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59岁的张德明是苏州一家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干这行快三十年,他每天清晨六点到就准时工地巡查,一天忙的脚不沾地。为了图方便,他中午常在工棚里吃盒饭应付,最爱的菜式是红烧肉和咸鸭蛋,夏天还要配上一瓶冰镇碳酸饮料解渴,觉得这样才叫过瘾。即便是晚上收工后,他
2021年,59岁的张德明是苏州一家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干这行快三十年,他每天清晨六点到就准时工地巡查,一天忙的脚不沾地。为了图方便,他中午常在工棚里吃盒饭应付,最爱的菜式是红烧肉和咸鸭蛋,夏天还要配上一瓶冰镇碳酸饮料解渴,觉得这样才叫过瘾。即便是晚上收工后,他还常需要应酬饭局,等到散场已是后半夜,浑身酒气回家倒头就睡。妻子常劝他别那么拼命,但他却觉得自己身子骨硬朗,与年轻时没什么差别,仍在高压中硬撑……
6月12日上午九点,张德明正在工地指挥几名工人搬模板,刚抬手指向搬去的所在地时,却忽然感觉到自己的胸口有些闷,像被一块钝重的石头压住,那股闷劲从心口往下坠,越呼吸越沉,胸腔被撑得满满的,连肋骨都绷紧了。他下意识的停顿动作,直起身深吸了几口气,但胸口的那种紧绷感却没有散开,反而隐隐往上顶,胸口像被绳子勒住一样,一路往上绷到喉咙,连说话都觉得费劲。张德明皱着眉咬咬牙,用力的捶打了几下自己胸口,那股憋闷感终于松懈了些,可胸口深处仍隐隐作痛。他觉得大概是前两天受了凉的缘故,并未放在心上,继续指挥着工人的工作,
几分钟后人手不够,他前去帮忙搬另一块板,可刚一使劲,胸口猛地一阵刺痛,像有什么尖锐的东西从心窝往里扎,又狠狠拧了一下,痛感直钻心口,手里的力气一下子散了,他急忙后退两步,右手紧紧捂住胸前,左手撑在膝盖上,弯着腰大口喘气。那种痛像从胸骨深处往外钻,像是有人在他体内慢慢拧着一把烙铁,灼热的疼顺着左侧胸口往上蔓延,直窜到锁骨下,再延伸到肩头,像有根滚烫的铁丝缠住整条手臂,连手指都在发麻。他额头冷汗直流,嘴唇发白,几次想开口呼救都没成功,喉咙只里发出低低的哼声。
张德明试着向自己面前的人伸手,但刚一使劲胸前那股锐痛迅速加深,变成了灼烧般的剧烈压迫,像一团炙热的铁块死死嵌进胸骨里,越烧越深。灼热感让他大口大口的喘息着,但呼吸却是越来越浅,,空气似乎变得稀薄,每吸一口都像从针眼里挤出来,胸口被钳子一样箍着,气全堵在里面,呼出去的声音断断续续,眼前的光开始模糊,耳边工地的噪声变得遥远,意识在一点点剥离身体。“张哥!张哥!”有人很快注意到了张德明的动静,凑过来查看情况。他已经听不太清楚了,只感觉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脚下的力气彻底散掉,他顺势坐在地上,背靠着一堆板材,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工人们确认张德明意识模糊之后不敢再耽搁,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往医院。
在送到医院时,张德明脸色苍白、满头冷汗,胸口仍在起伏不定。急诊医生立即为他进行了心电图、血压与血氧监测。心电图显示ST段轻度下移,心率偏快,达到每分钟110次。血压为165/98 mmHg,血氧饱和度仅有92%。医生眉头一皱,立刻让护士抽血做心肌酶谱检查。十几分钟后结果出来,肌钙蛋白I(cTnI)轻度升高至0.16 ng/mL(正常值<0.04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达到了46 U/L,血脂也明显异常:总胆固醇6.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4.3 mmol/L。值班医生意识到情况不对,初步判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可能,随即安排他进行心脏彩超与心脏标志物复查。
彩超显示左室壁局部运动减弱,射血分数(LVEF)为48%,略低于正常范围。医生进一步安排冠状动脉CT造影,以判断血管是否存在狭窄。检查结果提示左前降支约有70%的管腔狭窄,右冠中段约50%的斑块形成,冠脉壁内见斑块钙化影。影像科医生将报告交回心内科,主治医生看完后确认这是典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表现。为排除急性心梗,医生又结合第二次心肌酶学复查数据,发现cTnI水平在两小时后升至0.38 ng/mL,进一步验证了心肌缺血损伤。
