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瞎眼婆婆非招瞎女婿,新郎婚礼当天落跑,顶替的穷书生半年后金榜题名
瞎眼婆婆非招瞎女婿,新郎婚礼当天落跑,顶替的穷书生半年后金榜题名
一、酒里掺水的孙婆婆
清河镇孙家酒楼的掌柜是个瞎眼婆婆,虽说眼不能视,算账的本事却是镇上一绝。
"又是三十文进的酒,掺了井水能卖五十壶。"孙婆婆摸着铜钱,手指在算盘上飞快拨弄。
伙计小六子擦着桌子,嘴里嘟囔:"这么做生意,早晚..."
"早晚怎样?"孙婆婆冷笑,"老天让我瞎了眼,我还给老天留脸面?"
孙婆婆有个孙女叫翠儿,刚满十八,镇上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可孙婆婆一个都没应,只说要招个上门女婿。
"而且,"孙婆婆敲着拐杖,"必须是个瞎的。"
账房愣住:"东家,这是为何?"
"瞎子看不见账本,不知道我藏了多少银子;看不见翠儿长得俊,不会在外头拈花惹草;走路都费劲,更跑不了。"孙婆婆掰着指头,"这买卖,稳当。"
翠儿在后院听到这话,哭得眼睛红肿。
二、三个不成器的
告示一贴,来了三个人。
第一个是李瞎子,四十多岁,脸上疤麻,走路一瘸一拐。孙婆婆摸了摸他的脸,皱眉:"太老。"
第二个是王屠户的儿子,只是近视。孙婆婆让他看账本,他眯着眼全念出来了。"不够瞎。"
第三个叫赵二愣,一只眼瞎,另一只眼半瞎。憨厚老实,像根木桩。
孙婆婆摸了摸他的手:"粗糙,干过活。"又摸脸:"二十出头?"
"二十三。"赵二愣憨笑。
"就你了,三天后成亲。"
三、河边救人
成亲前一天,翠儿趁孙婆婆午睡,溜到河边。
脚下一滑,扑通栽进水里。翠儿不会水,在水里扑腾。
河边有个年轻人扔了鱼竿,跳下去把她拖上岸。
"姑娘可还好?"年轻人拍着她的背。
翠儿咳出水,抬头看见一张清秀的脸,穿着打补丁的长衫。
"多谢公子。"
"林书墨,进京赶考的。"年轻人笑笑,"姑娘怎么一个人在这儿?"
翠儿想起明天的婚事,眼泪又掉下来,把孙婆婆要招瞎女婿的事全说了。
林书墨皱眉:"这太荒唐了。"
"我奶奶就是这样..."翠儿擦着泪,"算计了一辈子。"
远处传来小六子的喊声。翠儿吓了一跳:"我得回去了。"
她匆匆跑了,林书墨看着她的背影,叹了口气。
四、新郎跑了
成亲这天,孙家酒楼张灯结彩。
赵二愣一大早就来了,被拉到偏房换喜服。眼神不好,穿得慢,老妈子们在外头催。
突然,偏房传来赵二愣的声音:"我...我不成亲了!"
"啥?"孙婆婆拄着拐杖冲过去。
赵二愣磕磕巴巴:"昨晚...昨晚我听人说,孙姑娘...孙姑娘不乐意嫁给我。我爹娘也说了,强扭的瓜不甜。我...我不能害了姑娘。"
说完,赵二愣推开老妈子就往外跑。
孙婆婆气得拐杖直跺:"站住!站住!"
可赵二愣虽说眼神不好,跑起来却飞快,一溜烟没影了。
大堂里坐满了宾客,眼看吉时就到了。
孙婆婆站在门口,脸色铁青。
就在这时,林书墨路过酒楼门口。他本想进京,可惦记着翠儿,想临走前看她一眼。
小六子急得团团转,看见林书墨,突然眼睛一亮:"这位公子!"
"嗯?"林书墨一愣。
"公子可愿帮个忙?"小六子压低声音,"我家新郎跑了,您能不能先顶一顶?就拜个堂,给我家东家留个脸面。事成之后,定有重谢!"
