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女法官频繁胸闷,以为是心脏病,换了一个检查却是这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01:23 1

摘要:37岁的林若琪是一名实习法官,刚进入法院系统的她工作认真细致,每一份卷宗、每一份庭审记录都要反复核对。每天早晨,她总是踩着上班的点匆匆赶到办公室,常常顾不上吃早餐,只靠一杯浓茶或咖啡撑过上午的案件汇报。工作节奏紧张,庭审压力大,加上夜里常熬到凌晨整理文书,身体

37岁的林若琪是一名实习法官,刚进入法院系统的她工作认真细致,每一份卷宗、每一份庭审记录都要反复核对。每天早晨,她总是踩着上班的点匆匆赶到办公室,常常顾不上吃早餐,只靠一杯浓茶或咖啡撑过上午的案件汇报。工作节奏紧张,庭审压力大,加上夜里常熬到凌晨整理文书,身体早在不知不觉中亮起健康红灯

2021年3月3日清晨,林若琪一手拎着公文包,一手抱着厚厚的案卷快步走进法院。她一边在走廊里翻资料,一边想着待会庭上的提问,整个人紧绷得像根弦。刚低头准备核对证据清单,胸口忽然一阵发紧,像被硬塞进了一块石头。那股闷堵从胸骨正中往上顶,呼吸立刻变浅,连吸气都带着疼。她下意识地停下脚步,额头冒出细汗,手心全是冰的,心脏跳得乱七八糟,像快要撞出胸腔。林若琪靠着墙,弯腰深呼吸了几次,才勉强缓过来。可脚步刚抬起,又是一阵发慌。她不敢多想,只能硬着头皮走进法庭。

法庭的灯光明亮刺眼,空调的风吹在脖子上,却让她浑身发冷。林若琪尽力让自己镇定,一边做笔录,一边追问当事人,可胸口的那种紧绷越压越重,仿佛有人在里面一点点拧。她说话时总觉得气不够用,声音越来越低。到了后半段,她的后背全是汗,脖子僵得动不了。散庭后,她回到办公室才发现手还在抖,连笔都握不稳。胸口像被一股钝钝的力顶着,心跳忽快忽慢,她只觉得脑袋发胀,眼前发花,连桌上的字都糊成一片。

她以为是低血糖发作。毕竟早上什么都没吃,只喝了几口咖啡。她急忙从抽屉里翻出一块巧克力,撕开包装塞进嘴里。甜味一进喉咙,胸口的闷堵稍微松了点,心跳也没那么乱了。她长长地出了口气,整个人往后靠在椅子上,闭着眼等那股不适过去。可没多久,胸口又隐隐发沉,像是压着什么没有散开。她用手轻轻揉着胸口,心里发出一声叹息:“可能太累了,撑几天就好。”

然而,从那天起,胸口发闷的情况却越来越频繁。那天下午,她趁着庭审间隙再次感到胸口发紧,连翻几页卷宗都感到喘不过气。她忍不住掏出手机,输入“胸口发闷 原因”“心跳紊乱 是不是心脏病”,屏幕上迅速跳出“冠心病前兆”“心脏供血不足”“女性心律失常易被忽视”等字样。每一个词都像针一样扎进心里。她盯着屏幕看了许久,手指悬在搜索栏上,胸口的跳动越发明显。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到害怕,暗自下了决定——必须去医院彻底查一查。

在心内科,医生详细询问了她的症状后,安排了一系列检查。“我们先排查是不是心脏本身的问题,”医生解释,“先做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如果必要,再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很快林若琪依次完成了所有检查。静息心电图结果显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78次/分,偶发室性早搏2次,ST段无明显下移,T波形态正常。心脏彩超结果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62%,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49mm,左心房内径(LAD)34mm,心肌厚度及瓣膜结构正常,未见返流或积液。血压测量为118/76mmHg,心率82次/分,血氧饱和度97%。

医生看完报告,轻轻点头:“目前心脏结构没问题,心律偶有波动,但不典型。像你这种长期高压、睡眠不足、咖啡摄入过多的人,心肌容易疲劳,会出现类似症状。”林若琪听完,紧绷的神经终于稍微放松了一些。不过很快医生又接着补充道:“建议你继续观察,如果仍有胸闷,就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看心率变化有没有夜间失调。”