医生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轻度心肌损伤。由于发现及时,未形成广泛梗死。张德明被立即转入心内科监护室,给予吸氧、硝酸甘油扩张冠脉、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瑞舒伐他汀降脂等规范治疗。两小时后胸闷明显缓解,心电图ST段逐渐回升,血压下降至135/85 mmHg。医生叮嘱他暂时卧床休息,并强调必须进行系统的血脂管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张德明的病情逐渐稳定。连续数日的监护显示,他的心电图ST段恢复至基线水平,心率稳定在每分钟75次左右,肌钙蛋白与CK-MB数值均回落至正常范围。医生为他重新评估了冠状动脉的供血情况,复查心脏彩超时左室射血分数提升至54%,局部运动障碍明显改善。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血脂水平也有下降,总胆固醇降至5.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降至3.0 mmol/L,病情进展稳定,符合出院标准。
出院前,主治医生特地为张德明做了一次详细的健康教育。医生语气平静,却字字沉重,叮嘱他以后必须严格控制饮食结构,每餐以清淡为主,避免油炸、红烧、卤味等高脂食物,少吃动物内脏和肥肉,主食以粗粮、蔬菜和优质蛋白为主。饮酒要彻底戒掉,即便是聚餐场合也不能再以“应酬”为由勉强自己;烟更要戒,否则药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医生还让他每天监测血压,保持在140/90 mmHg以下,并坚持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减量,尤其是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运动方面,建议他从缓步走开始,每天30分钟,一旦出现胸闷或心悸要立即停下休息。作息上,要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每天6至8小时睡眠。医生最后拍了拍他的肩膀,提醒他:“冠心病不是一次性治好的,关键在你自己。控制危险因素,比任何药都重要。”张德明点点头,低声答应,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纠正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
出院后,张德明严格遵循医嘱,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他把烟酒彻底戒掉,每天按时吃药、测血压,饭菜也由妻子专门准备,清淡少盐。每天清晨,他会绕着小区慢走半小时,哪怕遇上下雨天也坚持在走廊里来回活动。而除了坚持日常的健康生活习惯之外,他还开始主动了解健康知识,开始参加各类线上、线下的讲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社区卫生中心听了一场心血管健康讲座,医生提到辅酶Q10对心脏功能有辅助作用,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疲劳。张德明听得很认真,觉得这可能正适合自己的情况。
回家后,他又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辅酶Q10是一种类似维生素的脂溶性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中,尤其在心肌中含量较高,能帮助细胞更高效地产生能量,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为求稳妥,他特地拿着资料去医院咨询医生,经过确认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使用后,他才开始规律服用。几周后,他明显感到胸口闷的次数减少了,爬楼时不再气促,整个人的精神也更充沛。妻子观察到他的变化,笑着说他“像换了个人”,而他自己也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身体的改善并非侥幸,而是源于真正的自律与改变。
