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几十上百万买台新能源车,车里啥都有,冰箱、彩电、按摩座椅都集齐了,结果开上高速,后排一个5个月大的宝宝哭得惊天动地,你会不会瞬间想换车?
花几十上百万买台新能源车,车里啥都有,冰箱、彩电、按摩座椅都集齐了,结果开上高速,后排一个5个月大的宝宝哭得惊天动地,你会不会瞬间想换车?
这车再全能,也没听见最重要的“乘客”声音。
各大车企在舒适度上的 “军备竞赛”已经卷到离谱:零重力驾驶位、航空头枕、7.1声道音响、脚底取暖+8155芯片娱乐系统——你说这是车吗?这是头等舱。
可这么一台全民高奢体验的新能源车,遇到一个不会说话的宝宝,立马束手无策。
这几年新能源车是真拼了。
你要视觉体验?有巨幕中控和氛围灯。你要社交娱乐?有车载火锅、电竞模式和KTV系统。你要躺平解压?零重力悬浮座椅、按摩+空净统统安排。
可以说,卷功能、卷体验、卷设计,卷到谁都不敢不“卷”。
但就是这个“谁都能卷到”,唯独少了一类沉默的存在——婴幼儿乘客。
绝大多数新能源车,即便做到了能语音控制开关车门、能AI识别路况调节照明、能自动升降车身方便小孩上下车,可一旦要哄个哭闹的小娃进入安全座椅、平稳入睡,家长依然得满头大汗、全身出击。
为什么?
因为这个圈子里,懂科技的不懂孩子,懂孩子的又不敢碰科技。
很少听说,有哪个新能源品牌专门钻研坐法让宝宝更安全、更舒适。
不少父母知道,所谓的“战略级亲子出行体验”,在宝宝的安全座椅面前全是浮云。只要娃一上车,哭、挣扎、出汗这些事就可能接踵而至。
这事,终于被宝贝第一盯上了。
这个深耕母婴领域的品牌,推出了一个名叫EZY ONE的电动安全座椅,一句话,堪称是“婴儿界的零重力奔驰大沙发”。
它在座椅结构上首创了零压作杆设计,也就是让宝宝平躺像成人一样享受“悬浮感”,真正做到“坐着像躺着,躺着比床还舒服”。
再加上高透气面料,夏天不怕捂汗冬天不怕摩擦,哪怕长途旅行也能“安安静静地趟一觉”。
从技术逻辑来看,这就是用成年人对乘车体验的标准反向照顾婴儿,而不是依赖“可有可无”的附加装置。
这是一次标志性的进阶,不仅是座椅,更是新能源车在用户体验路径上的一次关键补齐。
很多人以为,安全座椅最看重结构强度、防撞测试、ISO认证——没错,这些是“底线”。
但“科技育儿”的真正穿透力,不止于此。
举个例子,这款EZY不仅仅是“靠科技感打标签”,而是通过APP、小程序远程操控座椅角度、摇摆力度、通风强度。要知道,这对年轻父母尤其是独自带娃出行的宝妈,就太友好了。
再比如:边区悬停一划就停,等于只需单手就能将宝宝平稳放置入座;再也不是带娃上车要“体力+暴力”双开模式。
而在今年7月接入了苹果CarPlay系统之后,连在驾驶位都能用中控大屏直接操作座椅细节,极大保障了驾驶安全的同时,减少了一人带娃时的焦虑感。
这种科技细节,才是真正的“智驾新生”。
这不只是一款产品,它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拿下2025年度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的实至名归,不只是评审团的面子工程。它提示了整个产业一个被忽略的方向:
别人还在卷娱乐,卷辅助驾驶,宝贝第一已经在问:
“谁在车里,最需要被照顾、又最不容易开口?”
答案不言自明——那就是婴幼儿乘客。
你有多久没弯下腰,去看看从145厘米视角的世界?
中控屏再大,宝宝读不懂;音响再好,哭声也盖不住。
他们要的是“一颗真正为他们设计的心”。
不客气地说,今天的儿童安全座椅,只是新能源“多场景智慧出行”中的冰山一角。
一旦这一类以“婴幼儿用户”为核心的刚需赛道,被科技+人文相结合的品牌解锁,那反哺到整车体验层面,极有可能重新定义“家庭用车”的下一个标准。
不仅限于座椅,还会延伸至:车内智能睡眠舱系统;安全监测(宝宝呼吸、体温、情绪)系统;亲子互动智能娱乐调度系统,家长专属驾驶/照看切换功能。
这相当于另开一道“母婴驾乘体验赛道”,形成产品矩阵闭环。
谁先“听见孩子的声音”,谁就可能拿下越来越多有育儿刚需家庭用户的长期选择权。
这不光是一次座椅的再进化,更是一次行业眼界的再拓展。
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制造的软实力与人文温度,这正是典范案例:
它不仅仅解决了家长痛点,更体现了产业设计逻辑的深度融合,既有技术原创,也有用户共情,还有安全诉求与育儿伦理的完美结合。
这类产品的普及,未来完全可以纳入国家智能交通家庭成长重点项目。
扶持真正有研发、有回馈价值、有用户影响力的“母婴+车载”领域企业,正是我们提升出行生态底层竞争力的应有之义。
说到底,一款好车不是能跑得多快,而是能装下多少安心与体贴。
而一款好设计,不是炫得多潮,而是要让最不被在意的人,感受到最细腻的关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经月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