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写作不要追求完美,一定是从最烂的文字开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20:51 1

摘要:面对空白文档的恐惧,是每个写作者都必须经历的仪式。我们期待下笔有神,却常常连一个像样的开头都挤不出来。这种经历如此普遍,以至于形成了某种集体默契——写作是少数天赋者的特权,其他人最好敬而远之。

面对空白文档的恐惧,是每个写作者都必须经历的仪式。我们期待下笔有神,却常常连一个像样的开头都挤不出来。这种经历如此普遍,以至于形成了某种集体默契——写作是少数天赋者的特权,其他人最好敬而远之。

但真相恰恰相反:写作不是天赋者的游戏,而是坚持者的领地。而坚持的起点,不是等待灵感的降临,而是拥抱一个令人不安却解放的真相:允许自己写得很烂,是开始写得好的唯一途径。

新手写作者最大的误区,是误以为优秀作家的初稿就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想象海明威坐在巴黎咖啡馆里,一气呵成《老人与海》;幻想曹雪芹披阅十载,却从不需要推倒重来。这种想象害人不浅。

事实上,海明威曾对友人坦言:“所有初稿都是狗屎。”他著名的《永别了,武器》结尾,重写了三十九次才满意。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描述,他的初稿充满漏洞和矛盾,需要反复修补。

完美主义为何具有如此毁灭性?因为它混淆了创作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创造阶段和批判阶段。在创造阶段,我们需要的是自由、流动和包容;而批判阶段则需要严谨、标准和挑剔。完美主义者在创作阶段就引入了批判阶段的标准,如同在种子刚发芽时就评判它不够挺拔,结果只能是连根拔起。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由大脑不同区域主导。当我们同时激活两者,它们会相互抑制——这就是为什么越想写得好,越写不出来的神经机制。

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许多写作者将此误解为必须从一开始就设立极高标准。但这句话的真正智慧在于过程而非起点——它描述的是持续精进的结果,而非起点的质量。

对于新手而言,更适用的原则是:“先完成,再完美”。

美国作家安妮·拉莫特在《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中提出了“烂初稿”的概念。她坦言,所有优秀作品都始于不堪入目的初稿。“写烂初稿的唯一好处,就是你已经有了一个初稿,而不是一个空白的屏幕。”

这种方法的解放性在于:

它降低了开始的壁垒,让你能够迈出第一步

它允许思想先于表达而存在,解决了“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困境

它为后续修改提供了具体对象,而非抽象想象

写作更像是雕塑——你无法一开始就雕刻细节,而是先要凿出大致的形状。那块粗糙的巨石,就是你的“烂初稿”。

理解了“从烂开始”的必要性后,如何实践这一理念?以下是几条经过验证的路径:

1. 自由写作:关闭内在批评家

设定十分钟计时器,在此期间不间断地写作,不允许停顿、删除或修改。如果不知道写什么,就写“我不知道写什么…”直到新想法出现。这个练习的唯一规则就是不停笔。

自由写作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绕过了大脑的审查机制,让潜意识中的想法直接流淌出来。最初几分钟可能是机械的重复,但随着防线崩溃,真实的想法和表达会开始浮现。这些原始素材中,往往隐藏着最珍贵的洞察。

2. 思维导图:乱中有序的思考

在纸上或使用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将主题置于中心,然后让所有相关想法自由发散,不加评判地记录每一个关键词和联想。

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它符合大脑非线性的工作方式,允许混乱的思考产生意想不到的连接。从这张“思想地图”中,你会自然发现值得深入探讨的路径和角度。

3. 说话式写作:用声音引导文字

想象你在向一个朋友解释你的想法,然后用键盘记录下你会说的话。口语化的表达往往更自然、流畅,能够打破“正式写作”带来的僵硬感。

许多写作障碍源于对“写作腔调”的过度追求——我们试图写出“像文章的文章”,结果却失去了自己的声音。说话式写作能帮你找回那个自然表达的自己。

4. 定时定量:养成“写作习惯”而非“等待灵感”

设定每天固定的写作时间和字数目标(如每天早上30分钟,写500字),无论质量如何,坚持完成。

詹姆斯·克莱尔的《原子习惯》中强调,建立持久习惯的关键是让行为变得简单、有吸引力且满足。通过定时练习,你将训练大脑在特定时间进入创作状态,而非被动等待虚无缥缈的灵感。

接受“烂开始”并不意味着满足于烂结果。恰恰相反,它承认了一个专业写作者的核心秘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修改阶段需要转变身份——从创作者变为批评者,从艺术家变为工匠。这个阶段可以遵循以下流程:

第一轮:结构大修

关注文章的整体架构——论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充分?逻辑是否连贯?段落顺序是否合理?此时不惜大刀阔斧地删除、重组和补充。

第二轮:段落精炼

检查每段是否有一个中心思想?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论证是否层层递进?删除冗余解释,加强薄弱环节。

第三轮:语句打磨

优化句子结构,调整节奏,替换平淡词汇,删除不必要的词语。阅读 aloud 是发现拗口句子的有效方法。

第四轮:细节校对

检查语法、拼写、标点和格式错误。这时最好打印出来或在不同的设备上阅读,改变视角能帮助发现之前忽略的错误。

每一轮修改都让文章离“烂初稿”更远一步,离优秀作品更近一步。

从根本上说,克服写作障碍需要重新定义我们与写作的关系——写作不是表演,而是探索的过程。

当我们把写作视为表演,我们关注的是最终产品和他人的评价,这导致焦虑和阻滞。当我们把写作视为探索,我们关注的是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成长,这带来好奇和动力。

作家村上春树曾分享他的体验:“我写小说时,基本上什么都不思考。只是想‘啊,好了,接下来写小说吧’的时候,就坐在书桌前……接下来只是把心里浮现的东西一个一个转换成文字罢了。”

这种状态并非天才的特权,而是每个通过持续练习达到“心流”状态的写作者都能体验到的。关键是要放下对结果的执着,投入过程本身。

从第一个烂句子开始

写作的本质,是把模糊的思绪转化为清晰文字的过程。这个转化永远不会在头脑中完美完成,因为它需要与文字本身的特质和限制互动。只有通过实际的写作,我们才能真正厘清自己究竟想说什么。

美国诗人威廉·斯塔福德被问及如何克服写作障碍时说:“我降低标准。”这看似玩笑的话包含着深邃的智慧——不是永远降低标准,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暂时搁置高标准,让创造的过程得以发生。

所以,如果你此刻正面对闪烁的光标和空白的页面,请记住:所有优秀的作家都曾是你现在的位置。区别不在于他们从不写烂文章,而在于他们允许自己写出烂文章,然后有勇气和耐心把它修改成好文章。

现在就开始写吧。写你知道是烂的句子,写让你感到尴尬的段落,写离题万里的文字。重要的是你开始了。因为写作的路上,最烂的那篇文章,永远是你没有开始写的那一篇。

从最烂开始,才有机会抵达不烂。这是写作者的悖论,也是写作者的救赎。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和实用的方法。写作是一场旅程,而每一段旅程都始于脚下——哪怕是踉跄的第一步。

来源:长青平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