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眼下,正值河南“三秋”生产关键期,但多地异常偏多的降水,给秋收带来严峻考验。以河南安阳为例,9月以来当地出现持续性降水过程,导致大部分农田土壤水分饱和,农机无法下地作业,秋收进度受到较大影响。
央广网北京10月9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眼下,正值河南“三秋”生产关键期,但多地异常偏多的降水,给秋收带来严峻考验。以河南安阳为例,9月以来当地出现持续性降水过程,导致大部分农田土壤水分饱和,农机无法下地作业,秋收进度受到较大影响。
目前,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已发出紧急通知,在加强农机统筹调度的同时,抢抓雨停间隙,组织开展人工抢收,并协调利用各类烘干设备、通风场所,尽最大努力保障已收农作物品质。8日下午,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来到种粮大县——安阳市滑县实地探访,直击种粮大户抢收粮食一线。
在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的田间地头,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正带着社员们抢收粮食。这几天,他连续作战,每天只能睡上四五个小时。
杜焕永说:“熬得我眼睛都睁不动。这十几天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下雨。普通的收割机肯定是不能收了。我们买了个三角履带,就是防滑履带,装到原来普通的收割机上就能作业,你看地里除了这些改装的机械能干,其他的就干不了。”
杜焕永的合作社给收割机加装了三角履带,可以阴雨天更好地下地抢收玉米(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 摄)
改后的收割机,一台一天能抢收100多亩地。
杜焕永说:“我们准备了4台应急的。这个是普通的收割机,三角履带是后来购买的,是改装的。我们的三角履带几年也不用一次,只要有一年用,我们就得有。雨再大一点也没事,也能进地,但有的时候再大一点,人就进不了地了,农户的车进不了地。”
杜焕永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目前流转土地2048亩,年托管服务面积达5万多亩。在他这里,抢收粮食要先抢收托管农户的。
杜焕永说:农户的玉米种得比我们大户早一个星期,在阴雨连绵的天气,像今天下点小雨就算有利天气了,人不穿雨衣还能站得住,有时候雨淋得刷刷的,就站不住人。”
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堆满了即将要烘干的玉米(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收割机收完一块玉米地后,先将玉米倒进旁边等候的四轮拖拉机,再转运到合作社的厂房,利用烘干机快速烘干。今年,杜焕永的合作社上新了烘干设备,持续阴雨天,派上了大用场。
杜焕永正在烘干车间查看烘干设备运行状况(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 摄)
杜焕永说:“脱粒清选,再通过输送带输送到烘干塔,烘干完以后又通过输送带直接入仓。如果收籽粒最好是当天烘干,如果收棒子,可以停个两天到三天烘干,但是最好是当天收割当天烘干。”
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在抢收一线奔忙,农业技术人员也不停歇。8日下午,滑县农村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张心玲又在杜庄村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抢收粮食。她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多渠道广泛动员各类群体参与人工抢收。
张心玲说:“除了大型的新的机器能进去收,大多数农机还进不去,咱主要是组织农户,能收了赶紧收,趁着双节有来串亲戚的、学生回家的,抓紧时间人工抢收,这是最重要的一项。”
另据了解,滑县农机中心调配了履带式收获机械投入抢收,同时引导群众利用铲车、挖土机械增强玉米收获机械动力,目前全县秋作物已收获近60%。张心玲说,目前抢收的时间非常紧迫。
滑县一村庄田间地头正在奔忙的农户(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 摄)
张心玲说:“在阴雨天的情况下,再不收要在上面发芽了。再一个抢收还为了下一步马上种,因为咱这小麦的试播期是在10月20日左右。根据预报天气,14日以前都有雨,老百姓抓紧收完,还得把地及时晾晒再整地,才能播小麦。重中之重的活,一是收,二是赶紧得种。”
张心玲说,虽然连续阴雨天气给秋收带来严峻挑战,但只要及时抢收快烘,全县粮食今年的产量和品质仍然是有保证的。
忙碌中的农户(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 摄)
张心玲说:“咱这玉米长得好,因为天气的原因,也算是晚收了。现在完全成熟的时候收,品质是很好的。只要是别下雨,晴天一放叫它赶紧晒干了,咱产量、品质还是很好的。”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