林书墨犹豫:"这...不合适吧?"
"公子是读书人,懂礼数。"小六子急道,"就当行个善,救我家姑娘一救。她本就不愿意这门亲事,现在新郎跑了,若是传出去,姑娘的名声就毁了。您只需拜个堂,过后我家东家自然会想办法解决。"
林书墨想起昨天翠儿哭泣的样子,咬了咬牙:"好。"
五、误打误撞成了亲
林书墨被推进大堂,翠儿盖着红盖头站在那儿。
孙婆婆坐在上座,摸着拐杖喊:"拜堂!"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
拜完,林书墨被老妈子们往喜房推。他站在屋里,额头全是冷汗。
翠儿掀开红盖头,看见林书墨,呆住了:"林公子?"
"我本是路过,被小六子拉来顶替..."林书墨急得团团转,"说只是拜个堂,没想到..."
两人正说着,门外传来骚乱。
"东家!赵二愣跑了!"是账房的声音。
"什么?"孙婆婆一惊,"那刚才拜堂的是谁?"
账房也懵了:"我...我以为是赵二愣啊!"
孙婆婆拄着拐杖摸到喜房,啪啪拍门。
翠儿开了门,孙婆婆摸进来,上下摸了林书墨一遍:"你是谁?"
"林书墨,进京赶考的书生。"
"书生?"孙婆婆脸色一沉,"你眼睛瞎吗?"
"不瞎。"
"那你拜什么堂?"孙婆婆气得拐杖一顿,"你这是抢亲!"
林书墨赶紧解释,翠儿也帮着说昨天救命的事。
孙婆婆听完,沉默了好久。
"罢了。"她叹口气,"既然拜了堂,那就是我孙家的人了。"
林书墨和翠儿都愣住。
"但是,"孙婆婆话锋一转,"我孙婆婆不养废人。你个穷书生,凭什么娶我孙女?"
"老太太..."
"别说话。"孙婆婆打断他,"我给你个机会。你不是要进京赶考吗?行,我给你盘缠。三场考下来,你若能中举人,我就认你这个孙女婿。若是考不中..."
她顿了顿:"你就写张休书,跟翠儿一刀两断。"
翠儿急了:"奶奶!"
"你闭嘴!"孙婆婆喝道,"你这书生,敢不敢赌?"
林书墨看了翠儿一眼,点头:"好,我赌了。"
六、半年等待
林书墨带着盘缠离开了。翠儿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街尾。
"别等了。"孙婆婆在后头说,"那书生十有八九不会回来。"
"他会的。"翠儿轻声说。
孙婆婆没再说话。
日子一天天过。翠儿每天在后院绣荷包,一针一线,绣得仔细。
孙婆婆照常坐在柜台后算账,摸着算盘珠子。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算账时会愣神。
"东家,您想什么呢?"小六子问。
"没什么。"孙婆婆摆摆手,过了一会儿又说,"小六子,你说我是不是做错了?"
小六子愣住。
"我算计了一辈子,"孙婆婆自言自语,"可到头来图个啥?翠儿不快活,我也不快活。"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孙婆婆有时候坐在门口,摸着拐杖发呆。
"东家,您这是..."
"我在想,如果那书生真考中了,会是什么样?"孙婆婆突然笑了,"可笑我孙婆婆,算了一辈子账,头一回算不准。"
七、金榜题名
半年后的一个清晨,清河镇炸了锅。
"咱们镇上出举人了!"
"谁啊?"
"就是孙家酒楼那个拜错堂的书生!"
消息传到酒楼,孙婆婆手里的算盘珠子掉在地上。
"东家..."小六子也不敢相信。
门外传来马蹄声,县令亲自带人来了。
林书墨穿着崭新的举人服,站在门口:"孙老太太可在?"
孙婆婆摸着拐杖走出来,半晌才说:"你真考中了?"
