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铜钱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流通货币,买菜、买米、付车费都用它;白银用于大额交易、缴纳税款;黄金则更多作为财富储藏和国家赏赐之用。
穿越回古代,你口袋里的银子可能比想象中更值钱——古装剧里的消费场景,多半是在烧钱。
“小二,来间上房,再切两斤熟牛肉!”古装剧里,大侠随手甩出一锭银子,潇洒免找。
类似场景是否曾让你感叹古人的“阔绰”?但历史的事实是,古代白银的购买力远超我们想象。
普通老百姓一生可能都没见过整锭银子,日常交易用的都是铜钱。
想象一下,在现代社会,钱包里同时装着人民币、美元和欧元,而且没有固定的汇率——这就是古代中国人面临的货币状况。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是铜钱、白银和黄金并行的货币体系。这三种货币并非主次关系,而是各自在不同的交易场景中发挥作用。
铜钱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流通货币,买菜、买米、付车费都用它;白银用于大额交易、缴纳税款;黄金则更多作为财富储藏和国家赏赐之用。
这三种货币之间没有固定的兑换比例,比值随着朝代和市场情况波动,就像现代的外汇市场一样。
那么金子、银两和铜钱之间,究竟如何换算呢?
根据史料记载,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1两黄金 = 10两白银 = 10贯铜钱 = 10000文铜钱。但这个比例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朝代更迭和经济状况而波动。
金银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18世纪末的1:20。 换句话说,同样一两黄金,在清朝能换到的白银比明朝多了一倍多,表明白银相对黄金的贬值。
银铜比例变动更为剧烈:“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这种“汇率”波动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因为他们赚的是铜钱,而交税往往要用白银。
要真正理解古代货币的价值,就是看它们的购买力。由于银子的价值在不同朝代差异很大,我们按朝代来看:
唐朝:白银购买力强悍
在繁荣的大唐,一两白银相当于现代2000—4000元的购买力。 唐代实行“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白银在市场上并不常见,多用于上层阶级之间的大额交易。
唐代1两白银大约可兑换1000-1500文铜钱,在太平时期可以买到20石大米。以今天的计量单位计算,20石大米约等于1180斤。按现在普通大米每斤2-2.5元计算,一两白银相当于约2360-2950元的购买力。
宋朝:白银地位上升
到了北宋中期,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600—1300元。 宋朝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不作为货币使用。
宋朝的货币制度颇为复杂,有小平钱、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不同面值的铜钱。 一贯铜钱(1000文)在实际兑换中往往不足数,有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
明朝:白银成为主流
明中期,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600—800元。 明朝是白银货币化的重要时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二石大米,相当于现在的377.6斤。 按现在每斤大米2.25元计算,约合850元人民币。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弱此者”,但实际上,明朝普通低级官员的年俸也有60石大米,相当于11328斤,足够一个十口之家的基本生活。
清朝:白银价值下降
到了清朝,一两白银只相当于现在的150—220元。 清朝中后期,随着海外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白银价值显著下降,购买力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
了解了古代货币的购买力,我们再来看看古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在唐朝,一个九品官的月俸是5石米,相当于月薪1000元——这当然是按购买力计算的,实际生活水平不能简单类比。
在清朝,一个六品官员的年俸是45两白银,相当于年薪9000元——看来清朝的“局级干部”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明史》中记载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弱此者”。但实际上,明朝普通低级的官员年俸禄也有60石大米,相当于现在11328斤大米,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
再看一些大额支出: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270万元——明码标价的官位,价格不菲。
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更揭示了当时腐败现象的严重——一个知府三年就能捞到相当于现在两千万元的灰色收入!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几两银子就是一笔巨款,能买上十几亩良田。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
为什么古人很少用整锭银子?
古代中国实际上银子相当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铜钱,甚至很多人一生都未曾见过银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口语中表示没钱时说“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
古装剧错在哪?
电视剧里常常出现人们随手掏出整锭银子甚至金元宝付账的场景,这其实严重失实。古代社会,几两银子就是大事,有百两银子就是大款了。更不可能随便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银票其实更像是汇票,需要验密押,不是见票即兑的。
货币变迁:从实物到白银的演进
中国货币的演变历程漫长而曲折。从早期的贝币、铜币、钱贯,到唐代的“钱帛兼行”,再到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中国的货币体系一直在不断进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晚期,就使用过金属货币“无文铜贝”。
秦帝国建立后,确定了国家的金融政策:“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同时规定“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至明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但由于朝廷滥发导致通货膨胀,纸币制度未能持续。
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形成了“大额用银,小额用钱”的银钱并用体制。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33年国民政府施行“废银改元”,白银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回顾古代货币的演变,不难发现一个规律:货币形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自身价值则由实至虚。从早期的贝壳、铜钱,到后来的白银、黄金,再到纸币,以及今天的电子货币、虚拟货币,货币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其作为交换媒介的本质始终未变。
下次再看古装剧时,不妨多留个心眼——那位随手甩出银锭的“大侠”,很可能是炫富啊!
来源:大宗师工艺品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