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里,“和善”是深夜病房里为患者掖紧被角的手,是面对未解之痛时的一句“我们陪你找病因”,更是绝望中不容置疑的拥抱。它让诊疗方案从纸面落到心间,让每一次问诊不再是单向的医嘱,而是一场生命的共情。“和善” 恰似春风化雨,默默浸润着医疗场景的每个角落,在医患之间勾
一封信,一个故事,一段情,讲述不一样的医患故事。用我们放心、顺心、贴心、暖心的服务,抚慰病痛,燃点希望。人文省中医,为您的生命与心灵护航。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脾胃病科践行“和”文化为医疗服务的核心理念,其核心内涵就是—— "和善"。
在这里,“和善”是深夜病房里为患者掖紧被角的手,是面对未解之痛时的一句“我们陪你找病因”,更是绝望中不容置疑的拥抱。它让诊疗方案从纸面落到心间,让每一次问诊不再是单向的医嘱,而是一场生命的共情。“和善” 恰似春风化雨,默默浸润着医疗场景的每个角落,在医患之间勾勒出医者仁心的温暖注脚。
腹痛背后的坚守,
用共情点亮患者希望之光
在医患关系的长河中,“和善” 是跨越隔阂的桥梁,共情成为诊疗的一剂良药。
还记得一患者被上腹部剧痛反复折磨,蜷缩在病床上痛苦哀嚎,七次住院,各项检查却如同迷雾,始终找不到病痛的根源。治疗团队坚定地告诉他:“别担心,我们会尽全力尽快解决腹痛!”
一项项指标排查快速而有序地进行,多学科会诊迅速落实,中西医综合治疗使患者腹痛得到一定控制。他要求出院,但真正的病因还未找到,医护人员便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并再三嘱咐:“如果症状反复,一定要及时回来复诊。”这份牵挂,是医者对患者的责任,更是共情的延续。
果然,出院后第二周患者腹痛再次发作,家属联系科室叶振昊主任,正值休假的他毫不犹豫赶回医院。急诊科里,叶主任和急诊科医生们仔细查体,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终于,他们发现患者前臂上有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小出血点,这让他们敏锐地联想到——腹型过敏性紫癜!
入院后对过敏性紫癜的激素冲击治疗,腹痛却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医务人员陷入困惑但并没放弃,密切关注病情,叶主任深知“病情的变化就是寻找真相的钥匙”。
患者出现呕血后,叶主任当机立断安排急诊胃镜,终于将患者腹痛根源揪出,真相水落石出:腹型过敏性紫癜侵犯到了食道和胃引起的食道粘膜下血肿导致疼痛和出血。当血肿破裂,压力减轻,再经过中西医结合抗炎抗过敏治疗后,患者的病痛如退潮般渐渐消失,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0岁厌食少女的重生之路
“和善”是丈量医疗服务的温度标尺。
2024 年春夏之交,科室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被厌食症、重度营养不良、肠道衰竭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折磨的20岁女孩。她如同一片在风中飘摇的枯叶,身形消瘦到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她吹倒。眼神空洞、深陷,枯黄的头发毫无生机地耷拉着,蜷缩在病床上,不愿与任何人交流。
通过与其父母交流得知,一年多前女孩与同学产生矛盾后出现了不良情绪,为了追求 “完美身材”开始节食,食欲减退。她的身体因厌食症而陷入了极度的困境,进食量锐减至发病前的三分之一,有时甚至几乎完全无法进食,体重比一年前骤降了30公斤。身体多项指标亮起红灯:重度营养不良、肠道衰竭、偶发低血糖、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肝功能不全、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低蛋白血症…… 病魔如同一只无情的巨手,将她拉入了无尽的深渊。
抑郁症的诊断让女孩的内心世界更加阴霾密布,也给治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团队迅速组建了多学科会诊(MDT) 医护团队全面展开救治。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她的 BMI 只有 10.68kg/m²,三头肌皮褶厚度仅 2mm……数据背后,是一个生命在苦苦挣扎。当医护团队建议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患者露出了强烈的抗拒情绪。
“玲姐,我好害怕,我不想再经历这些痛苦了,我不想这样生不如死……”她紧紧抓着主管护师赵美玲的手,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滚落,眼神中满是绝望。
