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渭南市中心医院特聘专家杨斌主任医师办公室窗外的树黄了又绿,诊室门口的标识换了数回,唯有那身白大褂下的仁心,在四十余载春秋里未曾改变。
渭南市中心医院特聘专家杨斌主任医师办公室窗外的树黄了又绿,诊室门口的标识换了数回,唯有那身白大褂下的仁心,在四十余载春秋里未曾改变。
四十二年前,杨斌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来到渭南地区医院(渭南市中心医院前身)时,医院只有200来张床位,肿瘤外科尚未独立成科。
记忆深处的画面,如同褪色的胶片——1983年的渭南地区医院,一栋三层小楼,一栋四层住院楼,几排简易平房,构成了他医学梦想启航的全部图景。他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回到陕西,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职业生涯:从“赤手空拳”到“微创精准”
杨斌的从医生涯,几乎与现代医学史上发展最迅速的几十年同步。
1983年,他踏入渭南地区医院大门,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1998年,医院成立胸外科,我是首任主任。”杨斌回忆道,“那是全院最年轻的外科,却做着全院风险最高的手术。”当时的胸外科只有4个人,杨斌一个人带领科室,几乎五年时间都以病房为家。
“科室刚成立时,我差不多五年都住在病房,很少回家。”他说得很平淡,仿佛在讲述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夜晚的病房走廊,常常只有他一个人的脚步声;急诊电话响起时,他总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杨斌说,“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我们一心只想把科室建设好。”
谈及早期的医疗条件,杨斌形容是“赤手空拳”的奋斗。
“那个年代,没有CT,没有B超,全靠问诊、观察和查体。”他说,“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化疗和放疗,但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能落伍。”杨斌坚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即使自费也要去。“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在那个医疗设备简陋的年代,反而锤炼出了他敏锐的临床直觉。
技术飞跃:从开胸大刀到胸腔镜微创
四十二年的从医生涯,杨斌亲历了医疗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
“技术的腾飞是从1992年开始的。”杨斌清晰记得医院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1991年,医院有了CT等设备更新,1992年医院发展大跨步腾飞。”
1998年,新的外科大楼落成,胸外科独立成科,杨斌担任主任。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创造的无数生命奇迹。其中一个案例,至今仍被同行称道:两个华县小伙嬉戏时,一根吃冰棍的竹板不慎刺入一人心脏,导致心脏破裂。
“当地医院紧急求助,但设备不足。”杨斌回忆道,“我们立即开启绿色通道,将患者直接转入我院手术室,成功完成了抢救。”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展现的不仅是他精湛的技术,更是临危不乱的胆识与担当。
杨斌说,外科医生要全面,要扎根临床,更要善于思考。
医患情深:从陌生人到亲人
在杨斌看来,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他始终坚信:“不要想能从病人身上得到什么,而要思考能为病人付出什么。”
这句座右铭,他用四十二年如一日的行动在践行。退休六年来,他仍然经常收到患者寄来的心意——有时是一把自家种的青菜,有时是几个新鲜水果,更多时候,连寄件人的姓名都没有留下。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段跨越二十多年的医患情。一位他曾救治的食管癌患者,家在华阴山区,即便在患者因车祸不幸离世后,他的子孙仍然会在逢年过节时,送来自家磨的豆腐和山里的核桃。
“还有家住渭北的患者,大热天骑着自行车来,就为了送几个西瓜。”说到这里,杨斌的眼角泛起温暖的笑意。这些看似微小的馈赠,却是医患之间最珍贵的情感见证。
活力与热爱:运动场上的“生命守护者”
脱下白大褂的杨斌,是运动场上的常客。乒乓球台前,他身手敏捷;自行车上,他矫健如风;游泳池中,他挥洒自如……这些运动不仅是他保持健康的方式,更是他释放工作压力的重要途径。
“外科手术需要精准的手法、持久的耐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杨斌笑着说,“乒乓球锻炼眼手协调,游泳增强心肺功能,骑行培养耐力——这些都与外科医生的职业要求不谋而合。”
2008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当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代表陕西省参与火炬传递。当手握祥云火炬的那一刻,他深深感受到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全体医务工作者。
“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杨斌动情地说,“火炬传递的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更是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正如奥运火炬一棒接一棒地传递,医学精神和医者仁心也需要代代相传。”
国庆坚守:四十二年的无言承诺
几乎每一个国庆节,杨斌都在医院度过。对于这份坚守,他有着独特的理解:“从穿上白大褂那天起,我们就宣过誓。病人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的职业使命。”
他记得有一年除夕,完成最后一台手术后,他匆匆赶往火车站,去找在苏州的女儿。空荡荡的车厢里,只有他一个旅客。乘务员打趣道:“这是您的专列,新年快乐!”
“节假日不休,周末不休,对我们来说是常态。”杨斌的语气平静如水,“只要病人需要,我们就在岗位上。”这份淡然背后,是四十二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奉献。
寄语后学:医者仁心,薪火相传
看着一代代年轻医生成长起来,杨斌有太多的嘱托想要倾囊相授。
“第一,要以身作则,医德为先。第二,常思奉献,莫问索取;第三,远离恶习,洁身自好;第四,勤学不辍,紧跟前沿;第五,提升素质,全面发展;第六,苦练基本功,莫要好高骛远。”
他特别强调:“外科需要天赋、勤奋与胆识并重。要踏实肯干,也要敢于给年轻人机会。”看着一批批年轻医生独当一面,是他最大的欣慰。
退休六年,杨斌仍每天早早来到医院。
晨曦中的医院大楼,与记忆里的三层小楼在时光中重叠。从青丝到白发,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健康。
杨斌的医者仁心,如同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四十二载不息。在每一个国庆节的晨曦中,在每一盏无影灯下,这样的坚守仍在继续,诉说着什么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来源:渭南医疗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