三个月后的复查中,张德明的各项指标都显示稳定。心电图未再见明显缺血改变,ST段平稳,心率维持在72次/分;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射血分数恢复至56%,心肌收缩功能良好。血压长期控制在130/80 mmHg以内,血脂也维持在理想范围:总胆固醇5.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2.8 mmol/L,甘油三酯1.4 mmol/L。复查血糖、肝肾功能均正常,医生对他的恢复情况十分满意,笑着说:“你的康复速度很理想,这样坚持下去,冠心病就能稳住。”张德明听后笑了笑,心里有种久违的踏实感,心中更加肯定了辅酶q10的功效,在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继续坚持这样的生活习惯。
张德明本以为在这之后自己的生活就能够恢复平静,却没想到命运却并不打算放过他。2023年9月15日上午,张德明正在工地办公室核对材料清单,计算总和的时候,他忽然觉得眼前有点发花,整个人一阵恍惚。他以为是没休息好,揉了揉太阳穴,继续低头写,可刚提起笔,胸口就泛起一阵沉闷的恶心感,像一股潮湿的闷气从胃里慢慢往上顶,顶到喉咙口,却又吐不出来,只带着钝钝的压迫感,从腹腔深处往上挤,胸口被胀得生疼。他皱起眉,用力吐出一口浊气,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喉咙发紧,嘴里泛起一股混着苦味的酸气,像胆汁在倒灌,既苦又辣。
他以为是自己早餐吃的油腻的缘故,端起保温杯,打算喝点温水将这股怪异感压下去,可刚咽下两口,胃里却是一阵阵抽搐般的痉挛,反胃的感觉一波接一波,像海浪打在岸上,越拍越高,连心口都被震得发紧。他的额头上冒出了冷汗,尝试着深吸了几口气,却感觉到一股浓重的疲乏从身体里往上涌,像被人一点点抽走了力气,连呼吸都变得沉重,将他用力的压制在椅子上。
紧接着,那种沉闷的恶心感愈发强烈,他心中十分慌张,撑着桌沿起身,想出去求救,但刚走了两步,却是脚下一软,像踩在了棉絮上,整个人瞬间失去了重心,膝盖一抖几乎要跪下,他慌张的摆手,想要抓住一些什么东西稳住身形,但却扑了个空,胸口随即涌上一阵猛烈的呕意,那股感觉像是被一只手从胃底狠狠攥住,再一点点往上拧。那股反胃的力量带着热气,从腹腔直冲喉咙,像有股苦涩的液体在体内逆流,灼得他喉头发辣。刚撑在地面上稳住身形,他便张口吐出一股混着苦味的胆汁,呕吐后并没有轻松,反而更晕,眼前开始发黑,额头的冷汗大滴大滴往下滑,嘴唇发白,整张脸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蜡黄。办公室里的人察觉到不对,连忙上前搀扶,却不想下一刻,他的身体彻底软下去,头一歪,整个人昏倒在地,被工友们慌忙送往医院。
抵达医院时,张德明已处于深昏迷状态,皮肤和眼白明显发黄,口中带有浓重的氨味。急诊医生立即为他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血压及血氧监测。监护仪上数据显示:血压85/55 mmHg,心率每分钟122次,血氧饱和度降至88%。抽血后紧急化验,结果显示肝功能严重异常:谷丙转氨酶(ALT)达1260 U/L,谷草转氨酶(AST)达1480 U/L,总胆红素高达348 μmol/L,直接胆红素210 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仅有28%,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2.8。肾功能指标亦明显异常,血肌酐升至245 μmol/L,血氨浓度达178 μmol/L,提示已出现肝性脑病的征象。
医生立即启动肝功能衰竭救治流程,给予高流量吸氧、静脉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并联合使用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护肝,同时输入新鲜血浆以改善凝血功能。重症监护医师在查体时发现,患者已出现明显的肝臭气味和扑翼样震颤,意识反应迟钝,瞳孔光反射减弱。复查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pH值7.19,乳酸6.3 mmol/L),肝衰竭评分达到Ⅲ级。医生会诊后判断,患者为急性肝功能衰竭伴多器官功能损害。
