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白石为汪亚尘所刻《花好月圆人寿》印,以3.9厘米见方的青田石为载体,凝练了篆刻艺术的至高境界。印文“花好月圆人寿”六字,采用典型的齐氏单刀冲刻法,线条如断金切玉,刚劲中见柔润。边款“白石山翁”四字,以隶意入楷,刀锋转折处尽显苍茫之气,与印文形成“刚柔相济”的
齐白石刻《花好月圆人寿》
印文:花好月圆人寿
边款:白石山翁。
材质:青田石
尺寸:3.9×3.9×5.5cm
出版:1.《历代名家刻印选集》,钤印本。
2.《白石山人印谱》,钤印本。
3.《襟吴带泠——篆刻、钮印金石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23年。
4.《萍翁铁笔》,即将出版。
刀石铸情:齐白石《花好月圆人寿》印中的艺术哲思与人文回响
一、金石为媒:一方青田石上的艺术交响
齐白石为汪亚尘所刻《花好月圆人寿》印,以3.9厘米见方的青田石为载体,凝练了篆刻艺术的至高境界。印文“花好月圆人寿”六字,采用典型的齐氏单刀冲刻法,线条如断金切玉,刚劲中见柔润。边款“白石山翁”四字,以隶意入楷,刀锋转折处尽显苍茫之气,与印文形成“刚柔相济”的美学呼应。此印材质选用温润如玉的青田石,其淡雅的青色与印文的吉庆主题相得益彰,暗合中国传统“以素为绚”的审美哲学。
据《白石山人印谱》记载,此印创作于齐白石艺术成熟期(约1930年代),正值其“衰年变法”后篆刻风格定型阶段。印面布局疏密有致,“花好”二字紧凑,“人寿”二字舒展,通过空间留白营造“月圆”的意象,堪称“以形写意”的典范。西泠印社2023年出版的《襟吴带泠》金石集评价其“刀笔合一,将书法笔意与金石质感熔于一炉”。
二、文心雕龙:印文中的三重生命礼赞
“花好月圆人寿”作为经典吉语,在齐白石的刀下被赋予多维度的文化隐喻:
自然之美:“花好”象征勃发的生命力,刀法如花瓣绽放,采用“细朱文”刻法,线条婉转如春风拂蕊;时空之思:“月圆”以圆弧形刀路表现,暗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边款干支纪年更添时间厚重感;人文之愿:“人寿”二字结体方正,借鉴汉印气象,寄托对知音汪亚尘的祝福。《萍翁铁笔》序言指出,此印创作背景与齐汪二人的艺术交往密切相关。汪亚尘作为海派书画大家,曾多次为齐白石推介作品,而齐白石则以刻印回应,形成“以艺证道”的文人交往范式。中国篆刻艺术院学者认为,这方印章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艺术家精神契约的物化见证”。
三、世纪回响:从金石考据到文化符号
这方印章的传播史本身即是一部微观艺术史:
出版脉络:从早期《历代名家刻印选集》的钤印记录,到2023年西泠印社学术性著录,再到即将出版的《萍翁铁笔》专题研究,其学术价值不断被挖掘;市场表现:中贸圣佳2025春拍数据显示,同类齐白石篆刻作品估价已达15-23万元,印证了其艺术与收藏价值的双重认可;文化衍生:齐白石书画院近年以此印为主题策划“刀石情缘”展,汤发周更通过新媒体解读,使传统篆刻进入当代审美视野。结语:不朽的金石备忘录
这方3.9厘米见方的青田石,既是齐白石“胆敢独造”艺术精神的切片,也是20世纪中国文人交往的鲜活标本。当我们在博物馆灯光下凝视它斑驳的刀痕时,看到的不仅是“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的朴素愿望,更是一个民族用最坚硬的材质,镌刻最柔软情感的永恒实践。正如印文边款那声跨越百年的“白石山翁”自称,艺术的真谛,或许正藏在这刀石相激的刹那回响之中。以刀为笔的百年知遇,以石铸情的世纪回响!齐白石为汪亚尘刻「花好月圆人寿」,边款笔力苍劲,印文藏着花开绚烂、月圆圆满、人寿久长的祝愿。刀石相激中谱写着知音佳话,见证了亦师亦友的情谊,百年流转,回响悠长!(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