业之一,ABB 剥离机器人业务,意味着工业自动化领域将迎来新一轮整合浪潮。收购完成后,全球机器人新 “四大巨头” 将变为发那科、软银、安川和库卡。这一格局变化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发那科需加快 AI 技术布局以应对竞争,美的旗下的库卡或强化中国市场本地化优势,而中国新松、埃斯顿等本土厂商则需在细分领域抢占先机。
收购完成后,日本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的话语权将显著提升 —— 发那科、安川与软银组成的 “日本阵营”,合计掌控全球 47% 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不过,此时称日本为 “全球机器人产业霸主” 尚为时过早。一方面,中国在机器人应用端已形成巨大优势,2023 年中国机器人销量占全球 45%,在汽车、电子、家电等领域的应用规模领先全球;另一方面,美国在 AI 与机器人融合技术上具备强大优势,谷歌、特斯拉等企业正推动机器人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
事实上,软银收购 ABB 机器人业务,更多是日本在 “物理 AI” 这一新兴赛道的布局,而非全面取代其他地区的机器人产业优势。未来,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将更多聚焦于技术融合、应用场景拓展和产业链协同能力,而非单一国家的产业霸权。
来源:核芯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