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威士忌的边界到底在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18:46 1

摘要:“我们用的是国产大麦、蒙古栎橡木桶,连蒸馏器也是找温州厂家定制的,这才叫中式威士忌。” “为什么要拒绝进口设备?苏格兰百余年试错沉淀的铜壶结构,本身就是风味密码,拒绝它等于拒绝世界语言。”

“我们用的是国产大麦、蒙古栎橡木桶,连蒸馏器也是找温州厂家定制的,这才叫中式威士忌。” “为什么要拒绝进口设备?苏格兰百余年试错沉淀的铜壶结构,本身就是风味密码,拒绝它等于拒绝世界语言。”

最近,《华夏酒报》记者在走访国内多个威士忌新兴产区时,听到这样两段截然不同的对话。看似技术之争,实则指向了一个更深层的行业命题:在中式威士忌方兴未艾的今天,“中式”的边界究竟在哪?是否必须100%采用中国原料、国产蒸馏设备、本土陈酿工艺,才能被称为中式威士忌?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威士忌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亟需厘清的核心命题:中式威士忌的崛起,究竟应始于“本土化”的技术闭环,还是成于“品牌化”的全球认知?

不可否认,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国产蒸馏器在技术性能上完全具备国际竞争力。但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现实:苏格兰威士忌历经三百余年的发展,日本威士忌也走过近百年的品牌沉淀,其蒸馏设备、工艺体系与风土表达早已形成成熟的范式。这些经验并非壁垒,而是可供借鉴的产业智慧。若因追求“全链条国产”而牺牲效率、风味稳定性或产品一致性,无异于舍本逐末。

事实上,纵观全球烈酒发展史,真正推动一个品类走向世界的,从来不是设备或原料的“血统”,而是品牌的塑造与文化的输出。苏格兰威士忌之所以风靡全球,并非因为每一台蒸馏器都产自苏格兰本土,而是因其建立了以产区、年份、木桶类型为核心的品质话语体系,并通过品牌叙事将“烟熏泥煤”“海洋气息”等风味标签深植人心。日本威士忌的崛起更是一个典范——山崎、白州、响等品牌并未刻意强调“全日本制造”,依然打造出兼具国际辨识度与文化独特性的产品矩阵,最终赢得世界的尊重。

反观中式威士忌,其目前尚处于“从0到1”的关键阶段。全国持证威士忌酒厂越来越多,年产量持续增长,消费者认知也在快速提升。但真正具备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品牌仍属凤毛麟角,许多产品仍停留在“模仿苏格兰”或“复刻日式”的层面,缺乏清晰的风味定位与文化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若将大量精力耗费在“是否国产”这类技术细节的争论上,反而可能错失品牌建设的黄金窗口期。

真正的“中式”,不应拘泥于物理层面的“国产率”,而应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中国表达”。它可以是东方哲学中的“阴阳平衡”在酒体结构上的体现,可以是二十四节气对酿造节奏的指导,也可以是茶、中药、陶器等传统文化元素在陈酿或包装中的创新融合。正如中国白酒的香型体系建立在地域风土与微生物群落之上,中式威士忌的“身份认同”,也应根植于中国特有的气候、水质、粮食品质与审美情趣。

更重要的是,品牌的建立需要时间、耐心与一致性。一款威士忌从蒸馏到装瓶,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陈酿周期。在这期间,企业必须持续投入品牌建设,讲好故事,建立信任。消费者最终记住的,不是某台蒸馏器的产地,而是那个能唤起情感共鸣的品牌名字。

苏格兰斯佩塞一位老酿酒师曾告诉《华夏酒报》记者:“你可以复制我的蒸馏器,却复制不了我祖父在平安夜点燃泥煤的记忆。”品牌是记忆的容器,也是商业的终极护城河。

值得欣喜的是,已有先行者开始走出“原教旨主义”的迷思。一些新兴品牌选择国际成熟设备以确保工艺稳定性,同时,专注于本土风土探索与风味创新,逐步形成“中国风味、世界工艺”的发展路径。他们不再急于定义“什么是中式”,而是用产品说话,用时间沉淀价值。

业内共识正在形成:未来五年是“中威”品牌化的关键窗口期。有从业者坦言:“或许谁先做到10亿元营收、1亿元利润,谁就能代表中式威士忌。”到那时,原料、设备、木桶的策略,都将围绕成功品牌重构。

综合来看,中式威士忌的崛起,注定不是一场“国产率”竞赛,而是一次“品牌心智”长跑。谁先挣脱“血统论”的执念,用中国风味、中国故事、中国品牌征服吧台与货架,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让全世界提起“Chinese Whisky”时,不再追问“够不够中国”,而是脱口而出:“哦!那是××,我喝过,很棒。”

有专家指出,未来,中式威士忌不在于能否造出最“中国”的设备,而在于能否酿出最“中国”的味道,并让世界为之倾倒。行业当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全球智慧,聚焦品牌打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威士忌之路——不是苏格兰的翻版,也不是日本的影子,而是带着东方神韵、自成一格的世界级烈酒品牌。

当中国诞生出第一个被全球消费者脱口而出的威士忌品牌时,那才是中式威士忌真正崛起的时刻。在此之前,少一些执念,多一些创造,或许才是最“中式”的智慧。

先让世界记住名字,再讨论血统。

来源:华夏酒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