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反之,唐朝如果之后跟局部统一的北宋一样,甚至是因此亡国,那不论唐朝官方怎么评价李世民,在历史上李世民的评价绝对不会低了去,甚至可以参考差点收复燕云十六州,却英年早逝的周世宗柴荣。
玄武门之变失败的话,李世民会是什么历史评价不重要,重要的是唐朝还会不会延续下去,如果唐朝可以延续下去,并且完成大一统,那么他的评价肯定是乱臣贼子。
如果反之,唐朝如果之后跟局部统一的北宋一样,甚至是因此亡国,那不论唐朝官方怎么评价李世民,在历史上李世民的评价绝对不会低了去,甚至可以参考差点收复燕云十六州,却英年早逝的周世宗柴荣。
首先我们来看看玄武门之变的本质是什么?
它不是一场普通的储位之争,也不是一场普通的宫廷政变。
它的本质是秦王李世民这个开国第一功臣与唐高祖李渊这个开国皇帝之间斗争爆发的结果,李世民的最大对手从来都不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而是在宫中的李渊,因此他选择在玄武门动手,一石三鸟,最大的目标是李渊,其次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只不过因为李世民是李渊的嫡次子,再加上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只是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没有杀掉见风使舵的唐高祖李渊,只是逼迫李渊退位,使得这场斗争被控制住范围,才被很多人认为是储位之争。
李渊与李世民这对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恩怨,或者说权力之争,最早在武德初年就已经初步显露,当时开国功臣之一的刘文静与李世民相邀结,与李渊的头号心腹裴寂对立,本来罪不至死,但李渊坚决将其处死,就是意在敲打李世民,维护自己身为皇帝的绝对权威,父子二人最迟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心结。
等到之后李世民经略山东之时,更是可以说与李渊发生了直接冲突,虽然李渊一开始让李元吉作为李世民的助手,意在牵制李世民,但区区一个李元吉根本起不到牵制作用,李世民在山东是大力招揽各路人才。
在此期间他招揽了尉迟恭、秦叔宝、程知节、张公谨、刘师立、段志玄、屈突通等猛将。并且将不少山东出身的学士招入秦王府的文学馆,以作为自己的智囊顾问。大大扩充了实力,以此迅速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以至于之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是攻击他道“秦王左右多是东人”。
李渊自然不会坐视李世民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威胁到自己,是多方抑制李世民,但是李世民根本不虚他,直接是以“于管内的专处分”的特权与李渊的旨令对着干,使得李渊大怒,直接说道:“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自此以后李世民是“恩礼渐薄”,李渊转而大力恩宠和支持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且武德后期的主要军事行动,都不再按照惯例以李世民为统帅,而是以李建成和李元吉取而代之。
说白了就是不直接出面打压李世民,而是通过扶持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这两个代理人,来打压开国第一功臣李世民。
最后双方形成两强对立的格局,李世民统率的多系“新附诸军”,他的势力集团不少核心成员出身于社会中下层。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势力集团,则是主要由宗亲贵戚和前朝隋朝旧官僚组成。
李渊身为皇帝,支持太子李建成一系,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对秦王府的势力集团开始逐步瓦解,招诱尉迟恭等大将,不成就加以诬陷打压,曾将尉迟恭下诏狱,要程知节出任地方为康州刺史,最后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逐出秦王府。
到了玄武门之变前夕,李元吉借着统兵拒突厥的机会,更是要征调秦王府精锐,李世民已经退无可退,父亲李渊有意打压他,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想要置他于死地,如果再失去秦王府的武力支撑,那他将是案板上的鱼任人宰割,他是不可能将自己生死交给别人决定,哪怕是至亲,所以他孤注一掷的率领秦王府精锐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这意味着开国第一功臣对开国皇帝清洗的反击,也是意味着开国第一功臣并非孤身一人反对开国皇帝,而是率领着开国功臣集团,虽然不是全部,但也可以说是带着开国功臣集团一起反对开国皇帝。
如果失败的话,不只是意味着李世民会死,更意味着开国皇帝会对开国功臣集团进行一场清洗。而李世民麾下的各路军队,在失去李世民这个主心骨以后,很可能也会反了。
这对统治阶级造成的打击之深可想而知,像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加大对开国功臣集团的清洗,结果虽然使得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成功上位,但已经没什么可堪大用的开国功臣留下,使得燕王朱棣趁虚而入,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取而代之。
我们再看看当时唐朝的局势,经过李世民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虽然已经大致完成局部统一,但是并没有完成大一统,面对北方强邻突厥更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李渊甚至一度想要迁都以避锋芒。
杀死李世民,再对功臣集团进行清洗,等于是磨还没有拉完,就要卸磨杀驴,绝对会极大动摇唐朝的统治,并且使得唐朝面对局势的危险系数极大拉升,虽然太子李建成能力尚可,并非建文帝朱允炆那样的草包皇帝,但他毕竟不是天可汗李世民,再加上唐朝元气大伤,面对强大的突厥,肯定也是没什么好办法。
届时唐朝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只是完成局部统一的北宋,完成不了大一统,甚至面对强大的突厥而崩溃,使得五代十国的大乱世提前到来,那时的李世民不管唐朝如何评价他,他在后世的评价肯定会很高,会成为一个时代的遗憾。
除非李渊和李建成能勉强维系住统治,等到三代或者四代时,出现一位雄才大略之主,将突厥击溃,并且扫平周边诸国,完成大一统,使得唐朝蒸蒸日上,那么李世民自然只能被定义为乱臣贼子,后世人提起这位失败者,也只是唏嘘几句。
毕竟历史上雄才一向是不缺的,失败的雄才也是如同过江之鲫,如果雄才死去,历史的发展是越来越好,那么也没什么可叹息可遗憾的,最多感慨几句。反之如果雄才的死去,使得历史发展走向恶劣,甚至极大改变历史走向,使其走向巨大的负面,那么雄才的历史评价和地位越越来越高,会成为一个时代的遗憾,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意难平。
正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便是如此。
来源:阿伟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