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奢电商市场变天!头部融资6亿如今欠薪,年轻人真的没钱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18:02 1

摘要:当“奢侈品电商第一股”寺库1.53亿股股票被冻结、深陷欠薪退款风波濒临破产时,这个崛起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行业标杆,用戏剧性的坠落写下了消费市场的转折注脚。

当“奢侈品电商第一股”寺库1.53亿股股票被冻结、深陷欠薪退款风波濒临破产时,这个崛起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行业标杆,用戏剧性的坠落写下了消费市场的转折注脚。

有人将其归因为“年轻人没钱了”的简单逻辑,但拨开表象可见,这背后是宏观周期、消费心态与行业生态共同作用的复杂图景。

寺库的困境很容易让人得出“二手奢侈品行业不行了”的结论,但数据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边是头部平台的崩塌,资金链断裂、财报停更、退市警告等问题接踵而至,成为资本市场弃子。

另一边是整个市场的逆势增长,机构预测显示,2025年国内二奢市场规模将达到348亿元,相比2016年的58.8亿元已翻了近3倍,且预计2030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这种分裂源于双重结构性变化。从用户结构看,寺库赖以生存的核心客群出现明显萎缩,24-35岁的购买主力占比近半,而这两年青年群体收入预期下降,让非刚需的二奢消费首当其冲。

更关键的是,曾贡献87%用户的女性群体占比跌至65%,这与消费领域“女性主导高端消费”的规律直接呼应。

但与此同时,新的消费力量正在崛起:2025年春节期间,五线城市的二奢订单量同比增长33%,陕西安康、山西朔州等城市的增速甚至超过100%,县域中产正成为市场新客群。

渠道变革则加剧了行业分化。寺库未能跟上的,是短视频与直播重塑的交易逻辑,红布林数据显示,直播场景下的二奢客单价是常规销售的3倍,而线上线下一体化已成为行业标配。

当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直播直观验货、依赖县域本地服务网点交割时,固守传统模式的头部平台自然被市场抛弃。这意味着,寺库的破产并非行业性衰退,而是旧模式在新市场环境下的必然淘汰。

“消费主义退潮”的说法在社交平台广泛流传,“0.9元午饭”“20元周食材”等省钱话题频上热搜,尼尔森2019年报告中“42.1%的90后使用信用卡或花呗”的数据更被反复引用,似乎印证着年轻人正在全面收缩消费。

但这种判断忽略了消费结构的深层变化:所谓“退潮”并非欲望消失,而是价值排序的重组。

德意志银行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18%-20%,基本跌回2020年水平,核心原因是消费者对品牌溢价的认同度下降,频繁涨价与迟缓的产品创新,让更多人转向性价比更高的二手市场。

二奢交易中,箱包品类以80%的交易量撑起市场,腕表则以4.7%的交易量贡献12.4%的交易额,这种“重实用、轻虚荣”的选择,正是消费理性化的直接体现。

与日本泡沫破裂后全面保守的消费心态不同,中国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正在“精打细算”与“品质追求”间寻找平衡。

他们可能缩减奢侈品开支,却愿意为潮玩、Citywalk等体验型消费买单。

对房产等重资产持谨慎态度,却在可控的小消费中追求情绪价值。转转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女性用户在二奢交易中占比显著提升,且更倾向于选择经典款、高保值率单品,这种“花在刀刃上”的消费观,本质是对传统消费主义的主动修正而非被动放弃。

90年代日本泡沫破裂后,房价暴跌、人口老龄化、产业链外迁等因素叠加,催生了“低欲望社会”,耐用品消费持续下滑。

中国当前虽面临相似的老龄化压力但消费市场展现出更强的弹性。

这种弹性来自两点:一是城市化仍在深入,低线城市耐用品渗透率尚有提升空间,消费收缩主要集中在非必要支出。

二是数字经济带来的供给革新,拼多多、好特卖等品牌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低价优质”,国货品牌则以文化赋能重塑价值,避免了日本式的全面通缩消费。

疫情期间,中国仅实施了短期适度宽松政策,而美国两年内释放8.5万亿美元流动性,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消费动能。

但更关键的是信心修复的节奏,当房地产调整影响家庭财富预期、就业不确定性增加时,居民储蓄率自然走高,这种“避险式储蓄”并非没钱可花,而是对未来的谨慎表态。

金融机构频繁营销贷款与消费者不愿借贷的反差,恰恰反映出“借贷消费”的信心基础正在瓦解。

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盲目买单,而是追求“性价比×情绪价值×可持续性”的复合价值,二手交易的环保属性、经典单品的耐用性、小众设计的个性表达,正在成为新的消费锚点。

从供给端看,行业竞争已从“价格战”转向“效率战”,直播验真、溯源体系、线下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正在解决二奢交易的信任痛点,这也是下沉市场能够快速崛起的关键。

长远来看,中国消费市场不会复制日本的“低欲望”路径,而更可能走向“理性升级”。

贝恩公司预测,到2030年内地消费者对全球奢侈品消费的贡献率将达50%,而当前二奢交易占比仅5%(欧美国家达20%-30%),这意味着市场仍有巨大空间。

当消费主义褪去虚荣的外衣,留下的是对品质、实用与个性的真实追求,这种转变或许不是行业的寒冬,而是更健康生态的开端。

年轻人不是真的没钱了,而是不愿再为虚假的价值买单。市场不是没有需求了,而是需要更适配新消费逻辑的供给。

在信心逐步修复、行业生态完善的过程中,消费市场终将走出波动,迎来更理性也更有活力的新生。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