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十味:浓油赤酱与鲜甜交织的江南饮食密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23:13 1

摘要:无锡人最近有点飘——酱排骨刚戴上“省级非遗”小金牌,小笼包就忙着去联合国考级,连92岁的豆腐花阿婆都开始收徒直播。

无锡人最近有点飘——酱排骨刚戴上“省级非遗”小金牌,小笼包就忙着去联合国考级,连92岁的豆腐花阿婆都开始收徒直播。

我半夜刷到三凤桥门口排队买排骨的视频,脑子一热打车过去,结果只剩最后两斤,前面的大哥一口气全包,我拎着空袋子在冷风里骂自己手慢:原来“甜”也能让人上头。

别急,更离谱的在后头。

忆秦园那帮老师傅,拿游标卡尺量褶子,1.5毫米误差都不给,十八道褶子比我的房贷还精准。

听说ISO的人尝完直接沉默,憋出一句“这也能标准化?

”——无锡人把温柔包进了面皮,也顺便把老外整不会了。

太湖禁渔十年,我以为“三白”要绝迹,结果人家在陆地上搞了个“假太湖”,银鱼活得比我还滋润,个头胖三成,盒马标价贵得让我怀疑人生。

渔民老周拍着我肩膀: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水泵吃饭,氮磷少了,钱包鼓了,连雾霾天都能闻到鱼腥味。

阳山的水蜜桃更夸张,一颗卖175块人民币,坐专机去迪拜当“土豪果”。

我啃着十块钱三个的本地桃,扫码看它的“同事”在沙漠里被土豪切片,心里五味杂陈:同样一颗桃,命不同。

最戳我的是惠山古镇的豆腐花。92岁的周阿婆,凌晨四点起来点卤,手一转,豆浆就成了脑花。

她徒弟把锁鲜装塞进我手里,说加热95%像现做,我回办公室微波三分钟,一开盖,整个格子间都闻到豆香,同事冲过来抢勺,那一刻我明白:非遗不是玻璃柜里的老骨头,是能把人瞬间拉回弄堂的魔法。

所以别再吐槽无锡只有甜,人家把甜做成了标准、做成了芯片、做成了飞机货。

老味道要是只留在回忆里,迟早会馊;让它排队、让它出国、让它直播,它才能一直鲜。

下次谁再说“无锡太甜”,直接把排骨、小笼、银鱼、水蜜桃、豆腐花怼他面前:甜?

那是会赚钱、会考级、会飞的味道。

来源:乐观的精灵dx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