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5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怎么可能得这个病?我又不是那种人。”
27岁的刘倩,是深圳一家航空公司的空姐。她爱干净、工作稳定、生活自律,平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身体很好,从不生病”。
可就在半年前,她在一次体检中发现HIV抗体呈阳性。她完全懵了,甚至一度以为是医院搞错了化验单。
医生进一步检查后确认:她确实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让她几乎崩溃。
“我到底是怎么感染的?”
带着疑问,医生详细询问了她的生活习惯和过往行为,最终找到了她感染的原因——不是她“放纵”,而是她对艾滋病存在6个严重误区。
刘倩有一位交往三年的男友,两人关系稳定。她始终坚信,有固定伴侣就不会有问题。
但事实是,艾滋病毒并不会因为你“专一”就对你网开一面。
医生发现,她男友在外出差时,有过不安全性行为。而刘倩完全不知情,从未要求使用安全套——这成为她感染的源头。
固定伴侣≠安全伴侣。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近年来异性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HIV感染的主要途径,占比超过75%。
如果伴侣的行为你无法百分百确认,那就一定要坚持使用安全套,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
刘倩平时经常健身、饮食清淡、作息规律,这也让她对自己的免疫力非常有信心。
她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只有“脏乱差”的人才会得。
但需要明确的是,艾滋病毒攻击的并不是体质,而是免疫系统本身。
它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CD4+),一旦被感染,即使你再健康,也无法阻止病毒的复制和破坏。
更糟的是,艾滋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免疫系统崩溃后才发现。
不是你没感冒,就等于没问题。
刘倩说,她和男友相处多年,从没觉得对方“不干净”。他阳光、体面,甚至比她更注重卫生。
但医生提醒她:艾滋病毒根本不会“写在脸上”。
感染者在早期往往没有任何外观异常,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不适。
你看到的是“人”,看不到的是“病毒”。
无论对方多么体面、干净、温柔,只要没有做过HIV检测,就不能排除感染的可能。
刘倩从没去过酒吧、不吸毒、不纹身,也没“乱交”过,她认为自己不属于“高危人群”。
但医生指出,在医学上,是否高危不看你“怎么看”,而是看你“做了什么”。
只要有过无保护性行为,哪怕只有一次,就有感染可能。
尤其是在与不确定HIV状态的伴侣发生性行为时,风险就已经存在。
根据《中国HIV/AIDS诊疗指南》,所有有过性行为的人,尤其是多性伴或不使用安全套者,都建议每年进行一次HIV检测。
检测不是污名,而是保护。
得知自己感染后,刘倩一度情绪崩溃,甚至拒绝配合治疗。
她以为,艾滋病就是“死刑”。
但医生告诉她,现在的医学早已今非昔比。
HIV感染≠艾滋病,感染≠死亡。
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服药,HIV携带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
目前,国家为所有HIV感染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只要坚持用药,病毒载量可以控制到几乎检测不到,既不会传染他人,也不会发病。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90-90-90目标”,就是希望90%的感染者知道自己状态,90%的确诊者接受治疗,90%的治疗者病毒抑制成功。
刘倩开始服药三个月后,病毒载量已经降到极低,身体状态几乎与常人无异。
刘倩最开始不愿告诉任何人,包括医生。她怕被人疏远,怕朋友远离她。
但医生告诉她:沉默不会保护你,反而会害了你和你爱的人。
在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HIV感染者在接受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任何歧视行为都是违法的。
同时,感染者有义务在性接触前告知对方自己的感染状态,如果隐瞒并导致他人感染,可能构成刑事责任。
只有勇敢面对,才能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写在最后刘倩说,如果早知道这些常识,她根本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她不是“乱来”的人,只是太相信自己不会是那个倒霉的人。
但艾滋病从来不挑人,不管你多干净、多专一、多自律,只要你对风险掉以轻心,它就可能悄悄找上门。
别等症状出现才后悔,别等确诊才重视。
每一次安全性行为,每一次主动检测,都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态度。
参考资料:
《中国HIV/AIDS诊疗指南(2021年版)》. 国家卫健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控中心.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 202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共识》. 2022年修订版.
来源:蜀山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