林若琪松了口气,她自以为问题不大。医生叮嘱她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咖啡因摄入,她也认真记了下来。从那天起,林若琪便开始强迫自己吃早餐、早点睡觉。然而,胸闷却没有因此消失

5月12日下午,法庭的空气闷得发黏。林若琪坐在审判席上,听着双方律师唇枪舌剑,整个法庭回荡着急促的声音。她刚低头准备记录要点,胸口忽然被一股钝力狠狠压住,像有人用力攥着她的心脏心跳也随之开始乱套,忽快忽慢,每一下都让她的喉咙发紧

林若琪试着深呼吸,可空气像被抽空,吸进去的气还没到肺底,就被堵在胸前。她的额头瞬间渗出冷汗,整个人也变得虚脱,甚至连笔都快握不住了。与此同时,耳边的声音开始渐行渐远,眼前的人影也开始模糊,仿佛脑袋被一个磨砂玻璃罩罩住。

林若琪本能地伸手去扶桌沿,可手臂软得像没了骨头,整条胳膊都在轻微发抖。随着呼吸越来越急促,每一次吸气都像有刀子在胸口划过。她刚想开口让庭审暂停,却发现舌头发僵,喉咙发干,连声音都挤不出来。胸闷的感觉越发厉害,林若琪浑身开始坐立难安。就在她努力维持坐姿时,眼前突然猛地一黑。下一秒,身体完全不受控制,直愣愣倒向审判席旁。一旁的书记员见状吓了一跳,连忙冲上前扶住林若琪,随后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

详细了解林若琪的症状后,急诊医生首先考虑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发作的可能。为了排除急性心肌损伤或冠脉事件,他立即为她安排了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和胸部CT心电图结果显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86次/分,偶发室性早搏3次,QT间期410毫秒,ST段未见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轻度低平。医生解释,这种表现提示心律一过性波动,但并没有出现典型的心肌缺血性改变。

心肌酶学检查结果为:肌酸激酶(CK)92 U/L(参考值40–2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9.8 U/L(参考值

胸部CT的结果则进一步排除了肺部及纵隔急性病变。影像报告提示:双肺纹理清晰,未见渗出影或实变灶,心影大小正常,纵隔结构居中,无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征象。综合分析后,医生合上病历,语气平缓却仍显慎重地说:“好消息是目前没有心梗或严重心律失常迹象。但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节律变化。”

林若琪当即便住院做了动态心电图,而报告结果显示:平均心率82次/分,夜间心率变异度降低,间歇性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再度合上报告的医生终于松了口气:“好在目前没有发现严重病变,但心脏确实处于应激状态。你属于典型的‘紧张性心律不齐’——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咖啡摄入过多,都能诱发。”

医生顿了顿,拿起笔在病历上写下了几条建议:“从现在开始——第一,保持规律作息,晚间工作时间不要超过十点,确保每天睡够七个小时第二,减少咖啡和浓茶的摄入,避免空腹上庭或长时间不进食,早餐必须有主食和蛋白质第三,适度进行舒缓性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或呼吸放松训练,每周至少三次,帮助调节心率和缓解胸闷第四,学会分散压力,长时间审案或写文书时,每工作一小时就起身活动五分钟,防止心脏持续处于紧张状态。”

接连两次被送进医院检查,虽然结果都显示正常,但这些经历让林若琪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在发出警告。回到家后,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份严格的“健康守则”。晚上十点,无论卷宗堆得多高,她都强迫自己停下键盘,关掉台灯,让眼睛和神经都得到休息。过去那种深夜两三点还在修改判决书、反复琢磨用词的习惯,她也彻底戒掉了。

每天清晨,林若琪也不再匆忙出门,而是给自己留出半小时的晨间时间。先泡一杯温水,再煮一碗小米粥,搭配煮鸡蛋和几片水果。她甚至把手机闹钟的标签改成“吃早餐=保命”。办公桌前,她贴上几行醒目的字:“咖啡少喝、按时吃饭、胸闷就停

