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吃了全国23个省特色糕点的老饕,我敢说90%的“传统点心”都输在了三个字上——太油腻!直到上个月去井冈山采风,当地朋友神秘兮兮塞给我一包用黄草纸包着的薄酥饼,咬下去的瞬间就明白了什么叫“酥到骨子里”
作为一个吃了全国23个省特色糕点的老饕,我敢说90%的“传统点心”都输在了三个字上——太油腻!直到上个月去井冈山采风,当地朋友神秘兮兮塞给我一包用黄草纸包着的薄酥饼,咬下去的瞬间就明白了什么叫“酥到骨子里”
这种传承了八代人的老手艺,现在居然能在网上买到和线下老店一模一样的味道,连包装上的油墨香都还原得丝毫不差。
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直径不到8厘米的小圆饼,在吉安当地家家户户的中秋宴上,地位比月饼还高。但外地人想吃到正宗货可不容易——去年我们团队做过调研,市面上打着“吉安薄酥饼”旗号的产品,有67%要么偷工减料用猪油代替芝麻油,要么为了延长保质期狂加防腐剂。最离谱的是某网红直播间卖的“改良版”,厚度竟然比传统工艺做的厚了3倍,活生生把酥饼做成了烧饼!
老手艺的黄金比例
地道的吉安薄酥饼必须满足三个严苛标准:首先是“薄”,正宗工艺要求饼胚厚度严格控制在2-3毫米,老师傅擀面时连呼吸都要放轻,稍不注意就会擀破;其次是“酥”,秘诀在于用赣北当年的新芝麻现磨香油,和面时按祖传的“三揉三醒”法,让面皮形成千层蝴蝶酥般的结构;最后是“香”,芝麻馅要混入少量橘皮末,这是民国时期当地茶商发明的配方,能解腻提香。
上周我特意把市面上能买到的7个品牌薄酥饼做了盲测,撕开包装那刻就分出了高下——劣质货会散发齁甜的香精味,而老字号出品带着炒芝麻特有的焦香,掰开时能听到“咔嚓”的脆响,碎屑会像雪花般簌簌落下。放进嘴里不用嚼,用舌尖轻轻一抵就化开,先是尝到炒芝麻的浓郁,接着泛起橘皮的清新,最后喉头留下淡淡的回甘,配武夷山岩茶简直绝了
藏在细节里的百年功力
别看这小饼子其貌不扬,每个环节都暗藏玄机。比如烤制时必须用龙眼木炭,现代电烤箱虽然温度稳定,但烤不出那种带着果木香的烟火气。当地老师傅教我看成品:烤到完美的薄酥饼边缘会自然翘起,形成“月亮船”的造型,要是扁塌塌的肯定是火候没到位。
更绝的是它的适应性——早上配豆浆能当早餐,下午饿了解开黄草纸拿两块垫肚子,晚上追剧时不知不觉就能消灭半袋。上个月公司开茶话会,我带去的5包被同事疯抢,市场部95后小姑娘当场下单了三箱,说比她吃过的日本白色恋人更上头。现在想想也不奇怪,这味道可是经过1937年抗战时期检验的,当年红军战士行军干粮袋里装的,就是这种耐储存又扛饿的宝贝。
要说缺点嘛,可能就是太容易吃上瘾。上次我拆封时明明打算只尝一块,结果回过神来发现包装袋已经空了……建议囤货时直接按箱买,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来源:客家人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