"托您的福,侥幸中了。"林书墨恭敬地行礼,"当日赌约,晚辈做到了。还请老太太履行承诺。"
孙婆婆沉默了很久。
镇上的人都围过来看热闹。
终于,孙婆婆笑了:"好。这门亲事,我认了。"
翠儿从后院跑出来,看见林书墨,眼泪一下子掉下来。
"翠儿姑娘,我回来了。"
八、真正的婚礼
三天后,孙家酒楼重新张灯结彩。
这次是真正的婚礼。林书墨和翠儿在众人祝福中,拜了天地,拜了高堂。
孙婆婆坐在上座,眼角湿了。
"老太太,您哭什么?"小六子问。
"我没哭。"孙婆婆擦着眼睛,"我是高兴。我这辈子,头一回觉得输了也痛快。"
婚礼后,林书墨扶着孙婆婆坐下,认真磕了三个头。
"奶奶,孙女婿叩谢。"
孙婆婆摸着他的头,叹气:"是我糊涂了。我以为算计就能守住家产,到头来才发现,人心算不准。"
"您放心,我会对翠儿好的。"
"我知道。"孙婆婆笑了,"你能对翠儿好,我就知足了。"
婚宴散了,宾客走了。
孙婆婆坐在柜台后,摸着那副老算盘,对小六子说:"把这收起来吧。"
"啊?东家,您不用了?"
"不用了。"孙婆婆摆摆手,"算了一辈子,该歇歇了。"
小六子红着眼眶把算盘收进柜子。
从那以后,孙家酒楼的酒再没掺过水。客人们都说,孙家的酒,变醇了。
九、三年后
三年后,林书墨高中进士,当了县令。临走前,他带着怀孕的翠儿回清河镇。
刚到镇口,就看见孙家酒楼门前人山人海。
"这是怎么了?"翠儿奇怪。
走近一看,孙婆婆在分银子。
"东家,您这是..."小六子劝着。
"我赚了一辈子黑心钱,该还了。"孙婆婆摸着银票,"谁家穷,谁来领。"
穷人们排着队,红着眼眶接过银子。
"老太太,您这是积德啊!"
"积什么德。"孙婆婆骂道,"我这是赎罪。当年坑了你们多少,现在加倍还。"
林书墨走上前:"奶奶。"
"回来了?"孙婆婆摸着他的脸,笑了,"当官当得不错。"
又摸到翠儿的肚子:"有了?"
"六个月了。"翠儿笑。
"好。"孙婆婆拍着手,"我有重孙了。这孩子,可不能像我,整天算计。"
那晚,一家人围坐吃饭。
孙婆婆突然问:"你说,我当初如果真招了个瞎女婿,会怎样?"
林书墨想了想:"那翠儿不会幸福,您也不会真正快活。"
"所以啊,"孙婆婆叹气,"人这一辈子,别总算计。有些东西,算不来的。比如缘分,比如..."
她摸了摸翠儿的肚子,笑了:"比如这个还没出生的重孙子。"
窗外,月亮很圆。
清河镇的夜很静。
孙家酒楼的灯火,照亮了半条街。
那副老算盘,静静躺在柜子里,再没响过。
尾声
又过了两年,赵二愣回到清河镇。
他在外头闯荡了几年,虽说眼神不好,但学了一门修钟表的手艺,过得还不错。
听说孙家酒楼的事,他专门来拜访孙婆婆。
"老太太,当年我跑了,您不怪我吧?"
"怪你?"孙婆婆笑了,"我还得谢你。要不是你跑了,哪来今天这些好事?"
"那就好。"赵二愣挠挠头,"我这人笨,但也知道,强扭的瓜不甜。"
"你不笨。"孙婆婆摸着拐杖站起来,"你比我聪明。我算计了一辈子,到头来才明白你早就懂的道理。"
赵二愣走后,小六子问:"东家,您真不怪他?"
"怪什么?"孙婆婆摸着柜子里的算盘,"要怪,也该怪我自己。这辈子眼睛瞎了,心也差点瞎了。幸好老天开眼,让我及时醒悟。"
远处,夕阳西下。
孙家酒楼的招牌,在晚霞里闪着金光。
招牌下面,新挂了块小牌子,上面几个字——
"童叟无欺"。
来源:老陈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