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黄岩岛大败而归后,菲律宾本该吸取教训,但显然并没有。短短半个月后,菲方再度出动舰船,企图重返黄岩岛,却再一次撞上了中国的强硬防线。那么,为什么菲律宾屡败屡战?局势又将走向何方?
从黄岩岛大败而归后,菲律宾本该吸取教训,但显然并没有。短短半个月后,菲方再度出动舰船,企图重返黄岩岛,却再一次撞上了中国的强硬防线。那么,为什么菲律宾屡败屡战?局势又将走向何方?
9月中旬,菲律宾组织十余艘公务船,从多个方向强闯黄岩岛海域。结果,中国海警早已布控到位,采取喊话、航路管制、水炮等措施予以警告和驱离。面对强硬执法,菲方船员最终打出白旗示弱,画面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那一刻,菲律宾所谓的“主权秀”变成了彻底的尴尬。
然而,仅仅过去了半个月,菲律宾又高调提起黄岩岛,宣称正在“密切监视中国动向”,并放话称,要“防止美济礁事件重演”。他们口中的“美济礁事件”,指的是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南海的填海造陆和设施建设,如今,这些岛礁已成为我国南海防卫体系的重要支点。菲律宾显然担心,中国会在黄岩岛再造一个“美济礁”,从而彻底巩固南海的战略态势。
于是,10月7日,多艘菲律宾渔政船向黄岩岛方向驶来。中国海警3304舰等大型执法船迅速出动,形成海空立体拦截。与此同时,南部战区组织多轮巡航,轰-6K轰炸机携带反舰导弹飞越海域,054A护卫舰编队巡航警戒,确保局势受控。
从表面上看,菲律宾似乎在“预防”中国的行动;但在现实中,他们的实力和行动力都远不如嘴上那般强硬。自从黄岩岛对峙失败后,菲军方高层再也不敢喊“动武”口号,哪怕在媒体前也不敢轻言军事对抗。菲律宾总参谋长布劳纳声称,“若中国在黄岩岛开工建设,我们将通过外交抗议”。一句话,虚张声势,毫无实效。
这也说明,菲律宾内部其实十分清楚自己在南海的处境。面对中国日益完善的海上监控体系,他们完全没有胜算。能做的,就是学“冰岛打英国”的套路:制造舆论、拉拢外援、避免直接冲突。于是,我们看到布劳纳高调表态,看到马尼拉外交部连发声明,看到美国议员在国会“声援”菲律宾。表面声势浩大,实则不过是舆论造势。
美国当然乐见其成,毕竟,南海局势越乱,美国越有借口加大地区存在。最近,美国国会12名议员联手提出动议,强调“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南海,并暗示若菲律宾军队或船只遭受攻击,美方将“采取行动”。马科斯政府随即表示欢迎,声称“菲律宾并不孤单”。然而,这种“支持”早已被看穿。美国从来不会为他国的岛礁之争与中国爆发冲突,它只会在幕后拱火。
更何况,南海问题不是“鳕鱼战争”。冰岛与英国争的是经济区的捕鱼权,而菲律宾与中国之间牵涉的是主权。这是底线问题,中国不可能在主权上妥协。尤其在当前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全面提升的情况下,中国更有能力也更有信心以自身节奏行事。美国若真为菲律宾出兵,将意味着与中国直接军事冲突,而这显然是华盛顿不愿意看到的。
正因如此,菲律宾船只发起的“第二次进攻”,注定是要再撞南墙。他们挑衅的同时,中国已用更成熟的方式巩固黄岩岛的主权。黄岩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就是一个精准而有力的战略动作。中国的动作其实非常稳,没有激化冲突,没有扩大战事,而是通过法律与生态管理的方式,层层构筑防线。这种“稳中带强”的策略,让南海治理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
那么,接下来,菲律宾还会不会继续在南海挑衅?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毕竟,菲律宾的政治结构和外部依赖,决定了“南海议题”是他们维持国内团结和争取外援的工具。面对国内腐败、通胀、失业等问题,马科斯政府需要在南海制造事端,来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
不过,这种策略也有代价,频繁的挑衅让菲律宾社会更加分裂,经济风险陡然上升。总而言之,黄岩岛的潮水一涨一落,看似平静,实则见证着力量的此消彼长。结局并不难预料,无论菲律宾如何表态,美国怎样声援,南海的主导权终究掌握在中国手中。
来源:王鹏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