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芝加哥街头,抗议者举着这里从不是战区的标语与执法人员对峙,加州、俄勒冈州的法院里,地方政府起诉联邦政府的诉状已正式立案。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芝加哥街头,抗议者举着这里从不是战区的标语与执法人员对峙,加州、俄勒冈州的法院里,地方政府起诉联邦政府的诉状已正式立案。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相关争议期间发布的民调数据更直接显示,58%的美国人明确反对以平乱名义向城市派遣国民警卫队。
当下美国这场横跨街头、法庭的激烈对抗,源头直指特朗普政府的平乱动作。
将第三大城市芝加哥描述为治安严峻区域,并计划派遣300名国民警卫队进驻协助执法。
可这场看似针对移民执法的维稳,为何会被民主党骂作美国历史的耻辱?联邦与地方的权力博弈背后,藏着怎样的党争逻辑?
当下美国的内讧早已不是单一城市的矛盾,除了芝加哥的街头抗议,此前洛杉矶、华盛顿特区因联邦驻军引发的抗议还未平息,波特兰曾因类似冲突出现催泪弹对峙。
司法层面,俄勒冈州联邦地区法官卡琳・伊默格特在10月4日直接签发临时限制令,直言特朗普政府口中的叛乱危险完全脱离事实,裁定零星抗议无需军事介入。
更早前,加州联邦法官在针对联邦驻军的相关诉讼中裁定,同类驻军行为违反1878年《地方保卫队法》。
这部法律的核心初衷,是防止国会未授权时联邦正规军动用军力干预国内执法,从制度上划定联邦与地方的执法边界,不过其对联邦化国民警卫队(由总统指挥、脱离州管辖的国民警卫队)的限制存在法律例外情形。
而如今,特朗普政府不仅无视这些约束,6日更公开威胁要援引《反叛乱法》绕开法院限制。
要知道,这部历史上多在南北战争、1960年代民权运动期间、1992年洛杉矶骚乱等极端动乱时才启用的法律,从未被频繁用于应对国内移民执法相关的抗议。
这也让加州、俄勒冈州等四地迅速就驻军问题提起诉讼,联邦与地方的管辖权之争正式进入司法攻防战。
让联邦与地方矛盾彻底引爆的,是10月4日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在芝加哥的一次执法冲突。
当天,ICE人员执行追捕任务时,突然遭遇十余辆汽车围堵撞击,被困的联邦警员为自保开枪,导致一名参与围堵的女子受伤。
但这起事件并非孤立的突发,而是此前数周紧张局势的集中爆发,在这之前,ICE已在芝加哥多地开展过多次突袭行动。
深夜闯入公寓楼搜查、拖拽妇孺的场景,被部分目击者直接形容为军事入侵,更有黑鹰直升机在城市上空盘旋。
这些画面不断激化着民众与联邦执法部门的对立情绪,也为地方政府反对联邦驻军埋下了伏笔。
面对地方的不满,联邦与地方的立场呈现出尖锐对立,特朗普政府一方态度强硬。
国土安全部助理部长特里西娅・麦克劳夫林直接指责芝加哥警方在ICE执法时擅离现场。
部长诺姆则反复强调芝加哥治安问题严峻,声称ICE的突袭行动急需联邦力量支援。
白宫随后便宣布授权国民警卫队进驻,理由是保护联邦官员与资产,而这已是近期内特朗普政府第三次向民主党主政的城市派兵,选择的目标均为民主党掌控的核心区域。
反观地方阵营,反对声浪同样明确,伊利诺伊州州长普利兹克在社交媒体上怒斥。
透露特朗普政府的国防部已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强制调派州国民警卫队,这绝对无法容忍,也不是美国做派。
芝加哥市长直言驻军只会加剧社区与执法部门的对立,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迪克・德宾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联邦执法人员的突袭行动本质是散播恐惧而非打击犯罪,堪称美国历史上的耻辱一幕。
这场内讧的本质,早已超越简单的移民执法争议,演变成特朗普政府与民主党之间的党争工具,以及联邦与地方权力边界的制度矛盾。
特朗普政府将民主党主政城市描述为治安严峻区域、频繁动用军力,看似是平乱,实则是借维护秩序之名强化联邦权力。
而民主党主导的地方政府与司法系统的抵制,既是维护地方治理自主权,也是对联邦权力扩张的反击。
从ICE的突袭行动到国民警卫队的进驻计划,从街头抗议到法庭诉讼,每一个环节都裹挟着政治极化的色彩。
正如芝加哥抗议者所言,这里不是战区,但在党争与权力博弈的推动下,这场横跨多领域的对抗还将持续发酵,它不仅暴露了美国治理体系中联邦与地方的深层裂痕,更让美国式民主标榜的权力制衡面临考验。
而最终承受代价的,或许是那些被卷入纷争的普通民众与美国社会的稳定根基。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