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你不知道的王文娟!舞台上是林妹妹,生活里是追热剧奶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22:41 1

摘要:提到王文娟,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红楼梦》里那个"态生两靥之愁"的林黛玉——唱腔婉转,身段轻柔,一颦一笑都透着古典美人的雅致。可在青年作家王悦阳眼里,这位越剧泰斗还有另一面:会追《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用Kindle读《明朝那些事》,坐公交车去越剧院排戏,甚至会跟

提到王文娟,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红楼梦》里那个"态生两靥之愁"的林黛玉——唱腔婉转,身段轻柔,一颦一笑都透着古典美人的雅致。可在青年作家王悦阳眼里,这位越剧泰斗还有另一面:会追《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用Kindle读《明朝那些事》,坐公交车去越剧院排戏,甚至会跟年轻人学"么么哒"这样的网络词。

作为王文娟艺术评传的作者,又是王派传人李旭丹的丈夫,王悦阳与王文娟有着多年的近距离接触。在他的讲述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艺术巨匠",更是一个鲜活、可爱、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潮奶奶"。

一、艺术里的"较真派":半夜记灵感,90岁仍练毛笔字

"王老师总说自己没天资,全靠笨功夫。"这是王悦阳跟王文娟接触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可就是这份"笨功夫",让她成了越剧史上的"王派"创始人。

为了撰写《千里共婵娟——王文娟艺术评传》,王悦阳曾多次上门访谈。每次见面,王文娟都会提前准备好一叠资料:有她手写的表演心得,有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剧本,还有早年媒体报道的剪报。"有次我问她,王派唱腔的特点是什么,她没直接回答,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曲谱,逐字逐句给我分析'林黛玉焚稿'的唱腔处理——哪里该轻,哪里该重,哪里要用气声,连换气的节点都标得清清楚楚。"王悦阳回忆道。

更让他难忘的是,王文娟对艺术的较真,不分白天黑夜。有一回,王悦阳第二天要采访,前一天半夜,王文娟突然想到一个关于"孟丽君表演细节"的点子,担心天亮忘了,竟爬起来开灯,在纸上写下"孟丽君男装时腰要挺,眼神要锐,走步要稳"这样的笔记,还特意标了"明日与悦阳说"。第二天看到那张字迹工整的纸条,王悦阳心里满是触动:"这哪是'没天资',这是把艺术刻进骨子里了。"

即便到了90多岁,王文娟的"较真"也没减分毫。她退休后开始学书画,每周固定一天去老师家上课,从不缺席。家里专门备着小学生用的描红本,每天雷打不动写两张毛笔字,还会在纸上标注"文娟日课一 3月15日""文娟日课二 3月15日"。有次王悦阳去拜访,看到她正对着一幅牡丹图发愁,原来她觉得花瓣的颜色不够自然,反复调墨、重画,直到满意才停下。"她说画画跟唱戏一样,差一点都不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

正是这份极致的较真,让她塑造了200多个不重样的角色——从柔弱的林黛玉到霸气的武则天,从聪慧的孟丽君到坚韧的杨开慧,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灵魂。她曾说:"台上的角色没有重复的,就像生活里没有一模一样的人。"这句话,成了王派艺术的"魂"。

二、对年轻人的"暖心派":帮李旭丹设计专场,鼓励学生"多学多看"

在王派传人眼里,王文娟不只是"师父",更是"暖心的长辈"。王悦阳的妻子李旭丹,是王文娟的得意弟子,每次筹备演出,王文娟都会倾囊相授。

有一年,李旭丹要办《闺秀》个人专场,心里没底,跑去跟王文娟商量。王文娟先是打趣:"你胆子比我大,我年轻时都不敢办专场!"接着就认真帮她琢磨:"王派唱腔板腔体不算多,光靠唱,观众容易腻。要不试试'变装'?从简到繁,一点点加道具,让角色活起来。"在她的建议下,李旭丹在专场里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开场只穿素衣,加一件披风就成了"大家闺秀",再拿一支毛笔,瞬间变成"林黛玉",最后换上行头,又成了"孟丽君"。这个巧妙的设计,让专场大获成功,不少观众说:"看李旭丹变装,像看一场流动的越剧故事。"

