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起枪击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07:19 1

摘要:这两起案件在24小时之内发生。他们当然只是巧合,但更是一种关于当代人类社会精神状态的隐喻:当秩序与自由都失去了温度,枪声就成了情绪的出口。

人们常说,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控枪最严格的国家之一。人们也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最离不开枪的国家。

一个几乎禁止平民持枪,一个几乎以枪定义自由。

这两起案件在24小时之内发生。他们当然只是巧合,但更是一种关于当代人类社会精神状态的隐喻:当秩序与自由都失去了温度,枪声就成了情绪的出口。

当地时间10月5日晚,悉尼西南郊区。

一座看似平常的商住两用大楼突然传出密集枪声。

六十岁男子站在阳台上,对着街道疯狂扫射,子弹击碎了车窗,也击碎了澳大利亚人长久以来的安全幻觉。

警方事后统计,至少20人受伤,多辆车被打成蜂窝。男子被制服后送医,据称精神状态“异常”。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说:“警方认为这是一场孤立事件,与恐怖主义无关。”

但人们心里都明白,这类“孤立事件”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

自1996年“塔斯马尼亚惨案”后,澳大利亚推行全国控枪法案,回收了超过60万支枪械。

那场立法让澳大利亚成为“控枪奇迹”的典范——几十年来几乎未再发生大规模枪击。

然而,控枪能锁住武器,却锁不住人心。过去几年,澳大利亚社会正经历一种安静的撕裂。房价年年飙升,悉尼和墨尔本的住房支出成为全球最昂贵之一;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打两份工还付不起房租”成了普遍现象;老年群体的孤独症与心理问题快速上升;移民潮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让身份焦虑蔓延在中产阶层。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精神濒临崩溃的老年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孤独个体,只差一点火星,就能让压抑变成爆炸。枪声不是疯狂的起点,而是长期沉默的终点。

澳大利亚是一个看似“稳定”的社会,福利体系完善、法治健全、街头平静。但那种平静越来越像是一层被打磨光滑的壳,掩盖着内里的焦躁与倦怠。

物质充裕,却普遍感到“没意义”;社会秩序良好,却缺乏精神归属;人际关系温和,却彼此疏离。

这几年澳大利亚的心理健康热线拨打次数创历史新高,尤其在疫情后,孤独、抑郁、自杀、暴力事件激增。有人说:“澳大利亚是一个表面幸福、内心麻木的国度。”当经济焦虑、社会冷漠、生活压力交织,暴力就成了压抑的宣泄方式。

悉尼的枪声,是孤独的回响。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亚拉巴马州,4日晚的蒙哥马利的街头也是一片混乱。两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在人潮之中拔枪互射,2人死亡,12人受伤。

警方事后说:“行凶者毫不顾忌周围人员,我们绝不善罢甘休。”但这样的表态在美国几乎每天都在重复。

因为这并不稀奇。根据“枪支暴力档案”网站统计,美国今年已发生超过330起群体性枪击事件。换算下来,几乎每天都有一起大规模枪击。

在美国,枪是一种文化。从独立战争的民兵传统,到“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持枪权神圣化。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枪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用来保证不被杀的。

但当恐惧被制度化,自由就变成了暴力的借口。政客们在每次枪击后发表声明、祈祷、降旗、沉默片刻,然后什么都不做。

于是,美国人继续在“自由”的幻觉中生活。孩子背着防弹书包去上学,商场、教堂、影院都在举行“防枪击演练”,每一个节日,都可能成为枪击现场。

这是美国自由的极致形态,人人都能持枪,没人再感到安全。

悉尼与亚拉巴马,南北两端,却像镜子里的倒影。

一个是秩序社会的崩口,一个是自由社会的溃烂。前者控制了一切外在风险,却忽视了内心的孤独;后者崇拜个人自由,却让暴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的枪声不同调,却在诉说同一个事实:现代人正在被时代的速度与冷漠掏空。

澳大利亚与美国,都曾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发达国家。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问: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感却下降了?

在悉尼,一个普通家庭要想买房,需要偿还近30年的贷款。年轻人“躺平”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租房、延迟结婚、生育率创历史新低。高物价、高税收、高生活成本,让澳洲的中产梦变成负债梦。经济学家称之为“安静的通胀”,表面富足,实则焦虑。

街头的咖啡香气依旧,但人们的笑容少了。一切都井然有序,却让人窒息。

而美国的问题更赤裸。科技发达、消费便利,但心理疾病、毒品依赖、自杀率同样创新高。通货膨胀压榨底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撕裂严重。

在纽约,你能看到无家可归者与金融精英在同一街区擦肩;在旧金山,市中心商铺接连倒闭,治安失控;在亚拉巴马这样的地方,贫穷与暴力形成闭环,枪击成了日常噪音。

他们活在自由的国度,却越来越像囚徒。

其实说到底。澳美都进入了“高生活水平,低幸福感”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车、有网、有屏幕,却没有归属感。

枪声不过是极端的象征。真正的灾难,是那种蔓延在空气里的压抑。

不爆炸,但一直存在。

来源:亮仔说军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