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6年9月8日23时50分,历经整日守护的医务组被一通电话匆匆召回“202”病房,中南海空气仿佛凝固。凌晨零点十分,心电图上的脉冲忽然归于平直,伟人离去的事实就此定格。值班护士低声说了一句“停止了……”,这寂静把众人击得说不出话。
1976年9月8日23时50分,历经整日守护的医务组被一通电话匆匆召回“202”病房,中南海空气仿佛凝固。凌晨零点十分,心电图上的脉冲忽然归于平直,伟人离去的事实就此定格。值班护士低声说了一句“停止了……”,这寂静把众人击得说不出话。
汪东兴先按下报钟,随即派人通知华国锋。那时华国锋刚在人民大会堂陪同外宾用餐,接线员只说八个字:“主席病危,立返”。华国锋放下电话,向外宾略一颔首便疾步离席。用宴会厅里一位翻译的话来说,“他转身的速度,比任何仪仗兵都快”。
0时40分,华国锋推门进入病房,两眼对住了那条直线,没再多问。短暂的默立过后,他示意在场人员集合到隔壁小会议室。身边的警卫想扶他坐下,他摆手:“先把事情理清。”
会议实到11人,灯光泛白,文件纸无声翻动。华国锋开门见山:“时间不多,接下来三件事必须定:治丧机构怎么设,遗体怎么处理,国际吊唁怎么办。”语速不快,却把笔在桌面敲得咚咚直响。
众人各抒己见。有人担心火化与否涉及法律文件,有人提到外事礼宾压力,有人提醒群众情绪。讨论快到2时,华国锋做出决断:“治丧委员会立刻成立;遗体暂不火化,先行医学防护;外宾不请。”他补充一句,“解释要简短:国内事务,望各国理解。”
决定一出,组织系统连夜运转。卫生部部长刘湘屏被急电唤至中南海,他到场时手里只拎了一个小箱子,里面是防腐试剂初步配方。专家徐静赶到后,提出24小时内完成初次防腐、测量与换装。华国锋听完指点:“操作细致,别留遗憾。”
凌晨4时30分,病房改为暂时工作区。昏黄灯光下,医护对遗体进行穿刺注药、整理面容,随后重新丈量身长、肩宽,记录到毫米。旁边裁缝连夜赶制两套中山装,浅灰、深灰各一。面料选的是加密哔叽布,挺括却不反光。这种讲究,源自一句交代:“让全国人民记住他最熟悉的样子。”
9日早晨,中央正式电告全国,首都沉浸在哀痛与低气压中。北京街头,从王府井到复兴门,广播喇叭不间断循环讣告,行人说话自动压低声音。
11日10时,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开启群众吊唁。棺座周围恒温需要15摄氏度以下,但十几万人的体温把数字一次次推高。工程人员临时装了四台冷风机,依旧捉襟见肘。物理所于书吉提出“液氮冷却氩气置换氧气”的方案,被批准后当晚实施,温度与湿度终于稳定。
与此同时,华国锋主持起草悼词。文稿改到第四版,汪东兴通过值班人员递进一句建议:“插进‘三要三不要’。”华国锋直点头,“这段话必须写。”会后,叶剑英、李先念等都圈了同意。
17日24时,最后一批吊唁群众离开大会堂,统计数字停在三十二万七千余人。18日下午三点整,天安门广场哀乐低沉,追悼会开始。华国锋念到“人民永远怀念您”时嗓音突然卡住,现场不少干部跟着抹眼角。这一刻,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毛泽东时代真正落幕了。
追悼会刚散,下一轮工作马上启动——纪念堂选址与设计。选址讨论持续了六天,天安门广场南端最终胜出,理由有三:交通便利、象征意义足、地基承压能力通过勘测。
建筑方案采用正方形重檐屋顶,柱体抹小角。设计师提出总高最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和谐,定为33.6米。华国锋批示:“外观庄重,不必奢华。”各省市随后自发捐献建材,贵州送来了条纹石,福州寄来花岗岩,东北则是一车车桦木模板。北京本地工人和志愿者一度突破十万人。
破土动工是10月下旬,施工进度令人侧目:三班倒、不停歇,仅用半年完成主体。当时有人半开玩笑,“如果拿这个速度修铁路,全国早就连成线了。”
1977年5月27日,纪念堂落成,面积2.8万平方米,占地72公顷。紧接着,科研组在“769”保护室里组装水晶棺。棺体上下五层,最外层是二十五毫米厚的特种玻璃,中间夹层注氩气保渗。8月20日凌晨,四名卫士用液压车缓慢推移遗体进棺,整个过程持续58分钟。监控温度始终保持12摄氏度,误差不超过0.2度。
9月9日上午九时,纪念堂首次对公众开放。首日限流五万人,排队长龙拐了三个街区;到了傍晚,工作人员数了数,仍有队伍在前门大街。人群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看一眼心里踏实”。
此后,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华国锋都会准时出现。他身边警卫回忆,老人双手扶着栏杆,弯腰鞠躬时总要顿一下,再直起身。2007年那次,他已需搀扶,却坚持停留近半小时,直到医生提醒“该走了”。
华国锋去世后,毛主席纪念堂依旧保持当年的温度、湿度、光照三项指标,任何微调都需两名工程师同步签字。技术升级过三轮,核心思路没变:让遗体稳定,让人民记得。
四十余年过去,北京的灰墙红瓦换了不少,纪念堂外的汉白玉栏杆被细致打磨了三次,水晶棺里的身影却如初。一位排队的老人对身边伙伴低声说:“他还在,我们就有底气。”这句朴素的话,大概能说明华国锋那晚作出三项决定的意义。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