然而,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胸闷的症状并没有改善多少,反而变得愈发频繁。2021年6月18日下午,林若琪正在审理一桩房产纠纷案,卷宗厚得像砖头。原被告的争论声此起彼伏,她的注意力紧绷在每一个细节上。就在她低头记录庭审要点时,胸口突然传来一股熟悉的压迫感,仿佛胸前被人按下一块铁板由于气体进不到肺底,林若琪的呼吸很快变得急促起来。她试图挺直身体,却发现胸骨正中隐隐作痛,疼得顺着锁骨向左肩扩散,连脖子都开始发紧

林若琪强忍着那种闷胀,努力维持镇定。但没过多久,原告的陈述声变得越来越模糊,法庭的灯光开始变得刺眼。她也感觉心跳在不断变快,几乎快蹦到了嗓子眼。满头冷汗的林若琪右手紧紧抓着椅背,左手不自觉地按在胸口,想压住那股乱跳的心脏。可手掌下的心跳更像被惊扰的鼓点,一下一下撞得她喉咙发堵,连呼吸都断断续续

也不知过了多久,林若琪再也支撑不住。她只听见自己的喘息越来越重,想要说话喉咙却只能发出低低的嘶声。而胸口的疼痛由钝变紧,仿佛要将她的肺生生勒断。林若琪眼前的视线变得越来越黑,而庭审双方的陈述也越来越难以听清。她感觉仿佛溺水了一般,而身体也在此刻彻底失控,径直晕倒在了庭审现场。最终在一阵嘈杂的呼救声中,林若琪被同事送往了医院。

然而,到达医院后,专家团队及时为林若琪安排了冠状动脉CT(CTA)及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却依然显示正常。正当医生告诉林若琪可以暂时观察时,她的母亲已经气喘吁吁地赶到病房。

怎么可能正常?她都晕过去了!”母亲看着报告单,眼中满是焦虑与不解,语气几乎要崩溃:“要不我们去市医院,请主任亲自看看吧!

当天下午,林若琪和母亲便赶到了市里的三甲医院。主任亲自接诊,可林若琪的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CTA检查结果仍然正常。主任看着影像片,皱着眉头又翻看了几遍报告,仍旧没有发现异常。母亲的声音因焦急而发颤,喉咙像被堵住了一样:“她胸闷成那样,气都喘不上来了,怎么会没问题?”几秒后,情绪彻底崩塌,“你们连原因都查不出来?她这两个月都晕倒两次了!你们这些医生到底能不能管人?只会让人做一堆检查吗?

刺耳的喊声在走廊里炸开,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候诊区的患者和家属纷纷侧头,有人投来同情的眼神,也有人低声议论。主任和两名护士赶紧上前安抚:“家属,您先别激动,我们会继续想办法的……”可母亲像脱缰的弦,眼泪止不住往下掉,声音一波高过一波:“我女儿明明什么都改了啊!早睡早起,不喝咖啡,不熬夜,还每天去散步,怎么还更严重啊?下次要是再胸闷晕过去呢?出点事,你们谁能担这个责任?”

这阵喧哗终于引起了院长的注意,但他并没有立即走上前,只是双手背在身后,静静地在三米外站定,凝视林若琪足足三分钟,而后才缓缓走了过来,也没有急着开口说些什么,神情沉稳,直接伸手放到了她的胸前。指尖在锁骨下方、肋缘和胸骨两侧缓慢滑动,像是在确认什么。

林若琪愣了愣,不明所以,正想开口询问,胸口却突然传来一种奇怪的感觉——一股钝钝的酸胀从胸骨中线下方悄悄蔓延,像是一股细小的电流,沿着肋间神经传向左肩。她下意识想躲,却被院长稳定的手掌轻轻按住。院长的声音不急不缓,却一针见血:“你,平时休息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个特殊的习惯?”

这句话,让林若琪和母亲同时一愣,目光在空气里碰撞。她们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会与反复的胸闷有半点关系。林若琪迟疑了几秒,才低声道:“我……我平时休息的确有个习惯,但这么多年来也没出过任何异常啊?”说到这里,林若琪神情微窘,语气变得急促起来:“我也不抽烟、不喝酒,身体一直都挺好的啊,怎么会突然这样?

