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时代,AI工具的普遍应用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招致大量冲击和争议。而在学术写作中,人工智能已经不是能不能用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恰当、合规地应用以实现学术研究的核心目标。人工智能时代给整个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学术规范规则带来了挑战。“我们能否运用其进行写
每一位准备论文的你或许都面临过以下困惑:
用AI写论文算不算抄袭?
AI输出的内容是否可靠?
为什么要用AI来进行写作?
如何正确使用AI辅助论文写作?
……
人工智能时代,AI工具的普遍应用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招致大量冲击和争议。而在学术写作中,人工智能已经不是能不能用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恰当、合规地应用以实现学术研究的核心目标。人工智能时代给整个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学术规范规则带来了挑战。“我们能否运用其进行写作?”“如果可以,又该受到哪些限制?”“我们该如何运用其写作?”
这些在 《如何用AI写论文:实操与规范》中将一一得到解答。来看看本书作者之一、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马颜昕老师怎么说吧↓
01我们能否运用AI进行论文写作?
ChatGPT或DeepSeek这样的大语言模型可以轻易通过图灵测试,那是否说明其能够像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那样进行思考?它们是否能真正理解其输出的内容?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答案仍然是“NO”。
从当前大语言模型的技术实现路径看,其本质是通过大量的语料库的预训练,使得AI能够不断输出最符合训练模型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AI遵循的是训练中形成的上下文“概率”,而非真正理解了文本中所蕴含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ChatGPT或DeepSeek完成的正是拟人行为,而非像人一样思考。其内容可能出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幻觉”。对于学术写作来说,尤其需要担心编造文献的问题。
即使是在AI已经广泛使用的国外高校,违规使用AI进行考试或论文创作仍然可能成为一个后果严重的“错误”。我国《学位法》制定过程中,曾经在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人工智能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学位证书被撤销。不过,这种具体的列举在《学位法》最终版本中被删除。这一方面体现出立法者对于潜在“人工智能代写”问题的担忧,另一方面又展现出对于“AI写作”这一新鲜事物,立法者最终没有采取“一刀切死”的思路,而是留下了解释空间。
当前,国内外各个高校、学术团体、期刊纷纷制定了各种关于AI参与写作的规范要求,这些规范要求不一而足,如果违反可能产生的后果也各不一样。这也使得“用AI写论文是否构成抄袭”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使用AI的过程是否合规”。合规使用AI,则不构成代写或抄袭,反之,则可能构成学术不端,从而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利后果。
02使用AI进行论文写作的前提条件
学术市场的逻辑核心之一是责任机制,通过责任主体实现学术信任链条,从而更高效地实现学术观点上的优胜劣汰。而AI并没有改变这一机制。
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说,在AI写作过程中,人类作者才是真正决策者,决定了这个研究的整体方向、具体操作、具体内容以及价值上的取舍判断,也因此虽然有AI的介入,但并没有改变人类作者的决策地位,也不改变其责任地位。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前的AI并非科幻意义上拥有自己主体地位的强人工智能。这些AI没有独立的权利能力,因此也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责任能力,不可能成为权利主体与责任主体。对于作者来说,权利与义务、责任相适应,如果希望AI承担责任,那是否也意味着愿意将作品的权利让渡给AI?因此,至少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作者应该作为责任主体承担作品的全部责任。当前许多期刊也已经发布公告,不允许人工智能作为作者列明,要求人类作者承担全部法律与道德责任。
不管产生的文字来自手写还是打字或者调校AI生成,决定这些文字如何呈现的是作者自己,最终因为这些文字享受权利或承担法律、声誉责任的还是作者自己。因此,作者在使用AI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守主人翁意识,文责自负。
是否合规是判断责任承担的一个关键要件,同时也是保护作者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机制。因此,在使用AI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对规范的了解和遵守。此处还需要特别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自证合规”。
从整个学术市场的角度来说,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严格地自证合规可以提升作者的可信度,降低学术市场的运行成本。因为一旦发生争议,不只是争议的解决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争议本身也会削弱作者乃至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公信力。因此,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守形式要求,完成自证合规,有利于整个学术共同体和人类学术事业的发展。
具体来说,自证合规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自己的AI使用场景,并根据使用场景和管理主体的不同确认可能适用的不同规范。比如,是用于写作程序性文件还是课程论文?或者是考试论文?又或者是学位论文或期刊论文?这其中有些场景是可以使用AI的,还有一些是不可以的,一定要分场景来查询和确认规则。此外,不同的管理主体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就好比同一个场景,有些学校允许使用AI,但也有部分学校是明令禁止的。甚至同一所学校的不同老师之间也可能存在规则上的差异。比如第一章所说的杨海山案中,当事人的任课教师不允许该门课程使用AI,但是当事人的导师却允许学生在他的课程中使用AI。而不同的学术团体和期刊同样可能有不同的规则。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使用场景和管理主体两个方面来确认规则。
第二步,依据规则来恰当使用AI。比如,规则中如果允许使用AI搜索资料或进行语言校对,但不允许使用AI直接生成成果文本材料,那就一定要遵守规则的要求,不能有侥幸之心。如果规则相对比较概括,没有提供细致的指引,那就可以按照本书第五章介绍的一般性操作规范予以操作。
第三步,使用AI过程中,对于关键观点、信息与数据,确认原始来源,并引注原始文献。这一方面是为了对抗可能的人工智能幻觉或错误,保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原始文献作者的学术贡献的尊重。