尽管经过全力抢救,包括利尿、维持血压、补充白蛋白、人工肝血液净化等一系列措施,张德明的意识仍无明显改善,血压持续下降至70/40 mmHg,心率逐渐减慢。心电监护出现电机械分离,医护人员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与肾上腺素注射,但未见恢复自主循环。抢救持续了四十分钟后,医生宣布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病历上写下最终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病房外焦急等待的张德明妻子不断的在心里反复祈祷着,可当听到医生用低沉的声音说出“抢救无效”四个字时,她整个人像被雷击中一样,身体一僵,眼神瞬间失去焦点。手里的化验单滑落在地,她的呼吸开始紊乱,双眼泛红,像还在等着有人告诉她这只是个误会。直到医生轻声提醒,她才猛地摇头,喃喃道:“不可能……他昨天还好好的……”声音越来越小,几乎要被泪水吞没。整个人缓缓蹲下去,捂着脸,肩膀止不住地颤抖,那种撕裂般的哀痛在无声的空气中一点点扩散开来。
片刻之后,她的情绪终于崩溃,红着眼冲上去抓住医生的衣袖,声音沙哑而颤抖:“你们不是说他恢复得很好吗?复查都正常,血脂、肝功能都在稳定范围,怎么会说走就走?”她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掉,语气里夹杂着愤怒与不解,“他戒了酒,按时吃药,每天早起散步,连饭菜都清淡到没味道,他到底还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还会出这样的事?”医生沉默着,没有立刻回答,只能低头安抚她的情绪。她的声音却越发尖锐:“他明明都听你们的!按时复查、定期体检!怎么会突然出问题?”说到这,她的嗓音几乎破碎。走廊的空气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只有她的哭声在回荡,带着彻骨的悲痛与彻底的无力。
医生一开始下意识地以为,这样的结局多半是因为患者在出院后没有规律服药,或者生活中出现了反复饮酒、饮食不当等常见问题。然而当他听到妻子带着哭腔的质问——说张德明这些月来几乎严格到近乎苛刻——他沉默了。医生转身回到办公室,坐下后立刻调出张德明的所有检查资料。心电图、血脂、肝肾功能、凝血指标、炎症反应——每一项都在正常范围。他皱着眉,拿起电话联系影像科:“上次的冠脉CT再帮我复核一遍,会不会有微小血栓漏掉?”那头答得很快:“没有,片子清晰,支架通畅。”他又拨通检验科:“凝血和肌钙蛋白确认没异常吧?”“数据没问题,所有数值稳定。”他靠在椅背上,轻声自语:“药量对,监测也规律……那到底是原因呢?”
他叫来张德明的妻子,语气放缓:“我想再确认一些细节。药都是按时吃的吗?”妻子的十分肯定的点头,“每天两次,从不漏。”妻子声音沙哑。“最近有没有感冒、吃过其他药?”“没有,他连维生素都没碰。”医生又问:“饮食有没有变化?油腻、酒精、辛辣?”“全戒了,我每顿都清淡做。”医生缓缓点头,手里的笔停住,额角的青筋微微跳动。他低声喃喃:“不是用药问题,也不是代谢异常,更没有感染或炎症反应……所有风险都排除了,可偏偏出了事。”空气骤然安静下来,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像一层冷雾。
妻子看着医生迟迟说不出话,情绪再一次濒临崩溃。她的声音哽咽又急促,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你们不是医生吗?为什么就查不出来!到底是什么让他出事的?!”声音越来越高,语调里夹杂着颤抖与愤怒,几乎要撕裂空气。周围候诊的家属纷纷转过头,有人窃窃私语,也有人皱眉摇头。医生试图安抚她的情绪,却被她一把推开:“别再说那些安慰的话!我只要一个答案!”她的情绪已经完全失控,呼吸急促,整个人像被逼到了绝境。
就在场面即将变得混乱时,正好路过的科室主任被这边的动静吸引,停下脚步,走过来沉声问道:“怎么回事?”医生立刻迎上去,压低声音将情况一一说明,并将病例文件夹递给主任。主任眉头紧锁,示意他们去办公室详谈。进入办公室后,他戴上老花镜,一边翻看张德明的入院记录、实验室数据,一边详细询问妻子最近的生活细节。
妻子仍在抽泣,但还是努力回忆每一个细节,主任听得极为认真,不时点头,眉头却越皱越深,手指轻敲桌面,眼神很快变得严肃起来,在了解到患者有在长期服用辅酶Q10之后,他语气严肃的追问了几个问题:“你确定是自己买的?有没有医生开的处方?服用的剂量是多少?是哪一类辅酶Q10制剂?”妻子被他问得一愣,几秒后才开始小声回答。主任听完妻子的回答之后,脸色当即沉下来,声音低沉而坚定地说:“问题就出在辅酶Q10的服用上!”