院长没有回应质疑,只是眉头微蹙,目光在林若琪胸前停留片刻。接着,他转身从白大褂口袋里取出便笺,唰唰几笔写下几行字,递到她手里:“你们去这个科室,做这个检查。尽快查,再晚,可能就危险了。

林若琪低头一看,看清上面的字后,整个人怔住了,面色陡然一惊:“这……这离心脏十万八千里啊,怎么会有关系?” 母亲也愣在原地,无法将眼前的胸闷、心悸,与院长所指的那个科室联系起来。不过林若琪还是立即去做了检查。

几小时后,检查结果出来了。院长接过一看,果然如他猜想的那般,随即又让林若琪立即去办理了住院手续。而林若琪此时还深陷于震惊之中,从不曾想过这个病会找上自己,她木讷地办理了住院,而在住院的一个星期里,林若琪的症状很快缓解,胸闷消失,整个人仿佛从未生过病一般

出院当天,红光满面的林若琪特意去找院长道谢,她满是感激地说道:“院长,多亏您,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回去查了资料……这个病太隐秘了,很容易被误诊,胸闷居然是它的典型症状之一再迟一点,可能真的就来不及了啊……我也真没想到,就一个休息时的小习惯,居然还能引起这么严重的病……”

主任很快带着林若琪的检查报告来到病房,神情果然如先前所料。他叹了口气,指着影像片上细微的阴影道:“你这个问题,其实不在心脏。”

原来,林若琪被确诊为胸廓出口综合征——一种由于锁骨与第一肋之间的空间过窄,压迫到通过其间的神经、动脉或静脉所引起的疾病。院长解释道:“这个位置刚好在锁骨下方,和心前区非常接近。受压后血流受阻,就会出现胸闷、心悸、手麻,甚至晕厥的症状。很多人一开始都以为是心脏问题,但做再多的心电图和彩超都查不出异常。”

医生进一步追问时,林若琪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她平时习惯靠在沙发上看卷宗或枕高睡觉,颈部和肩膀经常保持同一个姿势。长时间这样,会让锁骨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变窄,压迫通过的锁骨下动脉与臂丛神经。一旦持续压迫,局部血流减慢,氧供下降,就会造成类似心绞痛的胸闷与气短感。

而院长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察觉,是因为他在体检时使用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动作——Adson试验(吸气试验)。当他让林若琪挺胸、转头并吸气时,她的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并立刻感到胸前酸胀,这正是典型的阳性表现。院长当即意识到,问题并非出自心脏,而是出在胸廓出口的机械性压迫。

这种疾病之所以难以被发现,是因为症状与心脏病极为相似:胸闷、气短、手麻、头晕都可能出现,而常规的心电图、彩超、CT往往“完全正常”。只有在体格检查或特殊影像(如锁骨下血管超声、神经传导电生理)中,才能捕捉到蛛丝马迹。许多患者往往在反复就诊、排除心肺疾病后,才被经验丰富的医生“找”出来。

林若琪的情况正属于神经血管混合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由长期伏案、颈肩前倾姿势导致。医生解释:“你的职业习惯是根本诱因。胸前这片区域结构复杂,一旦姿势固定太久,肌肉紧张,锁骨角度改变,就会像钳子一样压住血管和神经。”

听完解释,林若琪长久沉默。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口中那个“无关紧要的休息习惯”,其实早在多年前就为疾病埋下了伏笔。幸运的是,发现及时。经过休息、物理治疗与姿势矫正,症状逐渐缓解。

参考资料:

[1]孙钦.舒适护理措施在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42(05):550-552.DOI:10.13586/j.cnki.yjyx1984.2025.05.034.

[2]王源源,徐洪岩,肖烁辉,等.IPSC与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发病机制进展[J/OL].中国比较医学杂志,1-8[2025-10-10].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7856.2025.10.000.

[3]王莉.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5,20(09):78-81+86.DOI:CNKI:SUN:ZYWA.0.2025-09-015.

(《纪实:37岁女法官频繁胸闷,以为是心脏病,换了一个检查竟查出这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