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许多人来说,乔迪娜·米拉(Jordina Milla)或许只是个陌生的女性名字。但聆听她与英国贝斯手巴里·盖伊(Barry Guy)在专辑《慕尼黑现场》(Live in Munich,2024年由ECM发行)中的合作演绎,足以让人萌生“她是谁”“竟有这一号人
文 | Nolix
ECM公司发行的那些偏爵士风格的唱片,通常闪烁着创造力和极简主义两种光泽。值得惊喜的是,即便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ECM依然迈着前进与革新的步伐。
对许多人来说,乔迪娜·米拉(Jordina Milla)或许只是个陌生的女性名字。但聆听她与英国贝斯手巴里·盖伊(Barry Guy)在专辑《慕尼黑现场》(Live in Munich,2024年由ECM发行)中的合作演绎,足以让人萌生“她是谁”“竟有这一号人”之类的追问。这位加泰罗尼亚爵士钢琴家并非又一位保罗·布雷(Paul Bley),却在专辑中弹出了超出布雷的神奇性。
米拉曾师从即兴大师阿古斯蒂·费尔南德斯(Agusti Fernandez),后者在西班牙国内以对爵士室内乐的探索而闻名。不过,《慕尼黑现场》毕竟还是属于两个人的音乐——专辑录制自米拉与巴里·盖伊在慕尼黑施瓦赫·雷特大厅的音乐会现场。巴里·盖伊是英国第一代即兴演奏家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创立伦敦爵士作曲家管弦乐队(LJCO)之前,他曾常年驻守伦敦与丹麦,与他合作过即兴、巴洛克和现代音乐知名演奏家不计其数。
即便合作者威望甚高,米拉在与盖伊互动时依然表现得无所畏惧,有数不清的新鲜的化学反应在其中萌动。坐在大舞台上的二人,与在朦朦胧胧的酒吧里面对完全陌生的观众时一样,耐心、果敢、坦诚。两位演奏家的上一张专辑《弦之寓言》(String Fables)发行于2021年,呈现出较为浓密、纤维化的电子音色,在电钢琴和合成器上探索了听觉的他方领域,所追求的美学可谓一起步就是另类。
自由爵士乐的范围可真是太广了——电子的、迷幻的、福音的,或是融入莫里康内式、俄系先锋、卡普斯汀式的元素等,如鸡尾酒般缤纷。老人带一把新人,有时是最好的事情了。二人上次合作录音里的“高能”,暗示着某种强大伙伴关系的成型,而在另一方面,其实这也是一种老人愿接受一抹新声之态度。
专辑中的6段音轨可以被称作“6段各自长度从5分钟到20分钟不等的即兴”。刚开始时,发音轻微,有着很好的气氛,悲伤也淡淡的,如未经治愈的躁动,又像是太阳初升之前万物尚且鸿蒙。无边无际的底色里,忽有阴阳转动,听者被米拉的“点彩”惊醒,而盖伊用以支撑起她连奏的全部力气,也只轻微的拨奏。他们所描绘的,乍一看是清晨窗外的铁灰色景致,奇怪的色调轻盈地跃转,逐步融合为变化的音群,平铺和纵深的力量对比着,最终构成他们“音响微积分几何”的一部分。
自然音的特质还是在的,只是变弱了,它们被合乎逻辑的形式包裹着,起起伏伏。再远方以及再辽远之处传来冷淡的琶音与和弦——只有呼吸的零星介入,好像时间从未流逝,也好像它们每一次响起,我们就距离现实越来越远。
如果没有猜错,初听的你,会觉得从第一乐章后半到第二乐章前半的贝斯太过错综、杂乱,直到第三乐章才重回澄明心性;第四乐章的混声形成,又近于远古的祭祀仪式;第五乐章中段,有点儿让贝斯模仿了古埃及竖笛的味道;第六部分复归了八音盒般的澄明,那调调也多少让ECM粉丝们兴奋。
当然,如此略而说之,可能并无太多的意义,因为第一,它们是连续、完整体;第二,此间大量都是米拉私人化的沉思时刻、无休止的探索,以及(某种程度上)接二连三的“顿悟”。阴,来自夜;阳,来自日光之城。它们互相驱动且互相驱散,进而旋转。而人的情感和欲望,又怎能经由一个极端而跳跃到另一个呢?
准确地说,万分独特的两位艺术家“创造”着声音,而不是“演奏”着它们——那肯定也就不是听众习惯性认为的“音乐”,至少比通常爵士酒吧里的钢琴演奏超前百倍。在这样的6段即兴里,悄然触动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单单凭着临场搭配就能奏出这么丰厚而精彩的作品,让人讶异,乃至听了无法入眠。
贝斯和钢琴间流动着响亮的对话,激荡如潮,然后是沉默,进入了心情的黄昏,反射着落日发出的光;再者,你好像能读懂时间的部分特质,于是,简直想要哭泣起来。
即兴是流水,以最纯粹、不拘泥的形式作最开放的表达,它们与晚期浪漫主义之间的相似性,有觉醒,也有狂喜——不少名作的早期成型正是来自于随心所欲涌动着的感知与情绪。
为了音乐服务而炫技,实际并不过分。当盖伊的伴奏用了海量的扩展技巧,以拨动、拉弓、弹拨或敲击,在连线的内部鼓舞出氛围,你也会因此而惊讶,即兴表演的涵盖领域竟如斯广阔。
不过,他们二人的音乐中,总有一些东西使得我们都很难称其为“爵士乐”。在老一辈的蒙克、鲍威尔或者比尔·埃文斯以后,少有能吸引我的爵士录音了。不是说对比起那些经典录音,新作品的成色还不够,而是,经典从不是密封的爵士玻璃罐,而如泄水之闸、游折之坡,以通俗易懂为多。但各种未经廓清的形式神秘如天启之光芒,聆听过程中,一种纯粹在其中闪现——合乎逻辑的,不合逻辑,甚至也包括黑暗和痛苦的往复闪现。景观从演奏者的镜子里被映照出来,似可追,似也不可复追。
听完《慕尼黑现场》的后半段,你会欣喜自己未曾早早放弃,也觉得正在合作的这二位还真懂得梦。尽管有时可能是不尽平衡的音场,却能让我们在一种更老的、纯真的安抚中摇荡……
就算在ECM厂牌内部,形成相似性共鸣的景致也并不多见。不如称《慕尼黑现场》为一门新的爵士即兴品类吧。
补充一句,盖伊作曲的独立作品《Folio》在ECM有发行,基本都是低音提琴实验性的即兴,是不折不扣的革新派。而在由MAYA Recordings出品的另一张唱片中,他将一曲独特的小提琴无伴奏忽地插入巴赫的奏鸣曲和帕蒂塔之间。那是盖伊常年的演奏搭档、小提琴家玛雅·洪伯格(Maya Homburger)的演绎,不完全是自然调性,忧郁、凝结,有环顾与四散感,也有发散的悲怀;兴许是低音提琴手出身,盖伊重视那种丰厚的和弦感觉,如同宇宙深空的一抹乌金。
在探寻永恒音乐国度边缘的途中,何时认真都不算太迟。笔者也曾设想,谭盾的新作或许哪天也能交由ECM来发行录音?
来源: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