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伟达(NVIDIA)作为全球AI芯片领域的绝对龙头,其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于国际资本,前十大股东中目前尚未出现中国内地机构或企业的直接身影。以下是基于2025年最新披露的股东数据的详细分析:
英伟达(NVIDIA)作为全球AI芯片领域的绝对龙头,其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于国际资本,前十大股东中目前尚未出现中国内地机构或企业的直接身影。以下是基于2025年最新披露的股东数据的详细分析:
先锋领航在2025年Q1减持约0.83%
一、核心大股东构成
1. 国际资产管理巨头主导
先锋领航集团(The Vanguard Group, Inc.):以8.36%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一大股东,旗下指数基金被动持有大量英伟达股票,代表全球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的配置。
贝莱德(BlackRock, Inc.):持股7.38%,作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其持仓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英伟达技术壁垒的长期信心。
创始人黄仁勋(Jen-Hsun Huang):尽管减持部分股份,仍持有3.77%的股份,通过薪酬激励和长期战略布局保持对公司的实际影响力。
2. 主权基金与养老金布局
新加坡淡马锡:2024年Q2增持英伟达股票,持仓市值超30亿美元,但作为新加坡主权基金,不纳入国内资本范畴 。
俄亥俄州公共雇员退休系统(Ohio PERS):2025年Q2持有1104.57万股,市值约17.45亿美元,成为最大单一机构投资者之一。
二、国内资本的间接参与路径
1. QDII基金重仓持有
截至2025年Q1,国内共有56只QDII基金投资英伟达,合计持有1476.55万股,市值达114.93亿元。其中,广发纳斯达克100ETF持有192.75万股(市值约15亿元),华夏港股前沿经济A等基金近一年收益超40% 。这类投资通过海外资本市场间接配置,反映国内投资者对英伟达技术红利的认可。
2. 产业链合作与资本关联
中电港:作为英伟达授权分销商,国家大基金持有其15.9亿元市值,但这是对供应链环节的投资,并非直接持股英伟达。
紫光股份:子公司为英伟达中国区总代理,社保基金通过持有紫光股份间接关联,但未穿透至英伟达股权。
私募与牛散:葛卫东等个人投资者通过持有鸿博股份等英伟达概念股间接参与,但同样属于产业链投资范畴。
三、未直接持股的深层原因
1. 技术封锁与投资限制
美国对华科技领域的出口管制政策(如H200芯片出口限制)导致国内资本难以通过战略投资获取英伟达核心股权。即使通过二级市场购买,也面临外资持股比例上限(通常为10%)的限制。
2. 估值与风险考量
英伟达当前市盈率超100倍,市销率达20倍,远高于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平。国内机构更倾向于投资估值合理、技术可控的本土AI芯片企业(如寒武纪、海光信息) 。
3. 监管与合规壁垒
国内资金出海投资需通过QDII额度审批,且对单一标的持仓比例有限制。相比之下,国际资本通过ETF、共同基金等工具可实现更灵活的配置 。
四、未来潜在突破点
1. 技术合作替代股权控制
阿里云、字节跳动等国内科技巨头通过采购英伟达H200芯片构建AI算力集群,2025年Q1相关订单占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的35%,形成“技术依赖-商业合作”的深度绑定 。
2. 跨境资本布局尝试
高瓴资本、红杉中国等机构通过海外基金投资英伟达关联初创企业(如AI网络芯片公司Enfabrica),试图通过生态合作分享技术红利。
3. 政策支持下的绕道投资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推进,国内企业可能通过参与海外数据中心建设(如英国Nscale项目)间接采购英伟达GPU,规避直接投资限制。
五、风险与收益特征
1. 投资价值
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的市占率超85%,Blackwell架构芯片能效比提升15倍,预计2025财年营收突破1500亿美元,技术护城河短期内难以撼动。
2.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风险:美国对华科技政策进一步收紧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估值泡沫风险:若AI算力需求不及预期,高估值可能引发股价剧烈调整。
技术迭代风险:存算一体、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可能颠覆现有GPU主导格局。
结论
目前国内资本尚未直接进入英伟达前十大股东名单,主要通过QDII基金、产业链合作等间接方式参与。随着AI技术竞争加剧,未来可能通过跨境资本布局或技术合作深化关联,但短期内难以突破股权控制层面的限制。战友们可重点关注国内AI算力基建(如浪潮信息)和应用场景落地(如科大讯飞),间接分享英伟达技术红利。
免责声明:本头条号只是记录个人对市场的理解和看法,仅作为分享和交流,文中所有观点, 仅代表个人立场,不构成投资建议,不具有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理解支持和点赞评论转发!
来源:冀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