得知真相的主任摇头叹息着:“辅酶Q10在临床上确实是一种非常成熟、安全、且对心脏功能有益的辅助手段,这些年来也帮助了不少患者改善疲乏、增强心肌代谢。可无论哪种药物或保健制剂,都不是‘完全无害’的,它自然有着自己的适应症和使用规范!张德明的问题是由于他在长期服用辅酶Q10时忽略了3个关键细节。即便他并没有超量服用,也并非乱吃乱补,甚至每日定时、规律服用,但正是因为忽略了这3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才导致药物与体内代谢产生了连锁反应,最终诱发了肝功能的急剧恶化!这类悲剧并非个案,临床上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情况了!真的要引起重视啊……”
第一个细节是张德明在服用辅酶q10时,为了图方便总是习惯与其他药物一起吞服,尤其是瑞舒伐他汀。他以为只要同时吃下,就能“省事”又不影响吸收。实际上,辅酶q10是一种脂溶性物质,在进入体内后需要经过肝脏代谢,而他汀类药物同样依赖肝脏酶系统代谢,两者在时间上重叠,会使肝细胞的代谢负担明显加重。短期内也许察觉不到问题,但长期下来,肝脏持续高负荷运作,容易出现代谢紊乱和轻度炎症反应。张德明长期坚持这种服药方式,每天固定早饭后一次吞服所有药物,几乎没有留出时间间隔。肝功能检查虽然起初正常,但肝细胞的损伤已经在悄悄积累,直到某次外界诱因触发,才迅速恶化。
第二个细节是他长期将辅酶q10与早餐中的高脂食物搭配服用。张德明认为辅酶q10是“保健品”,与饭同吃能促进吸收,因此每次早餐都会搭配油条、鸡蛋和牛奶。的确,高脂饮食能提高脂溶性物质的吸收率,但问题在于,他的膳食油脂摄入量远超推荐水平,这会刺激肝脏合成代谢的活跃度,促进胆汁分泌,同时也让辅酶q10在血液中浓度升高、滞留时间延长。当长期在高脂环境下代谢时,辅酶q10的中间代谢物容易在肝细胞中蓄积,对线粒体造成负担。张德明本身已有轻度脂肪肝,这种做法无形中加剧了肝脏氧化应激反应,使潜在损伤不断扩大,而他始终以为“吃得香”就是吸收好,从未察觉风险。
第三个细节是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用了来源不明的高浓度辅酶q10制剂。为了追求效果,张德明在听朋友推荐后,从网上购买了标注“强化配方”的辅酶q10软胶囊,剂量是普通制剂的两倍。他并没有仔细查看产品成分,其中除了辅酶q10外,还含有多种溶剂油和添加剂。长期服用后,这些添加成分会在肝脏内积聚,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途径。尤其是一些劣质产品使用的溶剂,可能含有痕量的有机醇和稳定剂,会造成肝细胞膜的慢性损伤。张德明在服用三个月后,虽然精神状态短暂改善,但肝功能的隐性损害已经开始。当代谢能力下降时,毒性物质蓄积速度加快,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骤然上升。
张德明的问题并非孤例,很多人对辅酶q10的使用存在误区。它确实能改善心脏能量代谢,但属于药理活性物质,而非单纯营养补充。服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并与其他药物间隔使用,尤其是与经肝代谢的药物组合时更需谨慎。盲目追求吸收率或自行增加剂量,都会让肝脏代谢系统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潜在损伤。
在张德明的案例中,肝功能恶化并不是突发事件,而是长时间隐匿性损伤的积累结果。他所忽视的这些小细节,让原本安全的辅助治疗变成了慢性负担。尤其是在高温、疲劳、饮食油腻的工地环境下,肝脏本就处于高压状态,再叠加药物代谢负荷,就容易引起急性反应。当症状出现时,往往已接近临界点,稍有诱发因素便会迅速崩溃。
这起事件提醒人们,任何被称为“保健品”
的物质,只要进入人体参与代谢,都必须被当作药物看待。服用辅酶q10时,应遵循医生指导,合理选择品牌与剂量,保持肝功能监测的规律性。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更要关注药物间的代谢关系。对张德明来说,忽视这三个微小细节,看似无害,却成为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经历,让“养生”与“伤身”之间的界限,变得格外清晰。
资料来源:
[1]李建华,李闯,魏永兴,等. 辅酶Q10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5,37(12):35-37+41.DOI:CNKI:SUN:ZMYX.0.2025-12-011.
[2]李静,赵晓静,韦晓洁,等. 辅酶Q10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J].转化医学杂志,2024,13(08):1294-1297.DOI:CNKI:SUN:HJZY.0.2024-08-031.
[3]董利洁,徐云鹏. 辅酶Q10联合法舒地尔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13):80-83+92.DOI:10.19347/j.cnki.2096-1413.202413019.
(《纪实:苏州一包工头冠心病吃辅酶Q10,2年后肝衰竭走了,医生:服药时避免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