王文娟对年轻人的支持,从不止于"教技巧",更在于"拓眼界"。她常跟学生说:"别只盯着越剧,京昆的身段、话剧的表演、川剧的绝活,都能学。甚至学朗诵、学书画,对塑造角色都有好处。"她还主动牵线,让学生跟王安忆、王小鹰等作家交流,"多听作家聊生活,才能演好生活里的角色"。

有次,一个年轻演员犹豫要不要学昆曲,担心"不务正业"。王文娟特意找她聊天:"我年轻时学过武生,当时也有人说'旦角学武生干嘛',可后来演鲤鱼精,那些武生功底全用上了。艺术是相通的,多学一点,路就宽一点。"在她的鼓励下,那个演员最终学了昆曲,后来演《追鱼》里的鲤鱼精,果然多了几分灵动。

即便年纪大了,不方便出门,王文娟也会通过电话、视频给年轻人"出点子"。有回越剧院排新戏,年轻演员对角色理解不深,她就隔着屏幕,一边比划一边讲:"演弄堂阿姨,说话要接地气,别端着;走路要快,像赶去菜场的样子。"细致到语气、手势,都一一示范。

三、生活里的"潮奶奶":追热剧、读Kindle,坐公交去排戏

在王悦阳的印象里,王文娟的生活一点都不"老派",反而比很多年轻人还"潮"。

她爱追热播剧,《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没落下,甚至还会跟王悦阳讨论剧情:"《琅琊榜》里的梅长苏,心思细,跟孟丽君有点像,都是'藏着事'的人。"连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她也看了几集,还笑着说:"这个都敏俊,会超能力,要是编进越剧里,说不定挺有意思。"

除了追剧,她还玩Kindle,专门下载了《大秦帝国》《明朝那些事》这样的大部头历史书。有次王悦阳去她家,看到她正戴着老花镜看《明朝那些事》,还跟他聊起张居正改革:"张居正这个人,有魄力,就是太急了,跟戏里的某些角色一样,心是好的,方法得改改。"王悦阳惊讶:"这么厚的书,您都看完了?"她笑着说:"慢慢看呗,一天看几页,总能看完。我小时候没好好学历史,现在补还不晚。"

她还喜欢研究世界地图,家里客厅挂着一张超大的世界地图,有空就站在地图前看,哪个国家在哪个洲,哪个地方她去过,哪个地方没去过,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李旭丹去演出,她还会叮嘱:"你去的那个城市,离哪个国家近?有空可以看看当地的文化,对演戏有好处。"

最让上海观众感动的是,这位"国宝级"艺术家,出行从不搞特殊化。前几年,有人拍到她自己坐公交车去越剧院开会,照片发到网上,网友纷纷感慨:"王老师太低调了,这么大年纪还坐公交。"王悦阳问她:"为什么不打车?"她笑着说:"两站路,公交方便,还能看看街上的风景,听听老百姓聊天,多好。"

她常说:"台上演戏要复杂,台下做人要简单。"吃的是家常小菜,穿的是舒适的衣服,最大的乐趣就是跟年轻人聊戏、说艺术。有次年轻人教她"么么哒",她跟着学了一遍,自己先笑了:"现在的词真有意思,以后跟你们打招呼,就说'么么哒'。"

如今,王文娟虽然离开了,但她留下的艺术和精神,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越剧人。王悦阳说:"每次看到李旭丹排戏,看到年轻演员演王派剧目,就会想起王老师——她就像一盏灯,照亮了越剧的路。"

在很多人心里,王文娟不只是"林妹妹",不只是"越剧泰斗",更是一个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永远年轻的"潮奶奶"。她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把生活过成诗,把艺术融入生活的"普通人"。而这份"普通"里的坚守与热爱,才是最动人的力量。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