赵美玲护士紧紧握住她的手安抚道:“孩子,我理解你的害怕,但你要相信我们。困难只是短暂的,现在的营养支持是为了让你后续能够正常进食、正常生活。过程虽然很难,但我们都会陪着你一起走过,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护士的话语如春风拂过湖面,在她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她慢慢放下了抗拒和不安身体,麻醉医生顺利进行了中心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支持成为维持生命的关键。随着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医护团队又为她置入鼻空肠营养管,逐步引入肠内营养。从少量、低浓度、缓慢输注开始,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逐步增加剂量和速度,同时鼓励她自行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并引导她记录饮食日记。
量身定制的中医治疗也在女孩的康复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团队为她开处了益气养阴的中药方剂,并根据她的身体变化调整药方,同时配合艾灸、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皮内针等中医特色治疗;遵循中医食养原则,为她推荐山药、薏米、芡实、红枣等健脾益胃的食物,根据她的饮食喜好,制定荤素搭配、粗细搭配的食谱,用清蒸、煮、炖的烹饪方式。慢慢地,她的饮食能恢复到发病前的三分之一,胃肠功能也在逐步恢复至正常。
心理干预与温情陪伴也在助力女孩的康复。团队邀请心理科医生定期为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和疏导,缓解她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时鼓励家人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和支持,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你真棒,你做到了!”“加油,你可以的,我们相信你!”团队成员不时肯定女孩在康复过程中取得的点滴进步。
从床上的简单肢体活动到床边坐立,到平衡训练、室内行走,以及拔出鼻空肠管、自行进食等每一个关键节点,团队成员时刻守护在她身边,为她加油鼓劲。
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女孩的病情逐渐好转,情绪不再低落,体力逐渐恢复,带着医护人员的祝福和叮咛出院了。
出院一个月后,患者回院复查,体重增加到了32kg,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了,脸上终于有了血色,笑容重新绽放在她的脸上,她重新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玲姐,我今天参加了一场志愿者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时,我突然想起了你们,是你们的关爱和帮助,让我重新拥有了生活的勇气。我也想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他人。”她对赵美玲护士深情写道。
这段双向奔赴的生命守护经历,让医护团队深刻体会到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更是心与心的交流,爱与爱的传递。
一段“夜间航行”
用专业与温度护佑患者
“和善”是科室的文化自觉。
2024年冬夜,黄先生(化名)因胆总管结石梗阻、急性胆管炎及胆源性胰腺炎陷入生死漩涡。第一次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强烈不适感让他眼中布满血丝,胆总管内的支架虽暂时疏通胆道,却挡不住胰腺炎的汹汹来势,剧烈腹痛让他无法平躺。
“为什么越治越重了?”患者家人不解地问。
“大叔您看,这胆管就像家里的下水道,堵久了突然通开,淤积的 ‘脏水’反流到胰腺,就好比厨房漏水泡了电器,咱们得给胰腺足够的时间修复。”叶主任深入浅出解释道。
主管医生举着人体解剖图,用彩笔细细标注炎症扩散的路径,那些复杂的医学术语在他口中化作 “咱们得帮身体打赢这场消炎仗”的贴心叮嘱。当看到黄先生因疼痛紧攥的被角,主管护师小杜悄悄调整了监护仪的报警音量,为这个备受煎熬的家庭留出一片相对安宁的夜空。
治疗团队启动了中西医结合的“生命护航计划”。医生小心翼翼地置入鼻空肠营养管;微温的中药膏敷在腹部;护士长伦朝霞、护师洁梅、美玲轮流在床边刮痧。两个小时的持续治疗常让她们腰肌疼痛,但她们却笑着对同事说:“看大叔刮痧后能睡个安稳觉,我们就放心了。”
病房如一座温暖的生命驿站。责任护士每天记录着疼痛发作的时间规律,营养医师及时调整肠内营养配方,主管医生深夜查房时顺手掖好被踢开的被角……原来所有的担忧、恐惧与病痛,都在这些无声的守护中渐渐消散。第七天清晨黄先生腹痛显著缓解,第一次平卧着安睡。
两个月后,黄先生主动选择回到这个充满温情的科室接受胆总管取石手术。半小时多的手术在默契配合中顺利完成,多发的胆总管结石已经全部取出、取净。
黄先生的治疗历程如一场惊心动魄的夜航。当“和善”成为刻入骨髓的职业本能,当每一个医疗决策都饱含对生命的敬畏,当护理操作化作掌心的温度,医学便超越了技术的范畴,成为照亮生命暗夜的温暖灯火。
和善不是表面的微笑服务,而是根植于内心的生命敬畏;不是简单的流程规范,而是融入血脉的职业信仰。当每个医护人员都能以和善之心对待患者,当每家医疗机构都成为温暖的生命驿站,“和”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让医疗服务成为照亮人间疾苦的温暖光芒。
供稿 | 二沙岛医院脾胃病科、病人服务中心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