第四步,对于无法寻找到原始出处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交叉验证,并根据验证得到的置信度情况予以使用。即:可验证且验证方式可信的信息,使用;难以验证或验证方式可行度不高且内容不重要的信息,不使用;难以验证或验证方式可行度不高但内容又非常重要的信息,进行充分说明后作为猜想等方式使用。
第五步,对AI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以备后续说明和可能的审计。应当记录的情况包括:AI版本,输入的原始提示词,AI输出的文本、资料、数据等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颠覆了过去传统的查重模式,当前仅利用最终论文文本难以进行准确的“反AI查重”,既可能漏过,也可能误伤。因此,未来的“反AI查重”很有可能是采用事后查重与事前过程记录检查相结合的全流程审计方式。作者在使用AI的过程中,应当对使用全过程进行必要的留存。当前,部分AIGC工具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记录功能。
第六步,对于使用AI生成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了AI的部分,对使用过程、使用方式、使用的AI版本进行声明。具体的声明形式依据场景、用途、学校、期刊、学术团体等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形式。
AIGC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或争议。其负面影响或争议之一就是可能产生相应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权益的侵害。
为了防止出现侵权风险,论文写作者在使用AI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使用规范的AIGC工具,比如通过国家算法备案或相关官方评估的正规公司推出的AIGC产品。 这些规范的AIGC产品,其训练数据一般相对正规,涉及知识产权争议的可能性更小。退一步说,即使像ChatGPT那样涉嫌知识产权争议,这些正规公司也更有能力处理和解决这些知识产权争议。
第二,使用过程中,尽量找到原始出处进行引用。引用原始文献,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知识产权争议。而且也正如前文所述,对原始文献的查阅、引用,还可以增强论文可靠性并尊重前人的研究贡献。
第三,对于事实问题要进行多角度核查,寻求权威、负责的资料来源。当今网络世界,不只是人工智能幻觉,其他网络资料也可能存在各种编造的垃圾信息,比如营销号或不可靠的自媒体。因此,面对事实问题,尤其是涉及他人名誉等敏感事项的事实问题,应当尽可能地寻找权威媒体等信息来源,并进行一定的交叉验证。
《如何用AI写论文:实操与规范》
ISBN:978-7-300-34353-2
作者:马颜昕 许慧妍 林颖
出版时间:2025-9
作者简介
马颜昕,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共建教育立法研究基地秘书长、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网络与信息法学会理事、广东省行政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数字法治领域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于权威与核心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出版首本数字政府领域法学著作,作为主要专家参与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数据要素、自动驾驶、电子政务等领域国家与地方的立法或标准起草工作。
许慧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中山大学教育学硕士,可信AI联合创始人,广州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人类学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政法司-华南师大共建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成员、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成员。主要从事互联网新生态与青少年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教育与科研上,主持与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十项。曾在中英文权威期刊发表十数篇学术论文。撰写省部级政策咨询报告(并获领导批示)近十篇,获知识产权(软著)多项。多次指导学生获创新创业大赛或学科大赛省级奖项。
林颖,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VUB)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法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LSTS)成员,兼任网络与数据安全实验室(Cyber and Data Security Lab, CDSL)成员,获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据治理、跨境数据流动、人工智能风险监管以及数字法治体系的国际互操作性等前沿议题,并积极参与相关议题的公共传播与政策讨论。参与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应邀在沙特、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学术报告交流。此外,其研究观点亦多次被新华社、《环球》杂志等主流媒体采访引用。
内容简介
在学术写作中,人工智能已经不是能不能用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恰当、合规地应用以实现学术研究的核心目标。这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在规范建构层面,本书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规范与伦理的发展趋势,即:在人工智能时代,哪些学术价值应当被坚持,哪些规范又应该进行相应调整。在实践操作层面,从讨论AI“有没有用”,到AI“能不能用”,最后回到AI“怎么用”,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合规使用AI撰写论文的基本框架与操作指南,提供了合规写作的理论指导及操作路径。
目录
第一章 用AI写论文:六个关键问题
一、什么是AIGC?
二、ChatGPT或DeepSeek作为AI有何特殊之处?
三、AI能否真正理解其输出的内容?
四、AI输出的内容是否可靠?
五、用AI写论文算不算抄袭?
六、为什么要用AI来进行写作?
第二章 正确使用 AI进行学术写作的前提要求
一、创新、严谨、负责与合规——学术论文核心要求在 AI时代的延续
二、技术敬畏、规则敬畏
三、识别真伪——正确认识 AI的能与不能
四、混合式创新——利用AI创新而非被“惰”落
五、文责自负——学术市场的基本逻辑
六、自证合规——对 AI的正确使用与恰当说明
七、防止侵权——知识产权、名誉权以及更多
第三章 AIGC工具全景化介绍——未来已至
一、DeepSeek介绍
二、常见其他通用大模型工具介绍
三、学术专用大模型工具
四、其他 AI辅助工具
第四章 文科生必学的 AI操作
一、AIGC基础:什么是提示词以及提示词工程
二、AI会犯错,但你不能
三、AI助力学术的九大场景应用
第五章 AI学术伦理——如何证明你没有作弊?
一、什么场合可以使用 AI、什么场合不可以?
二、如何选择合规的AI工具?
三、如何恰当说明?
四、如何保留材料自证合规?
五、如何保护隐私与数据安全?
第六章 AI写作全流程实战攻略
一、撰写文献综述
二、撰写开题报告
三、撰写课程论文
四、撰写学位论文
五、课题申报
六、中学生科研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